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深刻反思.实际上,从金融衍生市场看,此次金融危机主要由场外交易市场引发的,大家对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必须作适当区分,正确认识不同市场对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同影响.可以说,在开始冷静反思金融危机的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市场在危机时期的大幅波动更加凸显了中国金融市场对于股指期赁等场内金融衍生品的需求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对金融衍生品需求的增加,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步入了设计和创新的鼎盛阶段.现阶段,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充实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那么,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如何?我们在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程中,又应该如何避免其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深刻反思.一方面金融衍生品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监管缺位,亦会带来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2008年,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投机行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各国充分认识到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处于刚起步阶段,作为新兴经济体对于市场的监管问题不可小觑。如何在革新监管模式下,缩小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之间在监管法规、理念等方面的差距就成为我国监管体系革新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让人们重温《资本论》。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往往会引发货币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经济危机。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反映出现有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加强对金融产业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监控和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是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美国次贷危机下的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国际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全面蔓延,本文分析了金融衍生品与这次金融危机的关系,总结了金融衍生品的特性和各国对市场较典型的三种监管模式,比较其中利弊,并结合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探讨其监管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下我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发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此次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衍生产品被普遍认为是危机的罪魁祸首,我国的金融创新步伐也因此受阻。我国应当冷静分析总结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与其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存在的问题,抓住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领域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发展我国的衍生品市场特别是期货市场,加快金融创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严重冲击了国际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秩序,金融机构全面陷入困境,迫使人们重新审视金融衍生品市场。而在此次危机中,具有衍生品性质的全球期货市场则发挥了特有的避险功能,年轻的中国期贷市场总体上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并为我国一些实体行业的平稳发展和规避危机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作用也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朱金惠 《时代经贸》2009,(10):168-16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全面蔓延,本文分析了金融衍生品与此次金融危机的关系,并结合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现状探讨其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融衍生品市场宏观功效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引发人们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功效的更多思考.本文对容易被人忽视的金融衍生品的宏观功效展开分析和验证,以求对衍生品市场功效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但目前在我国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还有着:市场监管制度建设跟不上需要;投资者盲目进入市场缺乏理性基础;上市品种结构单一创新滞后等问题。本文对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经验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由此,对我国衍生品市场的长足发展做出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是为了管理和降低风险,但是它在发挥规避和转移风险功能的同时也隐藏着风险,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危机传导"路线图",有助于我们对金融衍生品特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金融衍生品不是观望和停滞,而是要理性而稳健地发展。可以预见,衍生品仍然会继续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做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华尔街金融动荡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心理传导渠道时我国保险业发展形成负面影响.虽然我国保险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我国保险业受到投资海外金融衍生品的限制,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直接影响还相对有限,但面时金融危机由局部危机向全球危机转化的背景,我国的保险业也无法"独善其身".如何在风浪之中洞察风险,在做好风险防控、保障市场安全的根本前提下,继续稳步推进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成为摆在我国保险业面前的头号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航油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在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防范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客观上要求我国企业增强驾驭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对国有资产监管及风险控制的反思.我国企业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市场获取套期保值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交易立法进程,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强化外部监管,改进内控机制;三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品虽然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暂,但它绝对是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工具.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衍生品被认为是造成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一夜之间,金融衍生品似乎成为了成为众矢之的."股神"巴菲特将金融衍生工具视为是必须被"驯服"的高风险性金融工具,并且非常生动形象的称它为"金融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随着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发展,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控制和监管问题也逐渐暴露.本文章首先全面介绍了金融衍生品监管的理论依据和监管原则,然后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问题和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的建议并总结出可供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借鉴的监管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信泰富事件反映了我国企业衍生品市场风险防范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品监管体制,增强企业驾驭金融衍生品交易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反思.本文分析了信泰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总结了外汇衍生产品的特点,并对外汇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是为了管理和降低风险,但同时也因外部性、垄断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而隐藏着风险。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金融衍生工具既给我们带来了效益,同时与国外的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在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防范经验上存在严重的不足,客观上要求增强驾驭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对国有资产监管及风险控制的反思。我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加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社会调研、案例分析及模型建立等研究方法,在阐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积极变化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从宏微观角度提供了对策建议,以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衍生品交易规避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风险事故看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以1848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建立为标志的。尤其从1980年以来,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据资料统计,1996年,全世界有组织的交易所金融行生品的成交量达到11.62亿份合约,比1986年增长269.19%,其中期货合约增长479.51%,达8.06亿份合约;期权合约增长102.68%,达3.56亿份合约;货币合约增长205.5%,达1亿份合约;股指合约增长76.95%,达2.99亿份合约。而场外交易市场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则增幅更大。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事故,如巴林银行由于利森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亏损10多亿美元而倒闭;住友商社在有色金属期货交易中亏损28亿美元;我国万国证券国债期货由于违规交易而亏损达10多亿人民币;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等。由引有人对金融衍生品开始抱怨与责难,更有人提出要限制它的发展。那么金融衍生品市场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功效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金融衍生品发展的道路是很不平坦的,本文就在目前全球经济相关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如何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