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之间客观存在的贸易不平衡是当代国际产业分工和两国比较优势差异的结果,美国的对华技术出口限制更加恶化了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贸易利益自然地倾向于贸易顺差一方。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大量质优价廉商品使低储蓄率的美国获得了贸易利益,缓解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又使美国获得了不菲的铸币收入。  相似文献   

2.
周昕 《经济学家》2023,(3):36-47
本文选取2014—2018年我国对47个国家IT信息服务附加值出口数据,检验GVC分工地位、IT信息服务业贸易限制、数字贸易限制以及美国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IT信息服务附加值出口受到分工地位的抑制和进口溢出效应的促进作用;IT信息服务业贸易限制和数字贸易限制都构成IT信息服务附加值贸易的壁垒;美国贸易份额的挤出效应仅存在于IT信息服务业全球价值链中,中美之间IT信息服务业规则差异和数字贸易规则差异则更为明显地抑制了我国对其他国家的IT信息服务附加值出口;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我国IT信息服务业较少受分工地位和服务贸易限制措施的抑制作用,并更多地获得进口溢出效应和美国贸易份额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了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的逆差特征——零部件贸易比重高,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附加值和贸易附加值率,随后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贸易附加值的影响因素.本文结论: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逆差在一段时期内是无法改变;在这样的分工和贸易形态中,尽管存在贸易逆差中国仍旧获得了一定的贸易利益;而贸易利益的获得主要是依靠出口数量的扩张实现的,如果出口数量扩张受到阻碍,中国将会出现贸易利益漏损.最后本文的建议是:要提升中国自对东盟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获利,需要实现中国分工地位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  相似文献   

4.
贸易利益是以特定阶段的国际分工条件为基础的。在国际分工所经历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要素分工三个发展阶段中,发展中国家在前两个阶段的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甚至出现福利恶化。在要素分工条件下,较之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管理,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参与国际分工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存在静态利益流失。然而要素分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就业等动态利益却是巨大的。针对要素分工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参与国际间产品内分工的贸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琦 《生产力研究》2008,(24):87-88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分工也进一步深化,由原来的产业间分工过渡到产业内分工乃至现在的产品内分工。分工决定贸易的模式、方式及贸易双方的利益分配问题。这种产品内分工也就决定了国与国之间在开展贸易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分配不同于以往分工模式下的利益分配。当前,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在总额增长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入世后中美纺织品贸易变动情况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娜 《经济论坛》2005,(15):4-6
纺织品工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中国的外贸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世界纺织品的出口大国之一。而美国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中美两国的贸易顺利与否将直接对中国的纺织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与美国纺织品贸易交易数额巨大,中美之间在纺织品贸易中的纠纷也比一般贸易来的多。21世纪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入世和ATC协议从对纺织品配额的部分取消到完全取消,也为中美纺织品贸易带来与以往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技术实力的差距决定了中美两国在高技术等级商品与低技术等级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具有低技术等级商品的相对价格优势,并出口低技术等级商品来换取美国的高技术等级的商品。这种贸易关系虽然是互利的,但贸易利益的分配对中国明显不利。我国只有加速自己技术进步的速度,才能够从中美贸易关系中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中国和美国形成的贸易国家和金融国家的分工格局决定的,因此,具有客观必然性和长期性。但是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多元化市场战略的实施,中美在对方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有所改变,这为新时期处理中美贸易摩擦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9.
论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是由中美两国在高技术产品上出现与其比较优势不符的贸易所致。21世纪初,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中美信息与通讯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对美部分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转为逆差;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在减弱,外商对华高技术产品加工生产工序的产业转移,成为失衡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美国、中国、东亚经济体在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形成三方"互利",但非"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0.
电气机械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产业内贸易成为中日贸易的主要部分,但是进出口贸易存在动态失衡现象,对双方贸易收支平衡产生不利影响。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指数进一步表明,中国只具有分工链的组装优势,而日本占据了上游研发、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导致中国在中日产业内分工和利益分配结构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必须着眼于"微笑曲线"的研究开发和关键零部件以及品牌和营销等上游环节,努力实现分工链条的升级。  相似文献   

11.
从表面上看,中国和欧美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纠纷是由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的结果,但背后真正原因却由中国纺织服装业在世界制造业分工中弱势地位所致。以相对优势为基础而形成的国际产业内部横向分工,是中国纺织品贸易遭受限制的真正原因。江苏纺织品贸易需要拓展产业内纵向分工,与国外企业结成联盟,突破国际产业分工的困局;通过扩大国际经营,将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规避贸易限制。  相似文献   

12.
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通过对1981-2006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按技术含量高低分类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产业内贸易呈增长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产业内贸易中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之势,表明中美两国在技术水平和国际分工地位上的差距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13.
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促进了中间品贸易的快速发展,各国及要素所有者获得的贸易利益不再是原有贸易利益按国别属性确定的属地利益,而是由中间品生产厂商的资本所有权决定的属权利益。本文在重新界定贸易利益的基础上,构建了贸易利益的所有权分解模型,并依据WIOD数据库测算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属权贸易利益水平。结论表明,与属地贸易利益相比,我国工业行业属权贸易利益水平较高,并且逐年递增,一方面源于成本较低的中间品进口;另一方面源于专业化生产和中间品出口。其中可拆分的制造业属权贸易利益规模较大,源于FDI规模大于OFDI。而资源性行业属权贸易利益规模较小,间接表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动因属于资源导向型。  相似文献   

14.
张彬 《产经评论》2020,11(2):144-160
考虑生产分工对中美间经贸联系程度、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基于生产分工下价值链视角,构建出口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验证中国对美国货物出口竞争力。结果显示:2016年及之前,中国仅在杂项制品大类上,对美国显示出较强出口竞争力,机械和运输设备、动物和植物油、油脂和蜡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双方竞争性较强,其余大类上,中国对美国出口竞争力不具优势。引入其他国家作对比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对比国家均无显著出口竞争力,而且对美国出口具有单价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对这些国家出口多缺乏单价优势,而2017年以来对美国和对比国家的贸易变化,进一步勾画出中国对美国货物出口竞争力不足。在生产分工主导全球产业发展背景下,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参与地位,宜强化自主技术研发、提升外资质量和技术外溢、加快"走出去"学习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贸易理论中,自由贸易理论虽然论证了国际贸易能够改善资源配置并提高各国福利水平,但对贸易利益的国际分配的局所得到的结论比较模糊,而保护贸易理论则明确了贸易利益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理论都认为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各部门之间分配是不平衡的。由于两类理论的侧重点不同,对贸易政策的影响也不同。总体上看,由于一国政府是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来制定贸易政策的,因此必然要考虑贸易利益在国家间以及在本国内部的分配问题,所以保护贸易理论往往比自由贸易理论对一国贸易政策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入世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额急剧增加,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3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经济往来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近年来,中美农产品贸易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同类(种)产品贸易也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这种以产业内贸易为特征的贸易模式也成为推动中美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探讨有关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中国与美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背景、结构变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用各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有利于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有效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离不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大背景。20国集团(G20)中的11个发展中国家(简称为E11)是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代表。通过对OECD和WTO附加值贸易库的数据整合分析发现:E11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并呈现出后向价值链和前向价值链两种分工参与模式;从贸易总量上看,E11各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贸易地位和利益在不断提升;从行业利益结构上看,E11各国可归纳为四种价值链分工的行业嵌入模式,而且各国行业贸易利益和贸易地位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特点;总体上看,E11在行业竞争上还停留在初级要素的利用阶段,其未来贸易利益的获取还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周萍 《时代经贸》2010,(10):51-52
入世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额急剧增加,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3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经济往来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近年来,中美农产品贸易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同类(种)产品贸易也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这种以产业内贸易为特征的贸易模式也成为推动中美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探讨有关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中国与美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背景、结构变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用各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有利于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有效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美贸易、中国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贸易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基于Hummels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以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作为贸易大三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之间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戴维 《时代经贸》2013,(20):4-5
本文以中美贸易、中国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贸易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基于Hummels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以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作为贸易大三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之间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