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分析单位,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利用Tobit回归模型揭示内部驱动因素,为推进我国绿色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表明:省级区域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低值占大多数,增长较缓慢;区域间差异化显著,发展仍然存在不协调、多极化趋势;从全局自相关来看,莫兰指数均显著为正,省级生态效率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经济水平是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具有空间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省级生态效率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2004—201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2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变化,并结合Tobit模型计量分析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普遍偏低且呈下降趋势;辽宁省波幅较大,吉林省相对最好,黑龙江省近年改善势头较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口密度、人均GDP、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外开放度和科技水平则阻碍了生态效率的提高,上述影响因素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生态效率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尝试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运用到生态效率的实证研究当中,从宏观角度对中罔2000-2006年区域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中国整体生态效率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0.7-0.8的平均水平,但是区域间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东、中、西部效率值分别为0.939、0.712、0.641,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粉尘、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及土地、水等资源的消耗成为影响区域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总的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了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是提高生态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运用SBM模型测算2001—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旅游生态效率,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分别构建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PVAR模型,研究文化氛围、人口素质和公共管理变量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2001—2016年,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区域间不平衡问题加剧;东中部地区旅游生态效率负响应于文化氛围,而在西部地区为持续增强的正响应;人口素质对中西部旅游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弱于东部地区;各区域对公共管理变量的正响应具有不同程度的时滞性,西部地区见效最快。基于此,提出提升各区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建议,推动旅游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5—2017年中国9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方法评估了相关地级市的工业生态效率,对工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工业生态效率,平均而言可以提高城市工业生态效率5%~8%;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经济集聚水平、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三个渠道促进城市工业生态效率分别提升了1.34%、0.46%和4.32%;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加大智慧城市试点、引导工业持续升级、创新城市智慧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文彬  马歆 《技术经济》2020,39(6):109-118
基于复杂网络研究的视角,以城市群生态效率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科技投入及网络特征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利用30个城市2003—2017年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基于地理引力模型构建城市群生态关联网络,获取城市个体网络特征指标,并分析城市科技投入和网络特征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①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表现出"一体两翼"的空间分布态势;城市生态效率水平个体差异显著,且差距不断扩大。②城市群网络连通性较高,整体网络密度先升后降;郑-焦-洛-新等构成城市群的核心极,接近核心区域的城市生态水平较高;城市个体中心度差异较大。③科技投入、接近中心度对生态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科技投入与接近中心度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且呈现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也对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外资利用未表现出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了可以同时剔除外生环境和随机误差对效率值影响的三阶段DEA方法对生态产业链的经济效率及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以2006~2013年黑龙江省林产工业数据为例,对其产业链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研究表明:(1)三阶段DEA调整投入变量后,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都具有明显差异;(2)规模效率较低是当前经济效率较低和生态效率的最主要原因;(3)采伐政策、效率考核政策均对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实现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的规模化发展是提高林产工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关键所在。此外,优化政府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构建联盟型生态产业链,进行产业链上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也能够提升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市(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我国生态效率,同时运用熵权法测度我国科技金融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科技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及其交互作用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明显,且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金融在产业结构的调节下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效率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2007-2013年中国两型社会试验区各城市生态效率值,测度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效率值略优于武汉城市圈。随后,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试验区生态效率进行了动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两试验区生态效率动态变化的因素不同,但生态效率的增长动力均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试验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效率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两个试验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效率呈U型曲线关系,且均已进入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同时,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开放程度是影响生态效率的重要因素,但各因素对两个试验区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气候生产潜力作为气候资源投入要素纳入农业生态效率测算体系,使用窗口EBM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2003—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域的农业生态效率,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进行区域差异分析,最后使用SDM模型和Shapley值对区域差异成因进行量化解析,结果如下:(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逐渐超越其他地区成为农业生态效率“领头羊”。(2)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逐渐成为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特征。(3)SDM模型显示,受灾率、财政支农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显著负相关,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显著正相关。(4)Shapley值分解显示,工业化水平是导致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且贡献率呈增长趋势,受灾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种植结构和财政支农水平的贡献率总体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以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DEA模型,对西部地区2000-2010年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Malmquist指数做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整个西部地区生态效率的均值小于1,未达到最有效的生产前沿,但跨期呈波动上升趋势;省际在效率水平和冗余率两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能源的消耗和工业“三废”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影响非生产前沿面地区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纯技术效率的贡献不显著,规模效率的贡献为负。  相似文献   

12.
常新锋  管鑫 《经济地理》2020,40(3):185-195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效率的研究对于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基于2003-2017年长三角26市的面板数据,以改进的熵权TOPSIS计算新型城镇化水平,通过随机前沿模型量化生态效率,运用空间混合模型分析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效率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生态效率较低的城市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②较高生态效率的城市分布格局呈"Z"型集聚,长三角城市群已由中等效率主导阶段向较高效率主导阶段转变。③长三角各省市均达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二次关系的拐点值,另外,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引入外商投资、以技术推动经济转型能有效提高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3.
生态效率兼顾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其综合评价有助于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2003—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工业生态效率测度及趋同分析表明:我国工业生态效率普遍偏低,其省际差异和年际变化差异都较大,而且存在明显的生态效率趋同。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各省的工业生态效率,既要广泛搭建技术转移平台以促进先进技术推广,还要大力提高落后地区的技术能力以促进先进技术的充分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效率是衡量生态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运用到生态效率的实证研究当中,对内蒙古地区2001~2009年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CO2、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及能源的消耗成为影响内蒙古地区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总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制约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规模效益的达成是提高生态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Battese and Coelli(1992)模型基础上,采用非中性技术进步超越随机前沿模型,对2003-2008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7类污染型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各行业在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情况。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污染型行业在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都比东部地区要高。从经济效率来看,大部分污染型行业势必在未来布局选择上会倾向于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都相对较弱,污染型行业向这些地区大规模转移必然会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对此,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污染型行业的优化布局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我国地区产业多样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联立方程组模型,并利用2003-201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多样化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相邻地区产业多样化与创新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存在空间依赖效应;进一步将产业多样化划分为相关和无关多样化,发现相关多样化是创新产出的主要原动力,无关多样化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陶小马  周雯 《技术经济》2012,(9):40-50,132
估算了电力、热力的CO2折算系数,据此精确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部门的CO2排放量,并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计算了考虑和不考虑CO2排放两种情形下各省区的工业TFP。结果显示:考虑CO2排放时中国工业部门的TFP增长率(碳效率)比不考虑CO2排放时高出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工业部门在两种情形下均是推动前沿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且在考虑CO2排放情形下表现更为突出;2000年后,中部地区个别省份的工业部门开始进入技术前沿。结论表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东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虽然中、西部地区工业部门的技术追赶总体上相对缓慢,但近几年个别省份也在加快步伐;2003年后中国全要素CO2排放效率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地区人文发展的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圣云 《经济地理》2011,31(5):827-832
人文发展导向的生态效率研究是对经济发展观向人文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演变的响应。基于生态效率概念演变并对其概念框架进行人文发展导向的拓展,建立生态效率的概念模型便是这一响应的具体体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计算中部6省的环境负荷,进而对1990—2008中部地区省级尺度人文发展的生态效率进行定量评价,以此提出提高中部地区人文发展水平和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测度与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效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应用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尝试将超效率DEA方法应用到生态效率测度中,对中国2000—2009年区域生态效率展开评估,并据此进行各区域类型划分,进而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视角研究区域生态效率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此期间中国整体生态效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但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且有增大趋势,各区域生态效率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生态效率演化规律各异,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动力强劲但内部各省份差异呈现增大趋势,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动力不足且其内部省份差异趋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1998-2003年我国工业行业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化的原因,重点探讨了外资的作用.结果表明,1998-2003年我国工业行业劳动者报酬份额平均降低了约5个百分点,其中外资进入对该降幅具有相当的解释力,而这种负向作用主要来源于其负向的工资溢出效应.导致我国工业行业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的主要因素还包括行业资本密集度及资本回报率的提高,而国有企业改制、地方政府间经济绩效竞争的弱化和贸易开放则会促进行业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