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日趋集中,巨灾风险造成的损失日益加重,传统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金融创新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在国外发展迅速,对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巨灾风险本身的统计特征、巨灾再保险、巨灾证券化与建模研究、巨灾保险政策等问题是当前对巨灾风险研究的主要关注热点,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研究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巨灾风险管理的再保险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朱文杰 《经济论坛》2007,(3):109-111
一、巨灾模型和EP曲线 1.保险公司巨灾风险管理和巨灾模型。巨灾是指由自然灾害或人为祸因引起的大面积的财产损失或人员失踪伤亡事件。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保险业不断受到重创,如1992年安德鲁飓风造成美国保险业损失210亿美元,此后国际保险界就开始加强对巨灾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由于巨灾风险具有损失频率低、损失幅度大而且风险本质复杂难以预料的特性,导致巨灾损失的统计数据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因此保险公司在进行巨灾保险时用传统的精算方法很难准确预测未来损失和管理巨灾风险。巨灾模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并已经成为国际保险界管理巨灾风险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许多专业的风险管理公司都开发了自己的巨灾模型,如美国的AIR全球公司、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公司(RMS)、EQECAT等。  相似文献   

4.
浅析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馥  梁静 《经济师》2005,(12):147-148
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身、财产损失,巨额的灾后重建费用引起了人们对巨灾风险的再度关注。文章通过对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以巨灾风险的事前、事后管理为线索,重点对比了巨灾再保险、巨灾债券等多种处置巨灾风险的手段,并强调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旨在探索提高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水平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5.
周斌 《时代经贸》2012,(22):140-141
从风险管理体系的视角来研究巨灾保险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健全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灾前的防御机制、灾中和灾后的救援机制以及灾后的风险分散机制,其中灾后的风险分散机制是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构建健全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政府、社会、市场这三个主体的共同参与,缺一不可。创新巨灾保险的风险分散方式对于我国完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健全以保险为重要内容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巨灾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这种状况呼唤着完善的巨灾风险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本文在分析中国巨灾保障体系缺失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与中国一样面临巨灾威胁的一些国家管理巨灾风险的模式,井结合中国实际,提出若干建立以巨灾保险为基础的巨灾风险保障体系的初步设想,以期使保险这种社会化风险管理手段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相似文献   

7.
巨灾风险分散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全球巨灾频发,由此造成的损失也迅速攀升。中国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2008年的中国经受了年初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但我国巨灾风险分散相对滞后。因此,研究巨灾风险管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外几种典型的巨灾风险分散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巨灾风险分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巨灾保险定价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洋海啸引起的灾难预示着新一轮全球巨灾高发期的来临,因此发展并完善巨灾保险成为各国保险业面临的新问题。我国当前发展巨灾保险在多个环节存在着种种困难,其中尤以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所面临的问题为最。本文从分析当前普遍使用的保险产品定价方法入手,阐述了目前所使用方法不适用于巨灾保险的弊端,认为对巨灾保险产品的定价,应该综合考虑到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巨灾债券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并引入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根据保险公司的特点对模型加以调整使之用以计算巨灾保险产品的风险附加费用,从而能合理科学地确定巨灾保险产品的价格。望本文能为我国巨灾保险事业的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叶靖安 《时代经贸》2014,(2):209-209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面临的严峻的巨灾风险,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问题,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巨灾风险事件不断发生,给全球经济尤其是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巨灾风险具有发生的频率低、风险波及范围广且损失严重、风险难以预测、风险难以分散等特点。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地员辽阔,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极为严重。农业保险在转嫁农业风险方面效果显著。黑龙江省在农业保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支出,应从建立健全巨灾风险基金、建立健全巨灾风险数据库、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设、利用资本市场健全风险的分散机制等方面完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巨灾风险事件不断发生,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意义凸显,特别是巨灾保险基金的建立,为巨灾应急与损失补偿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与制度保障。本文考察了美国、英国、土耳其和加勒比地区的巨灾保险基金,对其中三种基金运作模式从融资、投资、管理机构、损失分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对比研究,并从中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基金运作模式及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一、巨灾风险的含义作为灾害高发国家,我国面临严峻的巨灾风险挑战。但在了解巨灾风险的含义之前,应先对巨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本质上,巨灾呈现出的最基本、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1)它是一个或一系列能导致损失金额相当巨大  相似文献   

13.
巨灾风险是一个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其应对方案是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巨灾风险的公共物品性质这一社会特点出发.论证了保险市场和私人自愿供给的消极性.提出应对巨灾风险时政策干预和引导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金融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巨灾风险的可保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灾风险是否具有可保性,决定了巨灾风险能否通过保险的方式来分散风险.按照建立在风险组合理论基础上的传统可保条件,巨灾风险不具有可保性.学界和实践部门关于巨灾风险是否具有可保性.仍未达成共识,甚至意见相左,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保险实务界频繁地变动地震险等巨灾保险险种,严重制约了保险这一经济手段在灾害重建和恢复中后所发挥的作用.本文拟对巨灾风险是否具有可保性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承保技术以及风险管理科学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支持条件下,巨灾风险是具有可保性的.为此,提出了拓展巨灾风险的可保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全球地震频发、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金融业在地震巨灾风险保障中却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地震巨灾期权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必须构建我国地震巨灾期权定价模型。同时,在应对地震巨灾的金融体系构建与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推进地震巨灾期权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健全地震巨灾期权发展的外部保障体系,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加速地震巨灾期权的研发力度,改进和强化地震巨灾期权市场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农产品价格保险是应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市场风险的一种新型风险管理工具,有利于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广.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保险发展现状及面临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对策建议:完善预期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政府保费补贴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7.
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经营的核心能力,在面临银行业经营多元化和风险复杂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已逐步成为现代银行业谋求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不论是理念,还是技术、方法等都与西方发迭国家有显著差距。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出发.分析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巨灾风险的边际成本、效用分析,得出中国巨灾保险市场失灵是由于供给需求的双低以及投保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造成的,在考察了世界各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现状后,提出通过国家、保险公司、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和发展中国多层次巨灾保障体系,增强中国巨灾风险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论巨灾保险制度建设中政府的职能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敏 《生产力研究》2011,(12):81-82,89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巨灾风险。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能够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减轻政府社会管理压力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由于巨灾风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可保风险,商业性保险公司既无主动承保的动力,也无独立承担损失保障责任的能力。因此,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中,必须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必要的法律环境;协调巨灾保险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国外在应对巨灾风险的理论研究、融资机制建设以及灾害风险的分担方式选择上,都要早于中国.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其他国家对巨灾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从中汲取经验、总结其特点、探索每种应对灾害风险的分担机制和补偿方式中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我国构建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应对巨灾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