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制定和调整本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加大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力度,这将是目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重要任务。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竞争。科技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本文重点论述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科技,根本在人才: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当前煤炭经济形势不好,煤炭企业要想摆脱目前的发展困境,更应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机制,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在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坚持以事业凝聚人才、以环境吸引人才、以真诚感召人才、以待遇激励人才,广纳贤才,唯才是举,通过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平稳渡过"寒冬期".  相似文献   

3.
当前,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正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存在核心智能部件与整机发展不同步、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外差距较大、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部分领域存在产能过剩隐患、缺乏统计口径和产业标准、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尚未建成等问题。今后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完善产业创新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产业管理模式,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等,从而促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中国文化产业应对国际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大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大力培养“四型”文化产业人才——国际型、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从加强人才培养的规划、认证和监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力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科学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和完善师资配备与培训;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寻找着眼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企业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结构性人力资源过剩和短缺危机。文章提出应从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入手,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能力以增强前瞻性,实现以人为本战略;对一个企业来说,核心人才是指能为其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创造丰厚利润,推动企业发展的人。企业加强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特色人才使用管理机制十分必要;同时企业根据经营战略建立企业人才退出机制与管理体系,畅通出口渠道,才能有效应对人力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的竞争和发展,关键在人才,核心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近几年,我院根据医院发展的战略,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目的地开发和培训各类人才履行岗位职责和适应竞争的能力,全面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罗建军 《经济师》2014,(9):239-240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针对企业的战略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要,以具体案例,就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培养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现代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迫使企业加强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本文阐述了人才梯队建设的涵义,探讨了企业信息化人才梯队的合理化组成结构及企业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路径,通过案例分析,论证了企业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路径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企业应树立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理念,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根据企业信息化人才梯队的结构组成和能力结构分布状况,综合采用各种方法,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化人才;疏通信息化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促进信息化人才的合理化流动;及时解决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企业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今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核心人才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本文以长庆油田公司苏里格气田采气厂为例,对石油企业的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马壮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1):123-126
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在于人才,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社会大环境是“双型”社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宋小清  张俊  朱光玉 《经济师》2005,(8):100-100,102
面临人才强国战略的严峻挑战和发展契机,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思路,更新观念,拓展人才资源优势,加大海内外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做好事业、感情和待遇留人,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战略抓手,带动整个教师和人才队伍建设,开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以人为本,进行人本管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建立科学的评价和使用机制,拓宽识才、用才渠道;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协同各类人才开发,提升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7,(9)
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是面对新时期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两大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与"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文章针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成因,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建设性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院的竞争和发展,关键在人才,核心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近几年,我院根据医院发展的战略,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目的地开发和培训各类人才履行岗位职责和适应竞争的能力,全面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财政系统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政系统人才对财政理论的把握和运用的能力较差、财政系统人才培养已不适应要求、现行财政系统人才管理机制相对滞后。财政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对策主要有增加财政人才队伍活力,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改革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才资源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才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北省不断加大人才开发力度,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新发展。但从现实来看,我省人才整体实力、竞争力与建设沿海强省的要求还很不相配,与沿海发达省份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根本制约因素。因此,加大人才开发力度,激发现有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整体实力,是建设沿海强省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汤菲 《经济问题》2007,330(2):116-1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对不足,使我国产业发展初步呈现出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倾向,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安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具体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加大财政资金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调整财政科研投资方向;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建立自主创新企业的贷款担保制度,以激励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福建省委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反复强调“关键在人”。充分体现了中央、省委在谋划“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切实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发挥其在推动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试论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提高民族创新能力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文章提出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改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企业文化,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杨汝艳 《经济师》2012,(7):206-207
随着国家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行各业越来越重视拔尖技能人才的培养。文章以油田企业为例,探讨了企业在建立拔尖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拔尖技能人才考评与管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