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生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的国民教育序列中,研究生处于教育金字塔的顶端,他们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但近几年,各高校对研究生的扩招导致就业市场逐步趋于饱和,就业形势大不如前,研究生就业存在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作为女性中的知识精英,在完成学校教育后能否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是女硕士研究生实现从"学生族"向职业化"劳动族"转换、由知识精英向社会职业精英转型的关键。但是在求职过程中,在遭遇"性别歧视"的同时,女硕士研究生们还表现出对公司企业的"单位歧视"与中西部城市的"地域歧视"。从当前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关注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困惑,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女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为女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和希顺  蔡江 《当代经济》2008,(11):114-116
高校持续扩招促使大量毕业研究生涌入就业市场.但社会新增岗位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同时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还存在期望值居高难下、就业视野狭窄等观念障碍。高校应该大力提倡创业教育,加快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优秀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项目承担单位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工作,对加快科研项目实施,提高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此外,对于探索建立符合中国高校特点的新型用人制度,逐步实现在高校师资选聘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打破高校目前存在的"能进不能出"尴尬局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高校党员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式背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其择业观的影响。北京市高校党员研究生择业观存在择业标准功利化倾向突出、择业动机更突出自我、择业取向更具多样性和矛盾性等问题,应当以实证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分析影响北京市高校党员研究生择业观的因素,并基于此从政府、个人、高校和社会等角度形成应对策略,形成北京市高校党员研究生科学合理的择业观。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成倍的增长.每年一到毕业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为全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以及高考录取率的提高,在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的情况下,"毕业即失业"是大多人提到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着手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缓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从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到2002年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毕业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人数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以普通本专科生为例2003年,毕业人数达到212万人,就业率本专科为70%,高职专科为55%。2004年,其毕业人数达到创记录的280万,初次就业率本专科院校为61.3%,高职院校不到40%。而2005年高校毕业生为338万,初次就业率仅为72.6%。其中研究生92%,本科生82%,高职大专生62%;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初次就业估计很难高于之前。就业率不乐观的今天我们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自主创业是一条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就业地域选择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分析了三种劳动力市场分割模式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与制约。通过构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Logistic模型,利用2011年东北地区14所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得出性别、专业、生源地和学历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灵活引导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完善补偿机制和缩小城乡差距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优秀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项目承担单位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工作,对加快科研项目实施,提高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此外,对于探索建立符合中国高校特点的新型用人制度,逐步实现在高校师资选聘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打破高校目前存在的“能进不能出”尴尬局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女研究生作为当今高校研究生中的主力军,她们就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就业情况。因此,以边疆地区理工科女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的求职兴态、求职技能等进行调查,发现女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90后"读研究生的女性现在的年龄大多数在25-27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正是女性是走向婚姻的黄金时期,然而在研究生期间完成人生婚姻大事的女研究生占少数,未婚女研究生既有来自于家庭父母催婚的压力,也有面临着即将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探讨"90后"未婚女研究生在双重压力下,她们的婚恋心理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面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以自主创业为主导的就业模式,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新模式,然而高职生对创新创业的茫然,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忽视,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成熟,使得寻找到提升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水平的途径,成为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当务之急.高职生相对于一般本科、研究生等具有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却为何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呼声中,本文试通过调查问卷以及理论分析等方式,了解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水平的现状及形成原因,结合个人、社会、家庭等因素,探索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教育中的二级管理是目前众多高校普遍采用的研究生管理模式。理顺学校研究生部(处)与二级院(系)的关系,将管理规范、科学化,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究 1.宏观性经济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及转轨时期的特殊性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然而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长却没有同步,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事业单位吸纳能力下降,再加上就业方式的转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一些高校毕业生之所以毕业即失业,  相似文献   

14.
何平 《当代经济》2007,(17):139-140
研究生教育中的二级管理是目前众多高校普遍采用的研究生管理模式.理顺学校研究生部(处)与二级院(系)的关系,将管理规范、科学化,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建国  苏扬 《新经济》2013,(17):114-115
近年来,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长,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2010年达630万,2011年达660万,2012年增至680万,今年全国毕业高校生逼近700万人。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年复一年的高校毕业生失业大军,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那么,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状况,毕业时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面临着直接的生存困难。一些学者多从失业保险角度分析,鲜见从构建失业救助政策模式角度提出建议。把该群体定义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并且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现状与原因,提出了构建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救助政策的长远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7,(9)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如何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文章从当前实际出发,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就业压力的内涵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编制研究生就业压力问卷提供了现实意义.在高校对40名在校研究生发放开放式问卷调查,有效率达97.5%.关键词整理汇集,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来建构维度,编制了由29个项目组成的研究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问卷由自身素质、职业预期、专业认知、外在环境及求职经历五个维度组成.对22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初测,有效率达93.18%.最后检验问卷的信效度,均达到了问卷编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社会供需极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使得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刻不容缓。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总结了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对我国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差异较大,东中西部大致呈“5-3-2”的比例分布。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受到其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继续推进对西部地区就业的鼓励和支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政策应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行业给出具体引导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多渠道畅通高校毕业生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