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省县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在我国中部地区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县域城镇化空间发展往往与经济空间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湖南省2001-2010年城镇化率数据,运用传统统计方法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ArcGIS和GeoDA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探索湖南省县域城镇化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0年间,湖南省县域城镇化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趋势,地区空间分异比较明显;在演进的时空格局上,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距稳中有降,长株潭高值区逐渐形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格局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区域,经济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在经济后发地区则不然.最后提出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带动策略,以期对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的中部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动态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人均海洋产值和海岸线经济密度的核密度函数模型与基尼系数,以我国沿海11个省份为例,利用2000—2012年的数据描绘了海洋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趋势与规律,并利用基尼系数对其进行空间分析。通过核密度函数分解得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动态是呈单峰分布的,在人均海洋产值年度差异分解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均值效应,多年平均值为88.79%,其次是方差效应,多年平均值为11.21%;在海岸线经济密度年度差异分解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均值效应,多年平均值为86.91%,其次为方差效应,多年平均值为13.09%,由此可见,均值效应与年度差异分布总效应的方向基本相同。通过基尼系数,从空间维度评价不同年度的空间差异,并通过基尼系数差值与方差效应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全面刻画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程惠霞  杨璐 《经济地理》2020,40(2):163-170
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静态空间分布基础上,以“金融密度”为衡量指标,考察2007—2018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空间分布与扩散特征,结果表明: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空间分布呈整体分散但相对集中状态,从形式上覆盖了31个省份,但实际覆盖空间非常狭小。②基于ArcGIS的村镇银行经济金融密度、人口金融密度和地理金融密度分析发现两个突出的空间扩散特征,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但空间分布存在省级差异和地区不均衡;二是它们基本遵循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向经济发展欠佳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到人口密度低地区等空间扩散路径,但在面积相等条件下,人口密度、基础设施、信用体系、运营成本与金融风险等因素导致这一扩散路径逆转。③最后结合金融科技趋势,提出政策层面适度调整农村金融发展思路,将重心调整至“数字金融”探索改善金融可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湖南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鹰  王克林 《经济地理》2005,25(5):655-657
应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从自然环境、灾害状况、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四个方面对湖南省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将湖南省生态环境划分为五个级别。研究表明,湖南省生态环境综合状况基本上由东向西逐渐变差,但局部区域有差异,且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的空间分布大体吻合。说明自然环境条件对湖南省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起主要作用,但灾害、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市域的角度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05年和2015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从县域的研究尺度上对河南省2005-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区域内发展存在着差异,且差异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而东南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县域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空间自相关性趋势会增强.  相似文献   

6.
地学视角下的中国县级行政区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1中国县级行政区重心变化在封建社会主要以向西移动为主,封建社会以后开始向东移动。分地区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县级行政区重心主要向西北方向移动,北方地区其重心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南方地区则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即封建社会以前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封建社会以后开始向东移动;2从标准差椭圆分析来看,县级行政区在整个研究区以及分区均表现出不断分散趋势,从县级行政区分布的主方向来看,全国及北方地区主要呈现出东北—西南格局,西部地区以及南方地区分别呈现出西北—东南以及偏南—偏北格局;3从县级行政区空间密度格局来看,其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不断加强且由空间相关性引起的结构性变异处于显著状态。从方向上来看,在全方向上的均质化程度总体下降,但新中国以后略有上升,东南—西北方向各朝县级行政区均质化程度相对较好,空间差异最小,而东—西方向差异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运用DEA分析方法对湖南省各地区的经济相对效率值进行实证分析,使用DEA的CCR模型和BCC模型进行研究,根据湖南省14个地区2013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利用Deap2.1对湖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实况进行有目的性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14个地区中只有长沙市和常德市的经济效益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是最合理的,经济结构也分布最合理。对于资源配置不当的地区,根据相关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同时,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很好地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6,(11)
在具体分析湖南土地集约利用和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对湖南省各地区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为因子分析法,重点对湖南各地区的耦合关系以空间分布的方式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湖南西北部地区的市、州、地区,土地的开发程度较低,森林自然覆盖率较高,所以拥有比较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湖南省东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厚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使得土地资源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同时还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聚散性,其空间聚散特征可对各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章旨在研究湖南省14个市州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和差异性,得到湖南省经济发展差异性和内在相关性的空间分布结果。因此,应用"五化"发展指数,即"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使用归一化对各地州市的"五化"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得到各因子之间的无量纲数值,并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而后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计算各市州之间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以长沙为首的长株潭地区呈现明显的高水平集群,张家界、湘西和怀化地区出现明显的低水平聚集区,整个研究区绿色经济体量较少,经济体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10.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2003、2006、2009和2012年四个时间断面及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指标分析法、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结合相关软件对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较大,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较低,大体上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就空间变化而言,以北京、上海为主的东部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区域的湖北、陕西、四川组成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双核增长板块,北部、西北、西南区域省份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等级分布呈斜“T”字形分布格局,并且这种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步加强的态势,在东北-西南主要方向上科技创新能力保持极化收缩的发展态势,以东部和中部为主的椭圆内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对快于椭圆外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空间上日趋收敛.  相似文献   

11.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杨阔 《当代经济》2017,(35):42-43
本文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阶段及股票市场的发展情况做了简要概括.并以全国各省市上市公司的数量为依据,从数量和密度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而得出结论,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将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最后,本文从地理、经济以及政策三个方面论证了直接影响我国地区间上市公司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章使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4-2011年中国品牌500强数据,利用GIS可视化方法对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特征进行了描述,利用基尼系数测度了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并按地区进行了分解,同时构造了品牌空间分布的极化指数,对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极化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品牌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区间差距是导致品牌分布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品牌价值和品牌数量分布的两极分化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品牌价值分布的多极分化程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品牌数量分布的多极分化程度却呈下降态势;三大地区品牌价值分布的极化程度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品牌分布极化程度要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统计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各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克里格空间插值、空间变异函数等方法,结合ArcGIS9.3及GeoDA软件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县域经济自2002年开始出现微弱的空间集聚态势,人均GDP自西向东有逐渐增加,从北向南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HH区主要位于皖江城市带中个别县域,LL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LH区与HL区大部分交错分布在中部地区.皖江城市带地区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西北地区逐渐沦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洼地”.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北地区,热点地区分布在皖中及中部偏东地区.空间变异分析发现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区域中心地区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总体上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增大,区域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发展政策、中心城市发展状况是引起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罗翔  宋鑫  朱丽霞  万庆  张祚 《经济地理》2020,40(8):59-66
城市群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就业密度的考察是理解城市群规模与效率的一个重要视角。文章基于200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180个区县(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其就业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溢出效应。文章研究发现:城市群整体的就业密度向一线城市集中,廊道扩散特征明显;城市群内部就业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是以北京强中心为主导的多中心结构;就业密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就业集聚程度有关,就业密度越高的地区,其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就业密度低的地区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政策建议是:进一步降低中心城市就业门槛,支持经济的跨地区合作;在不同就业密度地区,实行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标准差椭圆和标准距离方法,定量识别并以空间可视化的方式精细地刻画2003—2011年国内外复杂背景下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格局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1年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分布呈现向西移动,且空间扩张的趋势;国内市场的聚集经济作用在增强;长三角地区以及山东省北部主要城市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影响作用减弱,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与全国经济空间格局变化时序波动相吻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国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资源发展经常会滞后于城市化居民点的建设,如何更好地协调两者均衡发展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文章选取湖北省武汉市为研究区,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平均几何中心等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探索该地区城市居民点和基础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及变化过程,分析其耦合状态并指导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研究发现:2005—2018年武汉市基础教育资源(小学和中学)数量呈先减后增趋势,而居民点数量持续增加的趋势;基础教育资源与居民点空间分布均呈现"核心—边缘"的分布趋势,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而远城区分布较为稀疏。同时,基础教育资源与居民点出现发展不均衡的状态,特别是2005—2015年期间两者的耦合度逐渐降低,而两者密度中心耦合度呈现由低至高,又逐渐降低的波浪型趋势;空间变化方向上则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两者重心偏移由方向一致转为呈现相反方向偏移。武汉市未来城市规划中,需要更加切实加强对居民点与基础教育资源空间规划,优化基础教育资源结构的同时,综合考虑居民点人口、经济等要素,实现两者空间布局高度耦合。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2021年湖南省14个市(州)养老设施的POI样本点数据,并基于ArcGIS进行坐标和投影转换,实现数据的可视化表达。进一步运用最邻近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探讨湖南省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依据一致性系数计算公式,探究湖南省14个市(州)养老资源的集聚程度,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湖南省各市(州)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异成因。研究发现:(1)湖南省养老设施整体最邻近指数约为0.613,呈现显著集聚的分布状态,分布密度总体上“东密西疏、北密南疏”。(2)湖南省各市(州)的养老资源一致性在地域上分异明显,养老资源投入与老年人口分布表现出弱协调性。(3)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老年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医疗保健设施数是影响各市(州)养老设施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老年人口数是最直接的原因,直接决定着养老设施的建设问题。(4)地理探测器的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养老设施的分布受多个因子的共同作用,老年人口数量与其他因子叠加后能够对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异产生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20.
泛珠三角是横跨东中西部,包含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区。探析泛珠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影响泛珠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泛珠三角地区以沿海城市群和内陆各省会城市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分布显著;区域内空间自相关趋势在加强,空间集聚现象显著;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表明内部经济差异在缩小,区域合作取得一定效果;人均GDP总体空间格局稳定,局域内发生演变,人均GDP增长速度的冷热点区域变化较为明显。空间计量表明,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城镇劳动人口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表现出城镇就业人口的规模不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