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聚程度是衡量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集中率及赫希曼·哈菲德尔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对排名在前八位的省市做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很低,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几个省份.作为规模经济性较强的高技术产业,中国医药制造业只有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才能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趋势.利用产业集中指数和产业集中率指标,对1994~200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及其变动进行测度,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体上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集聚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区.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蔚 《经济地理》2012,32(7):74-80
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共同集聚指数对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9地市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均衡,外围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集中。单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程度并不完全呈现一致性。传统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两极化的空间集聚水平,而重化工业的集聚效应明显于扩散效应。最后,分别对基于资源禀赋、协作共生、规模经济和政府引导四种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空间视角审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基于地级市层面各制造业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探究了各产业组合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并利用计量回归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更多地分布在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也相对较高,而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则以西部地区居多,并以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为主。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制度和政策、信息传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设施水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英明 《经济地理》2006,26(3):387-390
产业空间集聚所获取的集聚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区产业定位的重要因素。地区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所获取的专业化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的空间集聚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即集聚经济结构,地区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即偏离经济结构,产业的集聚经济结构和偏离经济结构影响到地区产业的增长。依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部门的具体数据,构建增长模型,分析制造业集聚经济结构和偏离经济结构对城市群产业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海洋产业集群是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广东作为海洋经济大省,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采用区位熵法对广东海洋产业集群进行测度分析,通过数据整理及计算发现:广东海洋产业整体集聚水平及海洋分次产业集聚水平均大于1,海洋产业空间集聚发展趋势明显,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较好。进一步将其与山东海洋产业集群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广东虽然在海洋经济规模方面占据优势,但在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并未表现出优势,相反海洋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及成熟度与山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广东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基于此,从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薇 《中大管理研究》2007,2(4):142-154
本文在诠释Martin和Ottaviano的“增长与集聚”关系模型基础之上,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产业集聚通过市场规模效应、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以及社会资本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区域经济增长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集聚,二者进入循环累积因果过程。最后建立了我国各省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制造业产业集聚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验证了它们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9.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区域产业集聚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聚与扩散推动城市群大中小城镇的发展。城市群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的扩展促进了产业的扩散与再集聚。区域产业集聚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辽中南城市群在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推进了新的产业集聚。煤炭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中培育新的优势,沈阳、大连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促进了核心城市新产业的培育与壮大。调整城市群产业集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催化了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演变趋势。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和空间基尼系数指标测算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根据测算结果,需要进一步诱导和推进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梯度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可凭借自身优势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入驻,并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沿海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要注意过度集聚和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存在密切产业关联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首先,利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度2003—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以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进步和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区要强化一体化发展意识,突破区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空间集聚指数法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出该省产业集聚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通过对计量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广东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地区和相关企业应该重视产业集聚对生产率的提高作用,利用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来促进区域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提高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以反映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以衡量制造业经济绩效水平、利用外资情况、企业技术水平和制造业空间地理集聚程度的总资产贡献率、外向化程度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C4指数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利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对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与解释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经验分析。经验结果表明:外向化程度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C4指数分别与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总资产贡献率则与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经验结论,本文提出了通过进一步引用外资、改善企业技术结构和促进产业集聚来提升制造业产品的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后制造业集聚与扩散趋势的变化以及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通过分析广东省与其周边省份以及广东省各地市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和制造业中心值,本文发现广东省制造业集聚趋势在继续;而对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从行业的角度对产业空间基尼系数、SP指数以及各行业产值的省份(地市)集中度的分析,则进一步阐明了在制造业集聚和扩散的进程中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变化和集聚、扩散的具体行业及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5.
张可云  仲艾芬 《经济地理》2023,(4):124-133+143
结对集聚是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现象之一。文章应用并改进机器学习方法,测度了中国城市的制造业结对集聚指数,从时序变化、空间格局方面分析结对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制造业结对集聚指数整体上呈现出“U”型分布特征。(2)2013年劳动与劳动、劳动与资本、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显著结对集聚组合明显上升。(3)中国四大区域板块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结对集聚指数低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4)2013年城市产业空间网络呈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特征。最后,提出了加强产业链的整体规划与布局、进一步提升制造业集聚水平、引导城市制造业差异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财经》2016,(2):63-76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规模方面,其对经济质量的提升作用也越来越受关注。基于2005—2013年除西藏外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金融产业集聚度、经济增长规模指数、经济增长质量指数,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规模、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产业集聚度、经济增长规模指数、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均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规模和经济增长质量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经济规模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经济质量;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对经济规模的影响显著,而对经济质量影响不显著;技术进步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规模的影响显著,而对经济质量的作用水平较弱。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地区数字产业集聚指标,实证检验了数字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表明:整体上数字产业集聚有助于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且上述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中,而对数字化程度较低行业中的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并不存在明显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产业集聚通过数据资本渠道和技术溢出渠道作用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另外,数字产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会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政府在进一步推动区域数字产业集聚时,应协调地区间的数字产业政策,并采取措施提高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及数据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的机制与效应分析——以河南省数据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改进了Ellision和Glaeser定义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建立了产业集中度指数并对河南省2003-2009年20个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我们的结论是,河南省20个产业在2003-2006年间总体集聚程度提高,在2006-2009年间集聚程度大幅下降;河南省产业集聚程度变动的机制与各产业拥有的垄断优势强弱呈正相关关系;这种垄断优势不一定是大企业所特有的,中小企业如果在技术、管理和品牌方面拥有垄断优势也会加强产业的集聚程度,相反大企业仅仅生产规模大而没有其他的垄断优势,则产业的集聚程度会减弱。Porterd和Krugman的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并不适合所有的产业;产业集聚如果要促进产业和经济的增长,关键是要培育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技术、资本、管理和品牌方面的垄断优势;河南省总体的垄断优势在全国有弱化的趋势,因此加紧培育产业的垄断优势就成为河南省乃至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分析,考察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构建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一直伴随空间集聚的过程,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在东部地区形成了旅游经济活动的集聚区: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表现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效应表现为显著的局部性特征,由此引起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  相似文献   

20.
在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关于运输成本和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下,引入物流这一概念,从物流角度分析物流发展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物流发展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即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费用逐渐降低,将促使制造业进一步往东部地区聚集;而当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物流费用的进一步降低,则会带来产业集聚程度的降低,产业将由东部往中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