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杰慧 《经济师》2014,(8):251-251
唐代文化的发展是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高峰,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把唐代音乐比喻成这段发展中一顶受人瞩目的皇冠,而唐代俗乐歌舞大曲无疑是这顶皇冠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珍珠。唐代的俗乐歌舞大曲是对后世音乐发展影响极深的音乐体裁,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体裁。文章对唐俗乐歌舞大曲的发展状况和它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是唐代物资转输的主要水路通道,运河的水情与航情关乎唐代国计民生,但是,唐代运河水道长期存在易淤、水浅等航行困境,故兴建和维护运河工程成为唐代政府经济管理要务之一。本文借鉴"成本-收益"的研究视角,以唐代运河工程的兴建和维护为中心,考察运河工程的人工、物料等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百姓赋役等社会成本,探究唐代政府、官员、公众等不同参与主体所得收益,并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厘清唐代不同时期运河工程效益波动,剖析唐政府运河工程决策的影响性因素,揭示唐后期运河工程经济效益低下与运河工程数量激增这一"悖论"出现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3.
唐代开元时期是唐代盛世的高峰,但由于在盛世时期没有高度重视出现的问题,结果使土地占有不均等、租税负担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最终形成了唐中期的财政经济危机。唐代宗和唐德宗执政时期,先后重用刘晏和杨炎进行改革,虽然通过各种措施缓解了矛盾,但唐代的盛世却一去不返,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公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将西方公园 理论与实践成果融入各地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情 境,并不懈改良与创新的本土化过程,由此形成近代公园鲜明 的本土特色。以清末社会变革前夕,洋务运动重镇武汉的公园 营建倡议及相关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早期公园计划 与营建的背景、内容、成效、局限等的溯源考察,探讨晚清 公园理念与实践萌动之时的内容和特征,尝试对本土“公园” 概念的最初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特殊历史情 境下中国近代公园的本土化路径。清末官方进行的公园建设相 关的探索、尝试,奠定了中国近代公园除娱乐属性以外的“教 育”“商贸”“科研”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并使得公园作为 “文明”“进步”象征的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厘清这一历史过 程对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园林嬗变的内在动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 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 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 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 机理。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 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 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 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 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 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20,(1)
在太原的六个城区分布着天然形成、洪水潴成或人为修建的众多水体。历史时期早有围绕水体进行的景观营建行为,自宋朝至建国之后,这种行为愈加具有普遍性、自觉性与计划性,令水体景观逐渐发挥功能。历史的经验告诫当下,水体景观与城市建设应当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为准则、将"以人为本"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尊重水体及周遭历史文化,令其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宗法公社管探歙县唐模衬许1;jlj祠文:挎研究“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序、跋秦以前中目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初步估计试论贝币的职能与殷商时期的商品经济西汉时期闽越吐会经济的探索从秦简看战国时期秦国保护人力的措施试论西汉徭役制度的特点总 论先秦,秦汉 魏晋隋唐五代从敦煌文书看唐代前期的和籴制度论唐代方镇“进奉”东晋南朝地方财政收支述论店代官员俸料钱的变化论鲜卑拓跋部曲游牧社会走向农业社会的历史转变唐代西州均田制的实际授田标准考关于唐代杂徭的几个问题密五代时门湖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宋 元泰元以来我国渔民对南沙群岛的…  相似文献   

8.
张峰  刘欣 《时代经贸》2012,(10):25-26
唐朝时期的政治稳定和市场经济发达,使铜器趋于衰落,逐渐被易于清洁的陶瓷器所取代。但其问丰富多彩且别具特色的装饰纹样,是唐文化的直接写照。本文从唐代不同时期铜镜的装饰纹演变样作了描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代官员在任职方面,实行了地区回避、职务回避、亲属回避、考试回避及特殊官员任职回避。唐初为示恩宠,往往让功臣任职家乡;唐后期,藩镇割据时,回避制度无法正常执行。但在唐代大部分时间里,回避制度是任官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了差序王权风景意象下的都城与疆域山川、城市与郊野山水两层次的“地中”文化图式及其自然空间秩序;基于“体国经野”,形成了“国”“野”一体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周礼》风景意象对后世山水城市风景营建的影响。研究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制度特征、要素组成及空间结构认知,也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苏丽  董建文  郑宇 《技术经济》2019,35(12):101
乡村景观的营建中,既要师法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又要师法于人,注重人的使用需求。通过问卷访谈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根据乡村景观营建中公众(活跃群体、资源群体、专业群体、弱势群体)需求情况,针对公众在方案规划与公示阶段的参与行为,构建了乡村景观营建中的公众参与式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案例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运用检验。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美景度、实用性、可行性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实用性(0.637 0)>可行性(0.258 3)>美景度(0.104 7)。指标体系在实际案例中运用效果良好。此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景观营建中公众参与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价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洞天福地是道教的理想修行地,也是人居环境的理 想模型。依据历史影响力及现今建设现状,选取江西6处代表 性洞天福地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江西洞天福地在选址、理景两 方面所蕴含的独特景观营建智慧,得出:江西洞天福地一般位 于盆地,并以江西形势派风水理论为指引;绝大部分洞天福 地借鉴壶天仙境来营造仙界景观,整体空间布局模式为:山 门——“壶口”,道教建筑所在盆地——“壶腔”,沿山势曲 折上升的山道沟通内外,并呈现出“虚(水)实(山)结合”的 特点;植物配置具有浓重的道教色彩,且以常绿乡土古木为基 调,寓意万物共生;建筑营建深受“仙道意识”影响,仙境信 仰影响了建筑营建思想,仙灵信仰影响了建筑装饰艺术。通过 研究洞天福地所蕴含的道教哲学思想,总结出有益于现代社会 健康发展的积极处世观、生态发展观、养生观及物种保护观。  相似文献   

14.
韦峰  徐维波 《技术经济》2019,35(12):123
晚明是中国造园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期,也是园林营造观念与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转折期。晚明阴化阳在郑州东湖“凤台荷香”景区内营建私家园林石淙庄,是当时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还原、时空结合等研究方法,分析石淙庄的选址特色、营造目的、营造特色及园林活动。得出结论:石淙庄是阴化阳出于吏隐和雅集需求的自主营建活动,有着明确的景观原型和心境合一的造园思想,功能布局和景致营造体现了晚明中原地区文人园的典型特征。研究结论补充和丰富了晚明中原地区文人园营造及转型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以东、西方“诗意地栖居”哲思及理论为基础,从“定向”“认同”“栖居”3个层次对昆明古城传统景观进行解析。通过对滇池地区自然环境空间的认识,以及“湖-城-山”结构景观序列的建立,实现城市“定向”于大地之上;紧密结合湖山环境,展开劳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的营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对地域产生“认同”;最终,因诗意抒发和精神上的诗意营建实现“诗意地栖居”。在现今环境脉络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伦理关系,要以相互的关照为核心。理解过去并立足当下,通过强化昆明城市空间与自然的联系,并在具体设计中捕捉湖山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效实现物质与精神的集结,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意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16.
商税问题,是唐代商业史研究中的重点之一,也是其难点之一。但是,这个问题无论在理论或在事实材料方面,至今都还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先生惠赠笔者的《唐代商税考》一文,可以说是目前唯一有分量的考察唐代商税的专论。日野先生所进行的这种先驱性和开拓性研究,对深入探索唐代商税的起源、内容、性质、特点和作用等,均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然而,笔者以为,日野先生的某些观点和具体结论,尚有进一步商讨的必要。本文承日野先生之绪,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就正于日野先生及唐史学界诸同仁。  相似文献   

17.
从唐墓考古看厦门海岛早期农耕开发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唐墓及相关史迹的考古发现,将隐藏在明清港市与海洋文明背后的早期农耕开发史翻了出来。这些史迹既是研究岛屿自然、人文地理变迁的重要座标,也是重建以“南陈北薛”为核心的海岛早期农耕聚落形态空间格局的重要依据。虽经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世纪农耕社会的聚落形态已被突破,但迄今这一传统宗族社会的历史印记在社区文化上仍然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18.
唐代财政在唐史乃至中国经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30年代,鞠清远先生独辟蹊径,写成《唐代财政史》,其拓荒之功不可没。其后有特威切特博士(D,C,Twichett)的《唐朝的财政》(《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Tang Dynasty》,1963)和蔡次薛先生《隋唐五代财政史》(1989)相继问世。近读陈明光博士的《唐代财政史新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9月版),是唐代财政史领域的可喜收获。陈著以全新的角度剖析了唐代近300年历史的财政,一改过去国内外论著只是分门别类地在赋税、仓廪、漕运、专卖等方面探讨的做法,而是综合地研究唐朝财政问题,揭示有唐一代财政体系各个侧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唐代财政史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相似文献   

19.
“竹枝词”原是指唐代时流行于四川、湖北巴山蜀水一带的民歌。后来随着唐代一批文人被贬谪至这里,他们吸收了这类民歌清新活泼、明易通俗的特点,加工改造,从而使它在形式上与七绝结合,形成韵律和谐、小巧精致、语短情长的特殊体式。叉由于竹枝词以反映地方风情为主要内容,故这类诗中保存了各地大量的民俗历史情况,可以说.它是一种既有艺术价值更有史料价值的“方志诗”。  相似文献   

20.
从水文化视角出发,筛选出嘉兴历代地方志及代 表性诗画中的62组完整八景序列,采用“三位一体”的方 法,以“自然-社会-文化”系统解读得出:嘉兴八景聚合了 “物态-行为-精神”3个层次的地域性水文化,以水适应性 景观展现出水乡人居环境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融合共生形成 了“人境合一”的内生机制;其地域性营建特征为“以物为 基,因水而生”“以行互联,因水而兴”“以文传情,因水 而美”,推动了水域景观风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提出江南 水乡的完整保护可从内生机制出发,兼顾水生态、水实践和 水人文的良性循环,以此营建具有典型地域性和生态性特征 的可持续水乡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