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赵烨  高翅 《技术经济》2019,35(10):107
名山风景区“人与天调”的风景系统代表了中国独有的山岳文化现象和山水相融的总体特征。在风景自然和文化整体性视角下研究风景系统的形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和规律,分析了风景资源评价和风景特质评价的互补性;构建了“相-制-理”的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及其实践框架。以武当山为例,探索“以脉绘景”的风景特质之相、“山川流峙”的风景特质之制以及“因脉而成”的风景特质之理。最后总结了风景特质理论作为形态学理论、作为图谱理论、作为地脉文脉认识论实践的整体性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灵隐寺为代表的杭州郊居山寺,是杭州传承最久、地理位置最稳固的历史建筑组群,也是杭州清代以前历史建筑仅有的留存。它们既是城郊山地开发的文化核心,也是山与城市之间水体联系网络的山中“锚固点”。这些山中的联系终端,帮助杭州城与山寺及城郊诸山紧密连接为一体,而对这种“山·寺”-“水·联系纽带”-“城市”共生模式的分析,也有助于研究者把握山水城市的建设策略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山水是中国传统村落选址和规划的核心因素,山水意象的变迁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意识形态。诸葛村自元代建村便以山水为胜,如今则以“八卦奇村”成为著名旅游景点。首先通过古籍文献分析,提取诸葛村的古代山水意象,结合实地调查将其转译于现状地形图上;然后在诸葛村展开调研,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认知地图绘制,获取当代人群的山水意象及其感知强度,并根据与变迁历程直接相关的年龄划分人群,以细化定性与定量的比较和分析,对强化、弱化的意象分别进行解读;最后归纳山水意象变迁的原因,并指出传统乡土聚落在未来的保护更新与旅游开发中,应注重对山水文化景观的研究与保护,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以实现传承。  相似文献   

5.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体现,为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指出了方向。“公园城市”理念是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山水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在近代吸收花园城市等国外城市理论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院士提出“山水城市”理念。梳理山水城市的历史流变,认为公园城市与山水城市存在内在关联性,是山水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6.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 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 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 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 机理。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 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 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 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 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 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山水城市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 一哲学观的城市范型,山水城市大尺度空间城市设计涉及地形 地貌、山水形胜、人文文化、生态景观、河湖水文、空间形态 和城市风貌等复杂系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很难全盘把握。从 数字化信息图谱视角,包括城市物理环境、山水格局、历史文 脉、生境网络、空间形态、生态修复、空间特色,以及风貌意 象在内的城市各系统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数字化集成及综合问 题判定,并将这一数字化分析方法称为“江山八法”。在此基 础上,选取杭州山水城市的核心线性要素——钱塘江两岸地区 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城市的发展骨架中进行解析,结合 多源大数据引领的数字化技术簇群,通过对钱塘江“大山水画 卷”和“大人文画卷”的双重核心价值判定,以“江山八法” 为代表的数字化景观提升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反馈,以期为后续 的山水城市设计等提供精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9.
《经济纵横》2004,(10):56-60
天台山以“佛宗道源”和“山水神秀”享誉海内外,是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这座让诗仙李白感慨“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天下名山,因济公“活佛”出生于斯,增添了一道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10.
关于肇澳旅游合作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素有东方拉斯维加斯的美誉。肇庆是一个拥有首批中国旅游城市、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4项“桂冠”的山水生态旅游城市。研究肇澳两地旅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肇澳两地在局部区域范围内成功高效的旅游合作发展,不仅对两地的经济、社会、文化起到综合推动作用,而且对更广范围内的旅游合作也会起到一种示范和导向作用。进入新世纪,肇澳旅游合作面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应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高起点进行设计,加快合作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1.
山水城市、公园城市是当前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的热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园林与城市发展历史上,却并不是个全新事物,山、水、城、园的融合始终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理想目标。山水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没有完形的动态过程。在近现代历史上,无锡曾经在城市山水资源开发和园林建设方面,有过2次系统的创新实践,这些探索上承历史、下启当代,与今天的山水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很高耦合度。对此开展梳理和分析,既还原了无锡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过程和真相,也为推进当代山水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 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 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 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 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 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 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 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 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 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 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 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 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衡阳是交通和军事要地,又是行政,文化,商业中心,不少历史名人在此留下典故轶事,赢得了许多文人骚客诗篇文章的赞美,因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的同时,由于城市建设和管理两手都不够硬,导致“脏,乱,差”几乎成为衡阳城市形象的代名词,外来游客和商贾望而怯步,“一江两岸,山水洲城”的特色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新世纪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衡阳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优势,提升环境品位和文化品位,把衡阳建设成为繁荣的经济强市,文明的现代都市,秀美的山水名市,塑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形象。  相似文献   

14.
“龙门”是一种“两山夹河,其状如门”的地景文 化空间,是在多地龙门人居实践过程中综合凝成的本土人居范 式。以黄河龙门禹庙、洛阳龙门石窟、杭州龙门古镇为典型对 象,将不同地区、不同特质的“龙门”进行整合对比,发掘了 一套具有规律性、普适性和跨地区的“龙门”地景模式,构建 了集龙门山水、龙门形胜、龙门城市、龙门风景、龙门文化于 一体的龙门人居建设整体。  相似文献   

15.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 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 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 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 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 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 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 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 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 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 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16.
收藏与品鉴     
《岭南精英》自创刊以来,如何让杂志饱含“艺术”和“文化”的气质,是我们一直努力追寻的目标。书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自然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道风景。同时,弘扬传统书画艺术,传播中华文化精髓,我们肩担责任。于是,《收藏与品览》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浣花溪作为成都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先秦形 成水系以来,历经2 000年的历史更替延续至今,是彰显诗 歌文化、成都风俗文化在内多种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以古代 文人诗词、游记、地方方志等文字资料和舆图、近现代地图等 图像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图像化转译试图还原各时 期浣花溪风景历史地图,并从“时间-空间”“物质-精神” 双重维度梳理浣花溪文化景观的层累过程,进而从自然地理、 社会人文和地方认知三方面动力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浣花 溪风景得以维系至今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构建山水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广州构建山水城市的两个操作层面-理性层面与感性层面,认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是非自然与自然生态因素的竞争,构建山水城市寻求的是两者和谐共生的平衡点,而不是压制竞争,未来的广州应该是山水文化与山水形体相结合的信息城。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由周解清等担任编委会主任,王慧芬、朱建平、黄胜平主编的《无锡文化大观》,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这部 90万言的《无锡文化大观》包括历史人文、山水胜迹、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文化传播、工艺美术、群文体育、宗教民俗等八大篇,以上下数千年的历史为经,以一城三市的地域空间为纬,较为全面地描述了“无锡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成就及其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无锡人民的人文精神风貌和不断开拓创新的文化性格。全书共有一级条目近千个,配图近二百幅,其中有些图照为首次发表。该书注重可读性、知识性、…  相似文献   

20.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仙境。研究清同治《桃源洞全图》,以“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营造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图式语言对桃花源图进行结构分析,梳理《桃花源记》诗词与桃花源图像的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关系,将景观以字、词、词组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与组合分析,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并对概念、想法、结构、关系等进行简化组织和图式语言表达,以求诠释古人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还原古代桃花源文化景观形态,并对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