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研究》2016,(8):28-42
在高债务和通缩并存的背景下,中国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债务-通缩"风险。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单独使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单一宽松)应对"债务-通缩"所需的政策力度较大,而且容易陷入政策不可持续的困境。本文通过构建含有高债务和通缩特征的DSGE模型,并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中国化"修正,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双宽松)可以为财政政策创造空间并为货币政策节省空间,增强政策可持续性。这是因为,货币政策的"再通胀"效应有助于减轻政府实际债务负担和融资成本,为财政政策创造新空间。而且,积极财政政策同样能产生一定的"再通胀"效应,这会减轻货币政策为实现"再通胀"而需要宽松的力度,从而为货币政策节省空间。有鉴于此,中国应该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以避免经济陷入"债务-通缩"陷阱。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宏观政策协调理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而政府债务政策长期处于附属和工具的地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这导致了政府负债决策的政治化和货币政策的不可信。笔者认为,应当把政府债务政策置于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的地位。在政策工具上,设立独立的债务政策目标和工具;在政策协调的框架上,以主权资产负债表管理为框架促进政策之间的合作;在体制方面,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政府债务政策的松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运用IS-LM图式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效力以及各自面临制约的分析,并考虑中长期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理论上讲都有失效的可能,但在中国均未成为现实;(2)目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面临制约,单独实施难以取得最佳政策效果;(3)为启动经济增长,短期内大可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起来考虑,而不应对立;(4)从中长期来看,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将不是需求管理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是促进结构转换的供给政策,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张路 《当代经济》2006,(12):21-23
本文运用IS-LM模型,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方面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评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两大基本政策,文章重点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的协调配合给出了几点建议,"双稳健"政策是一种谨慎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美国政府债务持续膨胀,既影响世界经济也影响中国经济:国际经济复苏的进程缓慢,通货膨胀压力与债务扩张如影随形;深深融入国际经济的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增速可能放缓,通货膨胀会反弹。应对美国政府债务持续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不仅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转向,而且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创新:以"以民为本"的财政政策为突破口,以自主的货币政策和发展资本市场为两翼,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以消费增长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最终演绎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为应对经济急剧下滑的风险,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由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文首先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其次介绍我国双松政策的具体举措,再就我国双松政策进行效应分析,最后提出双松政策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我国财政理论及其框架的创新与发展,进而分析了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一系列发展和转变,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与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调节体系中的政策走向和作用,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要有利于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健运行,应对来自外部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配合是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基础条件。利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不同强度的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债务可控三大经济目标有效性的影响,以及财政政策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下行时期,低强度的税收政策与宽松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协调组合能够快速地促进经济恢复,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经济过热时期,高强度的税收政策与紧缩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协调能够有效地稳定物价水平,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目标;经济平稳时期,高强度的财政支出与紧缩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协调能够实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和降低政府债务三大调控目标。因此,应根据不同经济时期的政策目标,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持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合理比重,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以期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在充分肯定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基本走向的同时,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中几个疑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见解。作的结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的货币政策”,这样的概括和称谓不科学;反通货紧缩用货币量的单纯扩张不能通缩的结果很可能是滞胀;公职人员加薪不能带动其他社会成员增收,其它社会群体增加收入要从他们所处的现实经济关系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决策嵌入DSGE框架下,以投融资平台净值作为度量其债务风险的指标,讨论了宏观经济波动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累积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影子银行体系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绕开监管的主要融资渠道,经济下行是投融资平台债务累积的主要客观原因.房价上涨短期内可以改善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但长期不能解决其债务问题,反而会造成经济更大波动.模拟发现,—旦投融资平台债务倒逼货币政策,将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加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政策冲突.  相似文献   

11.
《现代财经》2015,(12):88-98
本文构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区制转移特征的DSGE模型,考察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在不同时期联合动态效应,回答我国财政政策在不同时期是否起到"自动稳定器"作用,并对我国在不同区制下静态和动态财政政策乘数进行测算,同时对我国2008—2010年的四万亿财政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区制转移模型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应系数结果说明我国在经济高涨期和经济衰退期采用货币政策调控主要目标是产出,对通货膨胀容忍较高,我国财政政策对政府发行债券收入反应非常不敏感,税收与政府支出及产出间关系密切;(2)模型脉冲响应结果说明在不同体制下我国政府支出影响均衡的传导是相同的,我国财政政策实施能够使主要经济变量受到冲击后回到均衡状态;(3)对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测算结果小于以往学者测算结果,我国四万亿财政政策实施效果模拟显示政策拉动了产出,四万亿投资较好地熨平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意外冲击,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负面效应则是同时挤出了私人消费,通货膨胀加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IS-LM模型,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方面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评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两大基本政策,文章重点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的协调配合给出了几点建议,“双稳健”政策是一种谨慎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校准于我国季度数据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本文经验检验了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的渠道机制,并进行典型特征事实刻画.具体地,理论模型中融合名义刚性、资本积累和有限期界特征,使得探测跨代财富效应这一影响总消费动态学的微观经济传导机制成为可能.货币政策实证估计为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形式,财政政策识别为基于债务的税收规则以及允许暂时赤字的平衡预算规则两种形式.本文的动态随机模拟发现:财富效应是存在的,但在税收规则和平衡预算规则下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基于债务的税收规则下,正产出效应虽然也相对较短,但能比平衡预算规则维持更长时期,而就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稳定效应而言,平衡预算规则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关于政策规则惯性以及政策规则参数的反事实分析,本文也给出调整我国政府支出模式以及财政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的政策建议,从而表明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我国政府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实施"双管齐下"的救市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包括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的十项财政政策措施和连续大幅度"双率"下调的货币政策。以宏观经济学的IS-LM模型为工具,在探讨当前我国IS曲线与LM曲线形状的基础上,对上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效果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我国当前的救市政策短期很难取得有效效果,不但会遭遇外部时滞,而且受制于偏低的边际消费倾向,甚至有可能陷入"流动偏好陷阱";要实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的,不能单纯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必须配合使用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和就业政策,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5.
<正>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是进行宏观经济控制,特别是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的三种主要手段。本文拟对我国有利于宏观经济控制的财政政策的目标抉择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一、对传统的财政政策目标的思考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政策目标是统收统支,保障财力供给。这种模式的要害在于“统”和“保”,即用财政分配上包揽一切的“统”,去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财力需要的“保”。细加分析,这种政策目标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一方面固然有其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相适应的一面,即有它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并且在需要集中社会财力来奠定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信用膨胀即便不以危机告终,也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通过全国31个省域的经济、政策数据对信用膨胀的影响因素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发现经济增长本身并不会促使信用膨胀尤其是恶性信用膨胀发生和危险增加;赤字财政政策会促成恶性信用膨胀的形成;紧缩货币政策会遏制恶性信用膨胀的形成。但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缺乏效力、财政政策效力有限、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故在当前信用扩张机制初显端倪的情况下,短期内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长期则应寻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配合,以使得恶性信用膨胀能够得到有效抑制,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均衡。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由于在终极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同属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因此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进行合宜的搭配组合。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四个阶段,并总结政策组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经验启示的基础上,根据“十一五”新时期的时代背景要求,分析了如何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双稳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问题,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孙勇 《资本市场》2003,(2):8-13
<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3年经济工作要积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信号,表明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扩大内需需要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面对当前国内外环境变化的现实选择。1998年以来,我们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适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但是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债务—通缩”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典型案例,笔者认为理解“债务—通缩”机制需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资产价格暴跌是“债务—通缩”危机的触发点。二是金融体系的稳定能够降低“债务—通缩”危机的严重程度。三是宽松货币政策辅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帮助经济摆脱“债务—通缩”危机。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保持稳定,有效地抑制了部分行业“债务—通缩”风险的蔓延,因而中国经济也尚未陷入“债务—通缩”困境之中。但政府部门必须高度警惕衰退式泡沫的形成及潜在的破裂风险。在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定位的同时,需加强与宏观审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妥善应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债务—通缩”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同时发挥效力不足,搭配模式不完善,限制了其作用空间。后危机时代,切实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效用发挥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圣路易斯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进行检验,可以得出结论: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总体上大于财政政策。为此,要推进体制市场化,完善政策效应传导机制;要政策配合多元化,发挥政策综合效应;要加快工具新型化,促进政策手段协调;要使合作领域重点化,重视特定领域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