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诸如救助理念落后,未实现从消除收入贫困到消除能力贫困的转变;救助方式单一,无法实现彻底摆脱贫困的制度目标;救助主体薄弱,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发展不成熟的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要求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作出以下完善:将能力提升作为社会救助政策的理念和出发点之一,调整社会救助政策的重点,由低保转向就业、儿童、医疗、教育等积极的救助政策,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的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关于流浪乞讨儿童救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流浪乞讨儿童背后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组织,导致流浪乞讨儿童的人数不断增加,权益受到了更大的侵犯。为此,我们要从根源解决问题,通过对个案的救助扩大到组织救助,并逐步瓦解日趋壮大的组织机构。对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要从心理入手,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和戒心,纠正不正确的是非荣辱观。这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关乎着中国社会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社会结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连儿童村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为主要救助对象的慈善机构。儿童村功能的发挥,是对以敬老院和孤儿院为主体的国家社会救助体系的有利补充。同时,儿童村的良性发展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基于对国内外儿童救助项目广泛研究的基础,立足于大连儿童村现状,对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成功经验予以总结,对其现存的问题和发展困境予以分析,并提出加强与政府合作、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志愿者实践基地等对策建议,以促进大连儿童村稳定健康发展,推动中国儿童救助事业取得跨越式进步。  相似文献   

4.
目前社会救助保障制度已基本覆盖浙江省孤残儿童,大部分孤残儿童享受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但是,孤残儿童保障政策制定和实施、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合力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出台儿童福利保障政策,建立完善新型孤残儿童福利体系;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自身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稳妥推行家庭寄养工作;加强舆论宣传,弘扬爱心助残助孤义举,推动孤儿福利事业与慈善事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发展社会救助事业为困难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契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完善规范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和改进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决策。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救助范围的拓宽,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救助管理提出越来越多要求,政府迫切需要更新工作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因此,将国际通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导入社会救助工作既必要又可行。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与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近年来,神木县的社会救助工作整体水平,在本着规范程序、严格管理工作宗旨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秦丽娜 《经济师》2009,(7):11-12
近年来。尽管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有了很大发展,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作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基本救助制度、专项救助制度、资金投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低收入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董郑芳  汪静 《时代经贸》2009,(8):163-164,167
“母婴”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其救助工作已经或正在纳入各国社会救助体系。包括生育保险、贫困孕产妇医疗救助和母婴救助基金在内的我国现存母婴社会救助,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操作和人道层面的诸多问题。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我国母婴救助,尝试性地提出在政粜、立法、媒体和社团环节的过渡性建议,以期“拯救天使”,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9.
段美枝 《经济论坛》2011,(7):163-165
中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的是选择性原则,在确定救助目标时采用家计调查法来甄别‘谁是真正需要救助的人”,但家计调查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所以,在社会救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阶段,要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可持续发展理念,弱化家计调查程序,增强工作激励机制,促使具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摆脱贫困,走向自立。  相似文献   

10.
正居民家庭收入的准确认定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难点。为解决在实施社会救助过程中救助家庭收入核算难、救助对象认定难瓶颈,有效遏制在救助对象认定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实现社会救助的公开、公平、公正,民政部要求"2013年年底前,全国30%的地区将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相应机构,到‘十二五’期末,在全国实现全覆盖,以全面准确了解申请社会救助家庭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工作人才的有力支撑。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服务等领域,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性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当前,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社会问题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员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教育救助制度对于保障弱势群体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家庭的脱贫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故此专家学者在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方面做了不同角度的深入研究,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以期对我国教育救助未来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从儿童权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指出了保护流动儿童权利的重要性。一些流入地政府也从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城市等角度,提出了变对流动人口的单纯管理为“管理与服务并重,注重搞好服务。”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儿基会、英国救助儿童会等在我国各地开展了保护流动儿童权利的国际项目。我国的群团组织,如妇联、共青团、工会、老龄委、关工委等也积极开展针对城市贫困流动儿童的救助活动。虽然流动儿童问题引起了各方的极大热情,并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但影响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的环境并未因此而有显著改变,他们仍然以一种“边缘人”的状态在城市中生活。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救助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救助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最根本的需求之一。通过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教育救助将有利于促进其对城市的社会融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但从现实来看,当前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享受到的教育救助几乎是缺失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救助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援助是一项基本和重要的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转型期社会问题,调节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试图对如何正确把握和科学构筑社会救助体系以及表现形式,进行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城乡统筹下的教育救助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丽  吴桦 《经济研究导刊》2010,(30):273-274
教育救助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针对重庆市教育救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教育救助立法、开掘教育救助融资渠道以及建立教育救助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教育救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助是低收入群体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受益充分—分配公平—结果公平”视角,结合OECD和EUROMOD数据全面地揭示欧盟国家社会救助的全过程,并从责任划分、支出规模和给付机制等角度分析如何实现社会救助的全过程充分与公平。研究表明:受益充分和分配公平是实现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其中英国通过提供受益充分且分配公平的社会救助有效地缩小了收入差距,而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居民受益不充分致使社会救助的再分配功能薄弱。此外,社会救助的责任划分、支出规模和给付机制会影响社会救助的全过程。最后,在汲取欧盟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我国社会救助应注重全过程动态治理,完善多层次保障机制,适度调整支出规模,以及建立多元化救助标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对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本文对益阳市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儿童恶性事件的频繁爆发,国家不断加大对孤儿的救助力度,对孤儿的养育、教育、医疗、康复和成年后的就业、住房也做了制度安排,但孤儿的安置渠道不完善、救助体系不科学使得超过三成孤儿仍然没有得到经常性的制度救助。而想要改善中国的孤儿救助体系,让所有孤儿都能在基本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有所保障,必须优化孤儿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缩小地区及城乡差距、加强心理建设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救助:从道德诉求到制度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的教育救助是一种基于道德诉求的济贫式救助,责任主体界定不合理,项目杂乱,资金不足,救助方式不规范。不论从社会正义发展的要求看,还是从贫困文化论与人力资本角度看,都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救助政策取向,实现从临时性救助到制度补偿的转变,从基本受教育权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型,建立协调有序的救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