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6月中旬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已突破60美元大关。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进口原油位居世界第二。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供需关系每出现一些细小变化,对我国来讲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我国虽然幅员广大,但能源并不丰富,因此仅凭国内资源供应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所以,国际市场能源供应能否得到充分保障的问题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胡斌 《经济论坛》2006,(22):46-47
中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包括原油与成品油)由于能效高污染低且能满足诸多国民经济行业的特殊能源需要,其消费需求正日益上升。但是,中国国内的石油生产能力已接近饱和,无法通过单纯国内石油生产满足日益上升的石油需求,中国政府只能通过巨额原油进口平衡石油缺口,结果导致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逐年上升(见表1)。另一方面,中国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中国煤炭生产量占到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的70%以上,同时中国煤炭的储藏总量为5.06万亿吨,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为1886亿吨。无论在储量或生产能力上,中国的煤炭工业都是世界第一,煤炭…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我国石油资源安全现状的基础上,从我国石油资源相对不足、石油供需矛盾尖锐、进口渠道单一、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缺乏石油战略储备等五个方面分析导致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提高国内原油产量、增加进口渠道、提高石油利用率、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开发利用新能源等五个方面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石油供应安全是确保国家经济得以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国内石油产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使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应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加强海军建设保障海上通道安全以及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等措施来的构建石油安全的有效屏障。  相似文献   

5.
原油进口权放开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可以自主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油,突破原有的只有少数国有企业才能进口原油的限制.笔者通过分析成品油批发价格溢价、第三方原油进口量与成品油市场结构的协整关系发现,随着第三方原油进口量的增加,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成品油批发市场价格溢价受到第三方原油进口量的负向影响,进口越多溢价越少.其中,第三方原油进口量对柴油市场溢价的作用较汽油市场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囊中羞涩,靠进口石油供应国内市场,印尼不得不退出OPEC 印尼处于两大洋和几大洲之间战略要冲,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能源地缘政治地位。中东的石油要先经过印度尼西亚才能到达远东市场,印度尼西亚连接着快速发展的中国、印度以及能源丰富的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内石油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口石油量逐年增加,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由于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以及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使我国石油进口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面对石油供应安全出现的新形势,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如何构建石油安全体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中国油气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石油运输面临进口来源多元化程度低、运输方式单一、海上运输能力薄弱、国内承运比例低等问题,石油运输安全面临诸多隐患和严重威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全面推进中国石油运输安全带来新的机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应积极推动能源国际合作,多元化石油进口来源;加强管道建设,多样化运输方式;提高国内石油开发储备能力,优化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从今年4月1日零时起,国内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调高石油市场零售价格,它再次反映出世界石油看涨事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增长和世界产油国政治局势的动荡,给油价曲线带来了新的上升空间。随着我国多年来经济结构的大幅调整、中国加人WTO、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重组和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体系的实施,致使我国进口原油运输市场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巨大的石油供求缺口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制于人,国家安全也将受到巨大威胁。为解决石油短缺问题,国内各界专家纷纷献策:继续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实施二次开发和三次采油等技术,努力提高国内原油储量和产量;大力走出国门挣取国外份额油;增大多元化进口,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通过国际期货市场进行“风险采购”;尽快建立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产石油供不应求,进口油源难以多元化,国际油价波动严重,石油输入路线受扰以及美国的战略掣肘,是中国石油安全面对的主要挑战。中国的主要对策是在国内强化节能意识、健全相关法规.改进采油技术、扩大油气开发范围,完善石油运输设施,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发展石油替代产品以及开发新能源;在国际上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坚持“走出去”战略,适时适度“有所作为”以及推进进口油源和运输路线多元化。中国应综合规划石油安全战略,视野涉及国际期货市场、国防建设、石油国企机制和国际能源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起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石油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总体趋势逐年上升口2009年我国原油净进口石油达到2.04亿吨,2010年为2.39亿吨,对外依存度连续两年超过舆论认为的50%安全防线。中国工程院2030~2050年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作出预测,即使是在低需求的情景下,  相似文献   

13.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全。石油供应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时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据国际能源专家分析,在今后20年内,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将急剧增加,石油供应中断的危险性也将增加。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不仅要重视国内市场,而且还要特别注重国际市场,要站在全球角度来审视本国的石油供应问题。世界各国对全球石油供应资源的争夺,构成了世界各国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当今世界经济趋势,短期内石油仍然处于工业命脉的地位.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中美石油进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局面.运用大量统计数据说明全球石油能源形势并分别介绍近几年中美石油进口量和石油来源结构,分别站在中美各自角度分析两国石油进口的竞争态势,最后介绍中荚石油企业的国际经济合作的几种可能方武.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猛增,受限于国内石油储量和生产能力,我国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不断增大.俄罗斯石油资源丰富,与我国相邻,中俄石油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发展前景广阔.本文主要通过对中俄石油合作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促进两国合作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工业的血液,世界第一战略 物资,石油已经成为工业社会 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与基础材料, 其价格的高低程度,直接影响着下游 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国民经济运行的成 本,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 安全和效率。 高油价:减速和拖累中国经济 增长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强劲发展拉动 了石油的需求量的猛增,加上OPEC产 油国产量缩减以及国际投机资本的操 纵,国际石油价格一路走高(如图一)。 2005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 从2月下旬开始不断攀升,7月下旬 NYMEX原油期货价格创出历史新高, 达到62.40美元/桶的价格。在国际油 价的带动下,国内四种原油基准价全 线上扬。2004年11月份,轻质原油基 准价达3398元/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使能源安全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作为重要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在寻求能源方面存在竞争的现实,但也存在合作的机遇。石油进口大国合作有利于抑制过高的油价,可以避免国际能源市场上的恶性竞争,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建立石油进口国组织,共同参与海外油气开发和管道建设以及在节能环保领域开展合作是合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王娅 《环境经济》2006,(1):34-36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1.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面对"油荒"和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不少专家纷纷提出,我国现阶段应适度发展柴油轿车,以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的压力.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资源节约与代用专业委员会不久前就提出了<中国柴油轿车发展建议书>.最近,记者访问了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芳女士.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从原来的石油出口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08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2.67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超过50%.对进口石油的高依存度已成为我国能源现状的不争事实.本文将在研究石油进口现状基础上,分析石油进口高依存度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进口量不断攀升,而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微乎其微的价格话语权与自身石油大买家的地位极不相称。石油进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动荡局面下的价格风险以及相对进口价格较高的被动局面。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石油进口价格的困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中国石油进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国内石油市场现状,从石油进口成本出发,分析了中国石油进口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