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已有研究从政府、市场、社会的角度静态分析了影响村庄产业转型的主要因素,而较少关注村组织与内外环境的互动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以浙北石村为典型个案,基于制度、资源与组织行动者的分析框架,梳理了石村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由“卖石头”到“卖竹子”再到“卖风景”的产业绿色转型之路。研究发现,国家在宏观制度层面释放出来的公共权力与空间是村庄产业转型的基本前提;项目下乡与工商资本下乡则为村庄提供了各类有形与无形的资源;村庄的资源禀赋、共同体意识,尤其是村庄精英群体对外部制度空间、资源输入的判断与把握,对内部经济资源、社会资本等条件的利用则是造成产业转型效果差异化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的社区空间研究方法论,已从宏观因素讨论转变为基于人本为主体的微观认知研究,强调人与社会空间的和谐,其焦点已由城市功能转向空间的社会价值方面,为社区公共空间价值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城市边缘社会区域是空间剧烈变化和社会功能快速转型的城市发展敏感区,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聚焦于我国大城市边缘社区公共空间价值的共性问题,从"文化转向"以来的社区"空间性"视角,探讨新型城镇化下公共空间社会价值营造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空间结构的快速演化,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理念认知及其原有体系已被颠覆与瓦解。城市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的"人本价值"认知构成也已改变,对应地出现了社区公共空间价值构建的理念转向。国外人文地理学界对社区公共空间研究已深入到微观的地点价值公正领域,并显现出地理学"二元论"的范畴统一,我国城市(社会)地理学者也不断深化"人地关系"研究,从地理学的社会文化视角直面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问题。城市边缘社会区域经历了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本文立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社会)服务价值,探讨并构建新型城镇化下的边缘社区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4.
萧楼  王小军 《开放时代》2001,3(3):82-91
中国的农村,在历史时空上的建构有十分复杂的机理,它不仅与非均质国家有多重的互动关系,而且与村庄的权力结构和传承机制相勾连.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国家强势推进民主制度与民主理想,农村社区进行着巨大的社会变迁,村庄政治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也在嬗变,随之权力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革.本文无意从两个普通的村庄个案推断中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全貌,或者营造具有普适意义的村庄政治概念,本文只是在试图构建一种更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上作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5.
冉华  耿书培 《开放时代》2021,(3):180-192
空心化社区、离散化组织和弱化的公共空间等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西部地区村庄.经济的快速发展扭转了西部农村贫困落后的状态,但也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村落共同体因大规模人口流动失去了稳定性.微信等新媒介的出现为乡村社会关系维系、村落社会治理创新和共同体重构带来了可能.Z村的个案显示,微信群协助村民实现了跨时空的"共同在场"、情感的"共振共鸣"以及村务的"共同参与和行动".从线下的离散到线上的重聚,村落共同体重构既是从关系到情感的重构,也是从集体利益到命运共同体的升华与蜕变.本研究简要概括了Z村经验之于西部村落社会治理的可行性,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韦伯和马克思均认为,小农家庭经营将被使用自由雇工的农业企业取代,传统乡村社会将瓦解和消亡.本文对华北地区耿店村近15年来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发现,其发展逻辑与上述经典判断有诸多背离.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耿店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农业从粮棉种植转型为温室大棚蔬菜生产.后者在市场上有更高的收益,并且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与此同时,小农家庭经营并没有被农业企业所取代,反而更加巩固,农户小资产所有者身份也得到加强.伴随着农业转型,村庄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庄治理从以行政性事务为主转变为以向农户提供经济性服务为主;农户联合成立了一系列合作性经济组织,以稳定销售、协调生产、扩展产业链、实现“纵向一体化”.这些变化使传统的村庄更富凝聚力,而且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小农经营的内在弱点,使其可以更好的应对市场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7.
乡村转型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国乡村振兴与现代乡村治理面临的重要命题。以海南中部山区大边村为案例,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分析典型村庄转型发展行动者构成及其网络转译过程,探究其转型发展机制与振兴路径。研究表明,大边村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琼中黎族苗族县委县政府为关键行动者,以湾岭镇政府、大平村委会、大边村村民、外来企业、金融机构、房屋、土地、黎族文化为主要参与者的异质性行动者网络。村委会带动、绿色产业推动和黎族文化支撑等内生动力和政府政策引导、金融资本驱动和外来企业推动等外援动力联合驱动大边村快速转型发展。但是,内部环境和外部因素新的变化导致异质行动者网络解构、产业多样化不足、聚落空间功能失衡、黎族文化特色减弱、村庄治理体系不健全和村民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充分调动多方异质行动者积极性,构建以村委会和村民为关键行动者、其他行动者参与的多元联合行动者网络,通过打造三产融合新格局、建设宜居宜业聚落空间、提升黎族特色文化支撑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乡村转型发展活力,推进大边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8.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来由政府部门承担的社会事务大部分要由社会组织来承担,为农村社区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文章以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X村为个案,对其形成的"两级管理、两级落实"的社区管理模式中的优势与存在的行政化趋向、缺少与农民"同行"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刻的社会转型给哈尔滨市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街居制”管理模式己经无法适应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的需要。改革旧体制,建立新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必然。以转型中的哈尔滨市社区建设为背景,以社区管理相关理论为指导,以荣市街区社区管理调查研究为基础,对哈尔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总结,对哈尔滨市社区管理的成就与不足进行查找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中的公共空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空间类型,既是村民活动交往的重要场所,又是传承、展现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过去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形态却显得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多样化需求。研究基于有机更新理论与特色建设方法,以湖州和孚镇荻港村为面板,解析传统村落在公共空间中的更新实践,探讨村落公共空间特色营造的有效途径,活化村落人文资源,保持村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一、农村社区及公共产品供给的内涵与特征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社区这一概念探索研究的不断深入,农村社区对我们来讲已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从社会经济视角出发,指出"农村社区是指在村庄范围内,村民依靠彼此间紧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不同于自然村,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自然村,也可以是一个大的自然村划分为几个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邻里关系认同感和亲密感强烈;第二,以村庄为地域依托;第三,  相似文献   

13.
大旗网董事长王定标最近有点烦,只要是在公开场合,就会有媒体追着他问有关大旗转型的事情."大旗不会转型自己做社区,我们会继续坚持社区聚合的运作模式."这话王定标自己也不记得重复过多少次了.之前,有消息称王定标在IDG合伙人林栋梁和过以宏的引荐下联系到了SIG,在秘密会晤中,王定标表示,即将转型做社区,放弃聚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区治理,重体制之革新、权力之平衡、利益之关怀、民本之宗旨,需要关注政治哲学实践和公共权力的公法学说提供实践指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治理的体系化特征愈见清晰,四中全会又提出依法治国主题.本文结合无锡城市社区治理现状,从治理和法治视角,围绕平衡型社区治理模式的公法趋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日益分化,不断扩大的村庄差距造成了社会流动失序,加深了村庄间隔阂,增大了社会风险,致使村庄治理面临巨大困境,必须从国家宏观引导分化程度、村庄内部创新治理机制、探索多样化村庄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农村社区分化背景下的村庄治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杨忍  陆进锋  李薇 《经济地理》2022,42(3):190-199
伴随城市化和乡村空间消费化转型,大都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经历了多维度的空间重构。文章聚焦于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多维演变过程与机理,从乡村地域系统的认知视角出发,尝试构建乡村的“物质—社会—文化”多维空间系统解释框架,以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瓜岭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剖析传统村落多维空间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从物质、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来综合理解乡村的空间系统,能更为立体和全面地认知乡村空间演化的过程与机理。(2)改革开放以来,瓜岭村的物质空间向旅游服务功能转变,社会空间呈现出开放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文化空间历经了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过程。(3)瓜岭村的多维空间演变受外部因素诱导和内部多维空间相互作用驱动,社会环境、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是主要的外部因素,而内部多维空间系统的相互驱动则以社会关系为核心。  相似文献   

17.
村庄的发展与交通是分不开的。传统村落沿河而建,其形态与水网的特点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村落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陆路汽车代替水运舟船,村民开始追求现代化生活,原有村庄格局已不能适应新的交通工具,而盲目大拆大建去适应现代生活,也必将导致传统特色的破坏与流失。本文以陈塔村为例,从交通环境的角度,浅谈村庄的规划与设计。旨在探讨如何平衡汽车与建筑、与人的关系,使村庄空间适应现代交通的同时,保留村庄特色,改善村庄公共环境。  相似文献   

18.
燕红忠 《财经研究》2015,(9):108-120
金融是现代国家能力的主要体现,而公债将国家财政和金融发展联系起来,推进了金融革命和经济转型.文章基于近代中国的政府债务与金融发展的资料,探讨了近代化过程中政府债务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现代金融体系转变与成长的演进路径以及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层次和阶段.研究表明:(1)金融体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始于政府财政体制的变革,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由新式银行和公共债务市场到私人融资和资本市场,再到完备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综合发展的演进路径;(2)近代中国的政府公债既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成长,又决定了其发展水平;(3)虽然金融的现代化转变已经启动,新式银行体系也已初步形成,但金融市场仍然处于公共债务支配的时期,以股票和企业债券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仍然没有到来.当前,我国正处于政府债务和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推进银行体系和公共债务市场的改革,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发展历程》,所提出的"超级村庄"这一观点而展开的.指出了超级村庄的出现是农村社会内部力量发展的结果,并是小城镇理论家重新评估自己理论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同时通过对"建构"的探讨,从而强调超级村庄的出现是村庄集体和个人领袖理性的选择,以及对农村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我国在政府职能上的基本目标,力求管理方式做到工作创新、政务公开、高责任感和以人为本.政府的这种职能进行转变的目标,正是对于新型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和执行.灵活运用公共价值的管理理论,会为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引导和创新的提示,以此推进政府职能上的改变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制度.公共价值管理是从整个民主政治的大局出发,改变了原有的管理主义改革,将民主政治与政府职能的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