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已存在巨额债务、而且地方政府债务仍有不断增长趋势的情况下,构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较阻断地方政府债务发行更加迫切。可行方法是在对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的经验借鉴下,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以制度约束为主、辅之以行政控制的债务管理模式,并以此构建相应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公债政策主要指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地方债券发行、使用、流通、偿还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债政策问题主要体现在现行诸多不恰当的政策阻碍地方政府举债显性化,而缺少一整套关于市政债券的具体法律与法规来保证地方政府宽松的发债环境。  相似文献   

3.
各级地方政府是中央宏观调控的执行者和地方微观经济的指导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从当前地方政府所处的利益格局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地方政府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得到一个理解地方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经济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中揭示出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驱动力缺失的原因,认为中央政府的外力干预是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关键,并从中央层面进行激励约束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分析地方政府治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探讨在不同前提下,地方政府治理对于科技创新影响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地方政府治理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地方政府治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地方政府治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在地方政府治理水平、民生服务水平、法治环境状况等方面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因此,要加快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扩大民生服务支出规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大程度发挥地方政府治理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什么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将其归纳为形成危害预期的债务超常规增长,通过相关文献分析,指出经济发展、财政体制、管理制度和政府行为等虽然促进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但并不是导致债务风险生成的真正动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并非是"责任政府"。实际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固有地存在权责时空分离,与之相伴随的是地方政府举债权力的无约束扩张,从而不断演化为债务风险,其内在动力包括非理性的利益动机、债务责任转移预期和债务责任预期破灭。而在权责时空分离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强化地方政府举债的社会理性行为、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转移预期、减少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责任违约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和研究了地方政府与市场、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和现状 ,进而指出了市场经济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提出了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转换地方政府职能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庆 《生产力研究》2008,(13):109-111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借鉴、运用西方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用以分析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丰富了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相关研究。但由于中西方地方政府所处的体制环境、制度环境、市场化水平、政府职能上存在较大差别,使得西方的地方政府竞争理论在我国的适用程度是有限的,不能完全用以解释我国目前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及其竞争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在一些地方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在推进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理论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的局限性,导致了实践中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不彻底不完善。为此有必要对地方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进行梳理,对解决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误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解决地方政府资金短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因为其存在违规操作、谨慎性不足等问题而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不断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风险控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仍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还是主导型角色。一方面,市场有缺陷,需要政府干预;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型角色对市场的培育与健全很不利。本文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地方政府与企业关系以及地方政府面对WTO游戏规则这三维角度,探讨我国地方政府在新形势下自身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静  彭月兰 《生产力研究》2006,(3):87-88,149
我国目前没有法律意义上承认的地方政府债务,因此,在研究政府债务对货币政策影响时,只是涉及中央政府债务。但现实中地方政府间接举债、变相举债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地方政府过多举债和支出会削弱中央政府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能力。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金融资源之争,以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宏观货币政策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官员行为、公共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关联影响是重要的学术研究问题.本文在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研究,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三个层面分析总结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来源,提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中央政府在α概率检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结论得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奖励、政绩提升越高,越有利于地方政府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对企业不实行低碳策略的处罚金越大,贴现因子p越大,越有利于企业实行低碳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不同于国外联邦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中国式分权下地方政府的竞争是投资驱动型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资金的竞争。以中央政府满意和地方经济控制权为利益函数的地方政府更重视短期性的、显性的经济增长,这就异化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地方政府并不把依靠培养税基而增加的税收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而是首选债务融资。地方政府的这种融资需求在政府垄断金融资源的情况下得以实现,并不断膨胀。  相似文献   

15.
一、单一制国家地方财政能力可以比联邦制国家强。一般人们认为在联邦制国家中,地方政府有权开设税种和确定地方税的税率,所以联邦制国家中的地方政府比单一制国家中的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要强。其实不然。法国是单一制国家,德国是联邦制国家。但法国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比德国的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要强。地方税  相似文献   

16.
在考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声誉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能耗企业碳减排中各主体及其行为倾向,构建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地方政府与高能耗企业间的博弈模型,并分析了两模型的混合策略均衡解。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中央政府的检查效率、降低检查成本、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声誉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影响、提高地方政府做假时需付出的伪装成本,可以有效制约地方政府和高能耗企业的欺骗及做假行为。最后,提出了提高高能耗企业减排积极性、避免企业与地方政府合谋行为发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解除了对地方政府发债的法律限制,使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迅速扩大.发行利率是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核心问题之一,但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情况来看,其发行利率对政府信用风险体现不足,进而引起了价格扭曲和资源错配.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率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利率抑制现象;债券的发行规模、发行期限、市场流动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与经济结构,以及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等因素对发行利率均有显著影响.本文旨在分析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利率抑制现象及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率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体制的完善、控制债务风险以及降低融资成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陈都 《当代经济》2016,(28):36-38
自从赋予地方政府合法的举债权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蔓延态势仍在持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当前只是将举债权赋予地方政府,对债权的细化分解及合理配置问题却考虑得不够具体深入,使得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本文首先阐述了对政府债权应该怎样科学分解,然后分别从举债权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配置、举债权在政府与原投融资平台公司之间的配置、举债权在政府与立法机构之间的配置、举债权在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配置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由于担任角色的多重性,致使其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体现出多元化利益诉求,具体表现为地方公共利益、地方政府部门利益和地方政府官员利益。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地方政府利益有必要赋予新的历史内涵,新政治经济学为分析地方政府利益的内涵及其构成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张为杰 《经济前沿》2012,3(3):94-101
政府分权是实现我国增长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以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分权为逻辑起点,以制度-结构-行为-绩效为分析框架,从激励与约束的视角研究地方政府行为。研究认为,在分权激励下,地方会展开“中国式的政府竞争”,并过多的保护资本,而忽视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的产权。非均衡的产权制度在经济发展前期能够实现公众与地方政府的共容利益。随外在约束条件的不断变化,在原有的激励模式下,“包容性增长”被“排斥性增长”所替代。在缺乏公众的约束下,地方政府带来激励偏差会加大。因此,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