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理念已从宏观干预转向微观干预、从“反贫困”转向“预防贫困”,但我国目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仍然仅注重“反贫困”,城市反贫困政策并没有考虑微观个体决策。因此,必须从预防贫困、关注贫困个体的特殊需求出发,重构我国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扶贫对我国贫困面貌的改变做出了重要贡献。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扶贫任务发生了新变化,非政府组织成为扶贫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市场、社会间关系的新定位正加速扶贫制度创新。应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以政府、市场和社会间的新型关系为基础,科学界定各行为主体的职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扶贫体系,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强化社会扶贫保障措施,推进社会扶贫资源动员规范化、配送精准化、使用专业化和社会扶贫激励手段制度化,提高社会扶贫效益。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传统型社会救助渐渐力不从心,其中黑龙江省的传统型社会救助问题格外突出。如今发展型社会救助已经成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支撑。通过研究我国目前社会救助的情况,尤其是黑龙江省现行社会救助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中的问题,可以看出黑龙省现行社会救助存在部分救助实施效果不佳、救助主体较为单一、缺少完善的内外监督措施、救助质量有待提升、群体的认知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完善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多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的质量、完善社会救助的监督制度、提高群体的政策认知等方面构建黑龙江省发展型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成就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救助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农村社会救助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第一道安全网的保障作用,从而减少农村贫困群体的比重,使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得以发展.本文首先阐述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取得的成就,然后提出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当前的国情,提出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法律法规、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基层管理、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统筹城乡发展等政策建议,从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儿童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为身处困境的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并让其接受正常的教育。英国政府认为儿童是国家最为宝贵的财富,因此非常重视儿童社会救助工作。英国的儿童社会救助政策包括贫困救助、收养、教育救助等内容,它对于我国有着诸多方面的启示,比如要突出政府在儿童社会救助问题上的主体责任,建立儿童社会救助工作的长效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支出尽管逐年增加,但并没有随受救助人口、通货膨胀水平、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医疗支出水平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在对贫困群体救助水平设定方面,政策制定者还有待于进一步将经济发展水平、贫困群体实际日常基本开支需要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考虑进去,并使我国的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支出随以上因素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以保证国家用于社会救助的支出能基本满足贫困者的实际开支需要,进而真正达到救助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调整体现了不同利益集团的社会结构地位和话语策略,体现了国家以城市空间保护为策略的理性秩序的建构逻辑,体现了城市化运动中现代城市主义的发展逻辑和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现了现代化战略的推进策略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利益重新分配和资源的重新控制过程。文章认为,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调整是建立在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的户籍制度的框架之中的,应该从问题取向、福利取向走向发展取向和社会整合取向,从生存型的社会政策走向发展型的社会政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模式,实现从生存—经济政策框架向身份—政治政策框架的转向,反对社会排斥、消除贫困和社会不平等。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摆上政府的议事日程。本文提出将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投资的资产社会政策引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主张,为我国解决农村养老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以往的资产社会政策大多应用于社会救助和反贫困领域,而本文则另辟蹊径,试图论述将资产社会政策应用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张萍  栗金亚 《经济与管理》2012,(9):26-28,48
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是对穷人的福利政策方向的一个基本改变。对个人发展账户进行分析,将"资产建设"这个新理念引入我国农村贫困救助政策,比较两种以资产为基础的贫困救助政策:个人发展账户和村级互助基金,发现:为贫困者设立个人账户并建立村级互助资金,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政策。  相似文献   

10.
易艳玲 《经济师》2009,(1):242-243
在全国农村贫困普遍缓解,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却相对越来越突出。基于西部农村贫困的特点,目前西部农村反贫困政策的重点,就应该是救助性反贫困政策——农村低保制度;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开发式扶贫项目等的实施,提高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中实现绝对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其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由来已久,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合作机制,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宗颖 《当代经济》2021,(7):12-15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此之前,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科学地建立起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基本建成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反贫困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的新要求,针对当前社会救助制度中的不足,提出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制度的具体对策和建议,即强化社会救助制度贴合力,提高国家贫困治理体系韧性;确保社会救助水平适度化、高质量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着力构建社会救助事前预防性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农民工参加城市社会保险制度的条件受限和能力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以户籍身份为首要标准的社会救助目标瞄准机制,又把其搁浅在社会救助服务"城乡两不靠"的境地,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整体上处于收入性贫困、能力贫困、脆弱性贫困和社会排斥等不利境地。以呼和浩特市农民工生活现状和利益诉求为个案,提出以"赋权增能"方式来促进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加强农民工救助需求评估、完善分类救助机制、构建能促型救助模式和创新社会救助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贫困空间分异与反贫困政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渐严重,贫困人口行业固化、区位固化和群体固化逐步形成。由于中国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同步,城市贫困状况和人口构成呈现出地域、行业、城市等级的空间差异。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救助制度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为遏制城市贫困日益恶化,有效破除城市贫困固化态势,应在现有的城市反贫困政策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多元化社会救助制度,重构贫困人口聚集区地域格局,提升贫困主体反贫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过程中政府间的博弈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在对贫困群体进行社会救助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有救助对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而救助对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三者的利益目标各不相同。三者目标的不一致性决定了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诸多环节上存在着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博弈。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过程中政府间博弈问题,以期为我国政府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排斥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社会排斥”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政策的研究重点。本文考察了社会排斥与贫困、能力剥夺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能力剥夺的关系特征,并指出“社会排斥”兼具建构性和工具性两种特征。最后,文章分析了“社会排斥”的多样性,讨论了不平等与关系贫困、劳动力市场上的排斥、信贷市场上的排斥、与性别相关的排斥与不平等、医疗保健、食品市场与贫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贫困的成因源自收入的差别,贫困人群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长期贫困者,长期贫困是指脱贫难、返贫率高的人群,它的主要特征是资本的缺乏和贫困特征的跨代传导。该文提出: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和相应的经济政策,都和消除长期贫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影响长期贫困的宏观政策中,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又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时,要处理好经济稳定与减贫目标、经济增长和消除不平等、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公共支出和治理能力、增加收入和可持续生计、增加收入和增加资产之间的协调。进而,提出了中国消除长期贫困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家耀 《当代经济》2007,(20):74-7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化,非政府组织随之产生,并在许多领域已逐渐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以充分发挥的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但另一方面,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还存在诸多制度性的“瓶颈“难题,阻碍了非政府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要求.为更好地发挥民间组织对政治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应当进行相关政策和体制革新,消除阻碍非政府组织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培植、发展、完善各种非政府组织.  相似文献   

19.
对上海市有关残疾人社会救助政策进行梳理。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上海市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状况、社会救助的需求和实际接受情况。医疗、康复和贫困救助是残疾人最为迫切的需求。提出了完善上海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但由于"户籍"身份与"职业"身份的分离,以及我国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使其社会保障权利被"边缘化"。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该文从社会支持网络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农民工现有的社会救助支持网络进行了描述,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民工社会救助支持网络,这个社会救助网络包括由政府参与的正式支持网络以及其由非政府组织、社区和亲戚朋友所组成的自发支持网络,能够为受助农民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