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追求个性化、体验性的旅游,传统的旅游,尤其是文化旅游开始逐步向“深度旅游”发展。首先探讨了“深度旅游”内涵及深度旅游与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其次描述了无锡吴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吴文化旅游发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解决无锡吴文化旅游发展弊端的方法在于进行“深度旅游”开发,最后提出了无锡进行吴文化深度旅游开发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吴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是滋润吴地人民精神素质的活文化.此次由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与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吴文化节,召开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对于挖掘无锡文化传统资源,展示吴地文化魅力,弘扬吴地文化精神,打造文化名城,推动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振康 《江南论坛》2014,(11):57-58
正三千多年前,太伯、仲雍从周原奔荆蛮(现无锡梅村一带),建立勾吴国,开创了吴文化。在这之前的文化,称之先吴文化。由于在文献记载对此几乎是一片空白,对先吴文化的研究,我们倚重于考古学的研究。在考古学,先吴文化是湖熟文化。在笔者的《先吴文化探析》中,对先吴湖熟文化已作了论述,指明"作为吴文化的前驱,湖熟文化应即先吴文化",并对湖熟文化遗址的特点与分布、湖熟文化时代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4.
庄若江 《江南论坛》2011,(12):59-60
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社科联组织编写的《吴文化纵论》近日出版,它是无锡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吴文化研究理论著作,是在连续六年举办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基础上,对吴文化精髓进行进一步融会提炼的思想结晶,是无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新收获。  相似文献   

5.
吴文化的传承与文化无锡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国内外学界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普遍重视和合力推动下,吴文化的研究广泛推进,吴文化的历史资源得到深入发掘,吴文化的精神不断得到彰显和弘扬,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推进吴地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无锡作为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深化对吴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好吴文化,对于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推进率先基本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一、吴文化在吴地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发展吴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吴地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  相似文献   

6.
王燕 《江南论坛》2009,(5):58-60
4月9日至11日,2009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吴文化主要发祥地无锡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吴文化与创新文化”为主题,对相关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进行深人探讨,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吴文化,顾名思义是吴地区域文化。吴地是以太湖流城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一般称之为江南地区。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从吴文化地理区位看,无锡处于其中心位置。自泰伯奔吴奠基,开创吴文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吴文化与中华大地上的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等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四月的无锡,春绿大地,草长莺飞。2010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无锡隆重召开。1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吴文化与区域发展”这一主题,对相关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讨,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斌 《江南论坛》2008,(5):59-61
4月10日至12日,2008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在锡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吴文化与工商文化”为主题,对相关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相似文献   

10.
辛叶 《江南论坛》2004,(9):20-20
由江苏省历史学会和无锡吴学研究所联合编纂,吴学研究所所长高燮初担任主编。江苏省历史学会秘书长唐茂松任副主编的《吴地文化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正式于今年6月启动。用吴学研究所所长高燮初教授的话说,这项工作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探索,也开拓了民间与学界联手开发吴文化资源的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1.
王燕 《江南论坛》2012,(5):60-61
4月12日~13日,2012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无锡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社科院、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社科联承办。12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吴文化与软实力"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高燮初 《江南论坛》2002,(10):36-37
吴文化公园,又称吴文化博览苑,旅游界称它为无锡民俗村。它是国内第一座由农民投资创办的以地域文化为内涵的博览型的园林。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堰桥镇西高山,占地46.7公顷。已建仿古建筑2.8万平方米,道路场地围墙3万平方米,总资产1亿元(不含土地),是用吴文化资源遗产开发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3.
邹丽敏 《江南论坛》2003,(12):41-42
“吴文化”从3000多年前在无锡梅里诞生,泰伯仲雍的“断发文身,植桑织帛”标明“吴文化”的起点不但追求温饱生活,而且提出了明志立身,摆脱蒙昧。追求人文精神的需求。而这一显著有别于中华其他古文化的特点,确定了“吴文化”的辉煌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的变迁,“吴文化”从小小的梅里诞生,发展成为吴地文化。  相似文献   

14.
3月30日至4月2日,由江苏省历史学会和无锡吴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吴文化与江苏近代改革家研究会,在无锡吴文化公园隆重举行.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有来自北京、南京、上海、苏州、镇江、常州、常熟、无锡等地25个单位的教授、专家、学者共58人,提交论文38篇.  相似文献   

15.
吕锡生 《江南论坛》2002,(11):47-47
无锡古称梅里。秦并六国,立郡县制,以梅里为无锡县,属会稽郡,为我国最早的古县之一。太伯奔吴事件,先秦文献如《左传》、《国语》、《论语》皆有提及。至汉司马迁撰《史记》,作《吴太伯世家第一》,始把太伯奔吴,入乡随俗,定居梅里,建立句吴国的史实,集大成地载入正史。太伯遂为后世人们尊为开发江南的始祖。这样,无锡无疑是开吴立国的发祥地。太伯传至20世诸樊,国力逐渐强大,为了对外拓展,便从梅里移都姑苏,称吴。诸樊遵父命为让国于四弟季札,遂采取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法,死后传给二弟余祭,然后传三弟余昧,余昧死传季…  相似文献   

16.
4月9日~11日,2011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无锡市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社科院、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社科联承办。研讨会围绕“吴文化与现代化”这一主题,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在吴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石雨 《江南论坛》2009,(11):59-61
无锡吴文化研究迄今为止,已有近30年的时间。回顾这一过程,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一个状况,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评价泰伯奔吴功绩时,说法完全是一致的:泰伯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和耕作技术,改变了江南落后,蛮荒的面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观点,当然是以往史学界传统的黄河流域文化中心论巨大影响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江南论坛》2010,(5):F0003-F0003
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社科院、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社科联承办的2010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于4月9日--11日在无锡隆重召开。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全立,无锡市人民政府市长毛小平,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新平,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院党委书记潘世伟,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创新,是吴文化的精粹。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末年,吴地先祖泰伯谦让高位,越过重峦阔水,自周原千里奔吴。吴人对他的高尚品质十分赞赏,"义而归者"有千余家。泰伯建都于今无锡梅里,建筑城郭作为藩屏,穿凿沟渠以防旱涝;崇尚正义,治以周礼。而又不拘旧礼,入乡随俗,断发文身,使"周道"与当地的体治相适应,建立"勾吴",创造了新型的吴文化。泰伯当政,"数年之间,人民殷富,教化大治,东南礼乐实始  相似文献   

20.
李湘云 《江南论坛》2007,(10):58-59
每一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区域文化,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吴文化是一种文化性格特别突出的文化,自古至今,它都以一种强大的文化力推动着这个地区快速向前发展,究其内在的独特性,在于一种儒道释兼具的博大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对这个文化区域尤其是无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