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入、 金融业不断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民营银行迎来了长足发展的良好机遇.民营银行的设立,不仅会增强银行业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使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将更完善,而且将对银行体系优化及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本文将基于民营银行发展的现状,通过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优劣势、 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剖析,结合我国民营银行的典型模式,以此来提出参考性建议,从而推动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促进银行业竞争与优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与金融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金融市场的竞争、金融体系的完善都迫切需求开放和发展民营银行。另一方面,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模式已不适应其发展,银行问题突出,改革势在必行。而民营化改革因为其独特的优点应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较好的改革途径,这同时又为民营银行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发展民营银行的一个重要之源便是城市商业银行民营化,与此同时,做好民营化改革相应的配套工作也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黄湃 《经济经纬》2006,(5):128-131
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问题。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的形成机理在于:决策层顾虑发展民营银行会削弱国家对金融资源的控制,降低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等。然而,随着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催生的金融问题日益凸现。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金融调控和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的条件下,逐步解除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应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公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对非公经济的肯定以及中国加入WTO都对现有的金融体制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要求。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放开民营银行,完成金融的对内开放,可以有效地完善我国的金融结构,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竞争力。文章从对民营银行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其的争论入手,逐步分析了我国开放和发展民营银行的目的、意义、面临的困难,以及其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以及制度安排等。  相似文献   

5.
增量改革模式中的民营银行市场准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金融对内开放中增量改革模式的民营银行市场准入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对我国新设民营银行的制度环境、基本原则、准入程序和多级发牌制度等方面的一个基本框架设计,并提出了若干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公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对非公经济的肯定以及中国加入WTO都对现有的金融体制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要求.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放开民营银行,完成金融的对内开放,可以有效地完善我国的金融结构,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竞争力.文章从对民营银行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其的争论入手,逐步分析了我国开放和发展民营银行的目的、意义、面临的困难,以及其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以及制度安排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民营银行的发展一直是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给中资金融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壮大中资金融的发展力量。民营银行的建立与发展对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民营银行的比较优势及发展路径出发,期望能理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民营银行的发展思路,为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科学地选择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增量发展路径和存量发展路径,都存在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应是多元化和混合型的。民营银行发展应以存量改革为主,兼顾增量改革,待进入成长期后,则以增量改革为先导带动存量改革。  相似文献   

9.
民营银行问题是近几年理论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对于该问题,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但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发展民营银行,打破我国金融垄断局面已在众多经济学者和金融专家中形成共识。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适时放开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限制、并促使其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我国民营银行业的发展现状,解决好阻碍民营银行业发展的障碍及相应对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吴穹 《当代经济》2007,(8):129-130
民营银行问题是近几年理论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对于该问题,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但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发展民营银行,打破我国金融垄断局面已在众多经济学者和金融专家中形成共识.发展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适时放开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限制、并促使其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我国民营银行业的发展现状,解决好阻碍民营银行业发展的障碍及相应对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徐英富 《技术经济》2006,25(9):110-114
金融深化的基础是管制与竞争的均衡。计划体制下,国家对金融业一直采取国有控股或国家垄断,因而产生民营银行压抑现象。市场化改革显化了金融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摩擦,因而民营银行发展在金融深化中具有现实性,也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从竞争的角度看,放松民营银行进入壁垒,有助于金融业适度竞争,同时也是国有银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金融本身的脆弱性说明银行民营化过程也是管制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林衡博  胡浩志 《经济论坛》2004,(10):101-102
近年来,有关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有关学者对此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应对未来银行业竞争的进程中,发展民营银行被一些专家学者看成是推动金融改革、提升银行业竞争力、抗衡外资银行的重要途径,而有些学者则认为,民营银行的设立应缓行。既然事关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那么对于现阶段民营银行的设立与否,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未来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7月,专事民营银行研究的民间研究机构“长城金融研究所”在西安成立,当时并未引起国内过多的关注。但到了年底,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1996年1月设立的第一家民营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股票上市,民营银行开始受到了广泛关注,民营金融的开放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从历史上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设立到1952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民营银行曾经在中国存在长达56年间的时间。回顾中国民营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或许对中国未来民营银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近代中国民营银行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接着总结了历史上民营银行发展的经验,并指出了这些经验对未来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是否需要发展民营银行,开始出现一些纷争。 第一种说法是,国有银行的改革乃金融改革的主战场,而发展民营银行乃属王顾左右而言他。从去年以来,有官员说,现在金融改革,是火都烧上屋顶了,说什么民间金融,岂不是临时挖井?今年还有某“学者型”官员说,四大国有银行尚存在巨额不良资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根据2014年两会金融改革的热点“允许民营资本发起设立银行”,探讨了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现状,不仅要把握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的机遇,更要认清其存在的挑战,拟为’准备进入民营银行的民营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一两年,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速、资本项下进一步开放、利率汇率逐步自由化、国债期货推出、多层次市场竞逐、综合经营增多、金融脱媒加快、民营银行躁动、P2P等互联网金融火爆……凡此种种,对减少抑制、激发活力、促进金融服务便利化,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小群 《资本市场》2013,(9):110-113
马云的金融梦或许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像马云这样有着金融梦的还有另一位浙江民营企业老板——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去年两会上,宗庆后就建议"发展民营银行",让民营银行专门服务小企业。6月初,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表示:"如果金融市场能充分开放,保证国有资本、境外资本、民营资本公平竞争,会给金融行业以及整个经济带来持久旺盛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陈芹 《发展研究》2003,(7):23-24
一、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的发展必然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匹配。我国民营银行的存在和继续发展有其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民营银行区别于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特有的商业银行形态。其最大的特点是按市场机制自主运作,不受政府干预。但这一优势的发挥是以健全的信用环境、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有效的监管体系为前提的。纵观境内外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有成功也有失败。中国开放民营银行应当充分吸取国外失败的教训,学习其成功经验,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做足准备,迎接金融深化改革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0.
朱小群 《新经济》2013,(17):5-6
2013年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会议提出: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这些政策措施释放了民间资本直接设立民营银行成为可能的信号,民间资本多年来的"银行梦"有望加快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