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山西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文章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变差系数、Theil指数、经济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统计学方法(MoransI指数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角度对山西省2001~2007年县域经济的总体格局、空间集聚度、人均GDP增长指数以及空间集聚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经济呈现出比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也比较明显;不同年度县域经济增长格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山西省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集聚发展型、强嵌套发展型、弱嵌套发展型、集中贫困型县域四种。研究结果为探索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制订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为实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得出以下结论:2001—2011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虽有波动,但整体趋于平稳;浙东北各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幅度较小,浙西南各县域经济差异逐年减小,而这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逐年增大;浙江省县域经济水平呈现空间集聚态势,"杭—绍—甬"城市带已成为浙江经济的核心发展区域;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也呈现集聚态势,浙东北地区,尤其是杭州市辖区与绍兴县,始终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而浙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还从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浙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及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09个县(市)为基本单元,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方面进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并应用ESDA等分析法揭示1990-2008年山东省县域经济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山东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再缩小,但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城市辖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它地区,平原区经济发展缓慢;鲁东和鲁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提升速度快,经济发展重心向东北部偏移;县市经济发展空间自相关显著,高一高集聚区集中分布在山东半岛,低一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黄淮平原区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西差异仍是导致山东省内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宇硕  白永平  李慧 《经济地理》2011,31(2):183-188
基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2000-2008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密集区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发展较好的县域集中于湟水谷地、兰—青铁路沿线一带;密集区经济空间格局呈核心—外围空间结构,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且具有东西分异、南北分异和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特征;2000—2008年,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其中兰州市区、红古区、白银区和西宁市区保持区域经济核心地位不变,中等水平县域由数量少、斑块状的分散布局转变为范围广、集聚性强的面状空间形态,低增长型县域呈组团式集聚分布于密集区南部。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甘肃省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 9.2软件,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分析后发现:甘肃省各县整体发展比较落后且经济发展差异有拉大趋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趋势;1999—2008年甘肃省县域人均GDP中心,位于肃南县并向西北移动;空间聚集特征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位于河西地区;按照2008年甘肃省各县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甘肃省各县可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1999—2008年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和相对发展率表明,河西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6.
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呼包鄂榆经济区内38个旗县区2001、2005和2009年的数据,利用SPSS、AGCGIS、ESD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研究县域经济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差异的年际变化曲线相对稳定,各县经济差异变化没有明显起伏;四种类型县域经济变化相对稳定,局部有明显变化;大城市的极化作用相对明显,而扩散作用明显不强;县域经济水平类型数量结构从"木桶型"向"橄榄球型"演变;县域经济水平的分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异状态,经济发达县和高收入县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呼和浩特城区、包头城区,低收入县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南部,集中分布;县域经济水平空间结构呈典型的"三核"形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东胜区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县域经济水平具有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集聚、低值集聚的格局,高值集聚在鄂尔多斯中部,低值集聚在榆林市南部;热点区域主要是东胜区,盲点区域主要是榆林市南部8个旗区。  相似文献   

7.
以阿里研究院提供的2015年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为测度指标,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变差函数、因子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山东省86个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整体较低,空间分异格局鲜明,呈现出由山东半岛向中西部地区递减的特征。(2)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较强,形成了稳定的空间集聚结构,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潍坊等地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临沂、菏泽、德州等地区。(3)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电商应用指数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相关性的影响,网购指数的空间变异受随机成分的影响较大。(4)城镇化、经济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对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回归系数的平均值看,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城镇化水平、经济与信息化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交通与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280多个县(市)的18项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定量化评估体系,并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黄土高原区县域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黄土高原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综合发展指数在1.09~3.79之间,空间上表现为西北部和东南部高而中部较低的格局,区域间差距较小;之后的11年,综合发展指数均值由2000年的2.06上升到2011年的3.0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区域发展速度差异明显,西北部迅速,西南部迟缓;到2011年,西北部综合指数达5.18~7.05,东部和中部在3.01~4.89,西南部仅1.71~2.99,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和高速区聚集,低值和低速区聚集,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应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发展滞后县域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ESDA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0项经济指标数据,对2000-2008年密集区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变趋势、特征与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相当的县域之间集聚度不断提升,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的主要趋势,产业结构、集聚效应、边界效应为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HH型、LL型县域分别趋于向密集区北部和南部集中,南北差异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表征;密集区北部(核心区)对南部区域的空间极化作用持续增强,以西宁市区为中心的局部空间扩散作用显现.  相似文献   

11.
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选取2000—2012年数据,从时空视角对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逐年收敛;从空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在整体格局上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在局部差异方面,高度集聚区域和集聚核心区几乎集中分布于辽宁省中部、西部、南部地区,具有更高显著性水平的则是辽宁省的南部地区,大部分辽东及辽中地区表现为中度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化规律不显著,随机性、跳跃性成为其经济增长变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锦波  刘紫珊  车良革 《经济师》2014,(11):177-179
基于GIS技术、计量地理学和空间自相关理论,构建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其经济综合指数,经极差标准化后,计算广西县域经济的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系数,分析研究广西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广西县域经济差异存在较大的波动,县域经济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关联弱,但区域正相关集聚呈增强趋势。(2)在广西时空格局演变中,存在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变化频繁和县域经济热点区域呈现点状向组团带状分布趋势演变。(3)对广西"两区一带"划分为经济发达、次发达、欠发达、落后4种类型分布区后,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变异系数、空间相关系数计算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3.
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基于成渝经济区2000年、2007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区近8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但仍比较明显;县域经济总体呈"凹"型格局,城镇沿长江干支流、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轴线布局的特征明显;成都和重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但两个城市呈离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经济区中部存在较大的经济低谷;县域经济实力的空间变化呈圈层结构,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2000—2007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集聚的空间范围扩大,由犬牙交错的斑块状分布向连片的面状分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采用空间计量模型、R软件和Moran指数对云南省各县域的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检验,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各县域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各县域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影响云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城镇化率、工业化、财政支出等。  相似文献   

15.
蒋天颖  张超  孙平  蒋雄飞 《经济地理》2019,39(4):146-154
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测算方法,测度浙江省69个县域金融创新值,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6年,浙江县域金融创新绝对差异波动大,相对差异波动小,空间集聚性不断上升;浙江省县域金融创新两极分化现象突出,热点区县域基本上分布在浙江北部环杭州湾地区,冷点区集中分布在浙江省南端;2006—2011年,浙江县域金融创新高增长区县域沿沪昆高速和杭州湾环线高速呈"Y"字型分布,处于金融创新高增长冷热点区的县域较少,而2011—2016年,演变成沿沪昆高速、杭州湾环线高速以及G 330国道呈"R"字型分布;浙江县域金融创新主要受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浙江县域金融创新增长主要受经济发展增长率、信息化水平增长率以及对外开放度增长率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提出优化县域金融产业空间布局、拓展县域金融对外合作机制、推动县域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县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县域层面尤为显著。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展示了1990年~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相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从热点区域与冷点区域的时空变迁来看,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热点区域范围扩大,并呈现出向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而冷点区域的范围有所减少。1990年~2010年时段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增长热点也呈现向北、向西迁移的趋势,增长冷点则向沿海迁移。最后,将中国县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法、GIS的趋势分析工具和Morans’I指数分析2009年黄河下游沿岸109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并运用MATLAB7.0的SOFM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显著,宏观上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的U型趋势和东南—西北方向的倒U型趋势;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东营、济南各县域以及荥阳为经济核心区,而豫东、菏泽等中原经济区东部平原县为经济塌陷区。109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5类,其空间分布总体上符合圈层结构理论。用主成分得分作为输入,参考层次聚类结果确定神经元数是SOFM网络取得良好分类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欣  张平宇  刘晓琼  刘林 《经济地理》2012,32(12):79-84
以沈阳经济区23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BP神经网络和ESDA方法,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9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分别研究2005和2010年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特征和驱动因素,并得出结论如下:①2005年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南北差异显著,2010年南北差异弱化。2005—2010年,南部的海城、大石桥等县市的经济水平较高,东北部的开原、调兵山等县市的经济水平上升,中南部的辽阳、灯塔等县市经济水平下降。②2005—2010年,沈阳经济区经济水平相近的县市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有所弱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沿交通轴线布局的县域经济带。③从局部差异来看,2005年在沈阳经济区南部形成岫岩、桓仁等"高高"型县域集聚区,以及北部的彰武、康平等"低低"型县域集聚区。到2010年,除开原市属于"高低"型县域外,其他县域经济的空间极化特征不明显。④深入分析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得出结论如下:区位条件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外部动力,中心城市的极化扩散作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对西部边疆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熵权TOPSIS法及空间计量方法对2006—2015年新疆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通过研究发现:10年间新疆绿色经济发展总体上维持增长态势,2010年后增速放缓;从地域来看,南北疆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北高南低,北速南缓"的特点;从各分类指标来看,除环境保护指数呈下降趋势外,其余指数变化趋势均与新疆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相契合;从空间相关性来看,北疆西侧处于绿色经济发展高值集聚区,而东侧集聚效果不明显,南疆整体呈现低值集聚。  相似文献   

20.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