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县域经济增长方式长期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主要源于人们对县域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在实践中存在偏差。制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县域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关键在于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提供有效运行机制与规则。  相似文献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仅仅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是向更高级的增长方式转变,即向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持人们群众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加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选择,一是以加快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改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环境;二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是以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四是以城乡协调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五是以充分就业与公平分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六是以政府转型服务于科学发展保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3.
赵润香 《经济师》1997,(1):44-44
<正> 近来,在报刊上读到不少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文章,依我看来,目前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解有三种。第一种是把扩大再生产方式的转变理解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种是把经营方式的转变理解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三种则是把扩大再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营方式的转变都理解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相似文献   

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十一五”发展的主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的话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如何转变,学术界探究甚少。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的重要主体,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已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研究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拟就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相关范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学的角度对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内涵进行论述,并与增长、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对应范畴进行全方位的辨析。得出结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照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刘运河 《经济师》2007,(4):86-87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现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有着不同的做法,均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吴雁群 《经济师》2007,(9):87-88
十一五时期,无论从资源存量还是资源消耗方面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来说都刻不容缓。文章在考察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度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进而对如何完善相应制度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怀德 《当代财经》2000,(12):15-19
正确认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概念,确定正确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机制,防止不恰当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确定,以竞争能力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评判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劣,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上,既要防止“技术决定论”,又要防止“制度决定论”,应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制度的约束下确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并找到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依据,从中发现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资本投资面临的约束条件和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不高使得中国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明形态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人类文明形态及经济形态的发展有相应相成关系。“十一五”期间,正确处理全面小康建设中四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和谐社会,应从文明形态发展运行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领域各方的关联互动中去把握。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中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的质变升华,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文明形态及经济形态的质变升华。  相似文献   

11.
杨云 《经济问题探索》2006,(12):114-119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多种原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多重困难。本文以人力资本积累理论为视角,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模型理论和人力资本积累在西部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的机理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于提高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动态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经济结构的优化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内涵,其实质是各产业的集约化成长与发展;而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内涵,其实质是由多要素投入的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转变。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考核指标体系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  相似文献   

13.
目前频繁出现的用工荒及工资上涨等问题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将工资上涨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总结为技术进步引致效应及人力资本投入引致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并借助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工资上涨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上涨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逐渐增强,其中工资上涨借助技术进步引致效应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通过人力资本引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尚不显著。基于不同地区的回归结果比较得出,工资上涨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效果差异显著,其在劳动力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4.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是要提高产业结构水平,也就是要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就是要产业结构的高效益化。一、产业结构高级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及应遵循的原则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就是要从单纯的依靠资源投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经济增长转变到以资源投入量适度增加和提高资源效率并重为特征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样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产业结构的高…  相似文献   

15.
王梦茹 《经济论坛》1996,(17):14-15
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王梦茹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今后15年奋斗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需要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一些新兴工业化国...  相似文献   

16.
曹富明 《经济师》2013,(1):196-198
信贷结构是信贷政策能否有效贯彻执行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推动地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力量。文章从信贷结构和地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互关系出发,在充分分析朔州市贷款总量和信贷结构变化特征,以及信贷结构变化对地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信贷结构,推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农村经济赵维椿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本途径在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以改革的新进展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首先应面向市场需求,逐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加快二、三...  相似文献   

18.
该文在综合研究中外经济增长方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由传统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当代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明确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应该向制度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知识自主创新型发展的三个转变取向。  相似文献   

19.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师要学在前干在前──访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副会长、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教授●本刊记者刘连岐要全面理解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内涵;要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紧迫性;要积极实践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经济师的五...  相似文献   

20.
经济有效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刘忠立吴艳平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以外延增长为主向以内涵的增长为主的转变;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是以偏重数量扩张的速度型向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