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加速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培养当地村民的现代素质.但是,开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现代化效应也对少数民族村寨产生了生态和传统文化上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玉溪地区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对少数民族社区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创新、发展,构建和谐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村寨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使民族村寨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本文针对贵阳花溪镇山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指出了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的薄弱点,从将目前的大众旅游转型为生态旅游、加强游客管理、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完善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几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吴忠军  张瑾 《经济地理》2008,28(5):891-896
文章在深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村寨调研的基础上,以翔实的基础资料结合旅游人类学中相关理论,对旅游业的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影响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善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加速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培养当地村民的现代素质。但是,开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现代化效应也对少数民族村寨产生了生态和传统文化上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玉溪地区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对少数民族社区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创新、发展,构建和谐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5.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以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对其发展的需求系统、供给系统、中介系统和支持系统进行分析和归纳,指出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是其动力机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调控机理。希望能促进人们更科学地认识民族村寨旅游及其内部规律,同时也希望能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规划与实践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江晓云 《经济地理》2004,24(4):564-567
文章以临桂东宅江村瑶寨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如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以瑶寨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发展优势、市场定位、产品策划、旅游形象设计、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及相关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具有资源优势而又处于贫困之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猛,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民族村寨旅游规模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从旅游政策和现实的角度来看,"绿色+"理念应当成为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这一理念下,民族村寨旅游的转型升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以绿色开发模式保障生态平衡;以绿色标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绿色文化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引导、规范管理;以绿色产业支撑地方特色;以绿色理念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民族村寨旅游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问题、文化保护问题、经济效益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民族发展问题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应实施整体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模式,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旅游的发展应注重社区的权益,为当地居民脱贫解困,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坚持社区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大湘西民俗旅游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在开发中要树立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好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民俗的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双赢.发展中要坚持民俗文化独特性等原则,选择原生态民族村寨等优化模式,并建立相应的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10.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旅游扶贫的目标转向村寨内部贫困个体。旅游扶贫的路径由过去依靠发展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转向依靠更加公平的旅游收益分配政策,并以"益贫"思想为导向,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将会对贵州的扶贫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以西江苗寨为例分析贵州民族村寨的扶贫开发效应,指出影响贵州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贫困村民参与程度低,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村民的参与程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者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国外主要研究其心理特征及行为表达两个方面,国内侧重旅游者的需求预测、旅游者决策行为、旅游者满意度、旅游者感知度等的研究。文章结合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情况,寻找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云南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形成众多少数民族提供天然的环境资源,使云南成为少数民族、特有民族和世居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本文从大理周边少数民族村寨展开田野调查,通过问卷所得数据对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的因子进行分析,及对其民族文化安全风险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4.
社区的有效参与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社区村民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将促进社区村民理解并自觉地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来参与村寨旅游活动,且评估结果更切合村寨实际并易于村民认可.从社区参与视角出发,以贵州黔东南郎德上寨为例,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动态性原则,在与村民充分沟通的背景下,设计了由25个指标构成的村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及调查问卷.研究了社区参与的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为其他村寨的社区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游客满意度研究对民宿经营品质和游客体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对象,从体验视角切入探究民族村寨民宿游客体验要素及其满意度,运用重要性—绩效理论(IPA)甄别民族村寨民宿改进重点与次序。结果显示,西江民宿游客入住后各体验要素满意度均值低于重要性感知均值;民宿设施、服务以及民族文化体验要素是影响民族村寨民宿满意度的三大因素;村寨民宿品质提升需优先关注住宿设施的民族特色与安全舒适、主客互动和谐、房价合理、民族文化体验活动丰富且参与性强。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文章提出深入调研村寨民宿游客利益诉求、多渠道改善民宿设施、加强民族文化体验场域营造和体验活动设计等村寨民宿发展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在社会形态上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边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传统特征.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以标准化和现代化为特征的生产生活方式迅速地取代了民族村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现代元素的介入,改变了人们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打破了民族村寨原有的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并开启了一个新的人与生态环境关系重新构建的过程.文章以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为例,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勐腊民族村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的环境影响.研究表明,尽管民族村寨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在某些方面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土地利用方式、作物种类的单一化和高能耗、高污染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采用,带来了区域环境污染风险加大、生物多样性减少、局部小气候恶化、原生生境破碎化和水资源减少等诸多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村的村社治理结构研究是目前民族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何使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我国正在推进的精准扶贫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民族村的治理结构中的组织构建及其各组织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以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州为例,试图揭示各类少数民族村的村社治理结构的安排规则,挖掘其治理结构的特征要素,并探讨治理失范的各种情形,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作好理论铺垫、提供综述支撑.  相似文献   

18.
农民依靠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增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民族村寨地区因其特色文化的资源禀赋可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提升民族村寨地区农民旅游业可持续增收能力,使其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增收目标,对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完成具有重大意义。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基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农民旅游业可持续增收能力系统,通过熵权法确认权重后采用模糊物元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肇兴侗寨农民可基本维持其旅游业基本增收,但与旅游业可持续增收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建议从政策支持、文化传承与保护、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三条路径着手,提升民族村寨地区农民旅游业可持续增收能力。  相似文献   

19.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的传承。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二者共同的地方是以时序、节令为转移,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不同的是,节日民俗更带有强烈的人为因素,文化色彩更浓。本文仅对宋代以降存在的闽台节日民俗及其特征试作探究,作为闽台岁时民俗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镇境内的不用地形(山区、坝区)、不同民族村寨中几种不同的庭院组合模式进行了调查,从庭院的面积、种植结构、作用及投入的劳力、资金、收益等角度找出各种模式的特征,并从效益上分析比较,针对现在模式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