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第四期《经济地理》刊登了“我国经济地带与东亚经济地带的文化地理背景”一文(简称“尊文”。下同),文中提出了东亚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并与我国经济地带相比较,阐明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着重论述共同的文化地理背景。也说明为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文化地理的重大意义。纵观全文,我认为有若干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并以此请教胡兆量先生。一、东亚经济地带的提法不妥,且不能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作出了规划。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划分的这三个经济地带,各自所包括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 东部地带;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十一个省、  相似文献   

3.
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我国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讨论,概括地说,是以两种理论模式思路为轴线发展起来的。其中,第一是地带梯度推移理论,或称为地带选择战略理论模式,即以我国三大地带为框架来研究投资的地区倾斜与时序上的选择,包括地带梯度推移理论及其派生的各种区域发展战略为代表(以下简称为梯度理论);第二可以概括为“区位”选择战略模式,主要是从空间组织形式的角度来研究区域开发战略的。包括“增长极”开发战略、“点轴系统”开发战略和“优区位”开发战略等为代  相似文献   

4.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地理、气候、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区域间经济结构和发展很不平衡。根据我国生产力分布和资源分布状况,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把全国分为东部地带(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带(内蒙、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和西部地带(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三个地带。针对我国东中西三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应采取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即“东部优先、循序西进”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研究了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基本结论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处在一个相对平均的阶段,但其差距有随时间变化而增大的趋势。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是导致基尼系数增大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则使基尼系数减小,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对基尼系数影响不大。泰尔指数分解结果显示,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组间贡献波幅不大,但组内贡献变化明显,三大地带内部差异是导致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的经济行政区的联系在划分上不能进行小成本的相互联系,且也无法形成整体的、大规模的经济宏观规划,所以在经济区拥有管理权限的同时,应该实行具有针对性、准确性的经济管理新模式,并且在我国经济的现有状况下,可以通过划小经济管理范围来达到强化我国经济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存在的问题“七五”时期确定的现行东、中、区三大地带的划分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沿海、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划分演变而来的。该划分方案大体反映了我国宏观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基本态势,方案形成后,虽有一些微调,但基本格局变化不大。然而,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五个统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的方案,却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需要进行大的调整,才能满足“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从总体上看,现行东、中、…  相似文献   

8.
未来20年,对我国来说,既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文分别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南北地区和省区市角度展开分析。一、东中西三大地带发展格局的变动特征(一)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区都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东部地区发展速度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但东中西地带间发展速度的差距已开始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八五”时期(1990—1994)三大地…  相似文献   

9.
东亚经济一体化实现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模式是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其实现途径之一是三个“10+1”合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目前三个“10+1”进展顺利,数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最快。途径之二是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二为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东亚地区合作基础最好、最容易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地区,中日韩合作的发展再加上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的深化,最终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10.
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11,(6):881-887
沿公司地理、农户地理和小尺度研究三个层面探索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公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增长空间轨迹、公司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关系等方面;农户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研究、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小尺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地块角度研究人地系统、专业村与环境关系以及从点位角度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有利于抓住经济地理现象形成的基本单元和组成结构,探索地理过程以及揭示地理现象的形成机理。沿着上述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究,可望在中国特殊背景下的微观经济空间理论发展上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1.
按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个地带来划分我国区域经济,是比较通行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三个地带农民收入结构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家庭经营对农民收入差异的影响较小。1980~2000年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13.1倍、10.5倍和8.3倍,全国平均为10.8倍。三个地带农民收入受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经济地理学对发展观演变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树立和落实了平衡发展观、重点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因应发展观的演变,我国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上也在发生变化,这充分说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驱动力量。我国新近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必将在人文与社会因素的深化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五个统筹”的经济地理研究、新型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研究等四个方面影响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指出,我国经济分布客观上存在着东、中、两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为更科学地安排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分别探讨各地带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东部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4.2%,人口4.2亿,占全国的41.3%,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5%,是我国工业基础最雄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商品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加深交流,作为文化价值的载体,文化商品的贸易数量也在不断上涨。尤其是在东亚国家地区之间,以日本、韩国为领头军,各国都在加大政策鼓励本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本论文中,作者以重力模型为基准,分析探讨了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文化商品贸易发展现状并对其因果联系的因素进行了验证。这些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文发展指数、地理距离、人均收入水平、语言背景、国土是否接壤、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等等。  相似文献   

15.
陈应斌 《当代财经》2005,(12):24-26
本文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角度来分析所有制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有制结构变迁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使我国经济出现结构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流域开发:蒙晋陕豫交界地带经济综合开发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流域开发是蒙晋陕豫交界地带经济综合开发的必然选择,阐述了交界地带流域开发的优先领域,提出了该区域实施流域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刘塔  侯晓虹 《经济地理》1994,14(1):59-64
山东半岛城市密集地带的崛起刘塔,侯晓虹(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市带是指巨大的多中心城市体系,它具有地域上高度的连续性,人口、经济和信息的高密度以及很强的内部相互作用,是城市增长、产业分化和全球资源开发的产物,同时对全国乃至世界经济有着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8.
基于锡尔系数的1995-2008年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旅游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运用经济重心和锡尔系数等地理模型,选取1995-2008年中国各省域的旅游数据,对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的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从提高中国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和缩小三大地带旅游发展非均衡差异的层面提出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济地理面貌变化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不平衡,主要受集聚效应等经济规律制约。第二个特征是从不平衡趋向相对平衡,主要受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制约。第三个特征是区域差异性。区域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制约有强烈的个性,区域经济地理面貌有明显的差异性。研究区域特征是经济地理学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主义的微观经济平衡微观经济包括地方或地区经济和一切基本经济单位经济活动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平衡也相应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地方或地区的经济平衡和基本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的平衡。 (一) 地方或地区的经济平衡地区的划分有三种形式。一是按行政区划;二是按经济区划(即以某个经济发达地区为中心组成与其有密切经济联系的经济区域);三是按地理区划。我国目前普遍实行的是行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