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供给经济学作为一种经济学的创新,其理念并非建立在单一源流的基础上,而是更开阔地建立在传统供给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及行为经济学所构成的"五维一体化"理论框架基础上。本文分别从每个理论维度出发,对其进行沿历史发展脉络的供给侧简要综述考察,进而勾勒出新供给经济学着眼于"集大成"的理论框架,寻求把供给侧研究最重要的两个视点——"物"与"人"有机联通,并由此提供对新供给经济学自身理论框架与包容性边界的总括式解读。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换经历了多次更迭与交替。与居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地位、以强调技术关系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范式不同,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基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博弈规则,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即在于获取按货币价值计算的利润或货币增殖;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剖析,马克思和凯恩斯强调了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本质,并表明了有效需求问题的根源。相反,建立在生产函数基础上的新古典理论完全脱离了资本主义竞争的分析框架,其异质品模型的加总悖论直至20世纪50-60年代的“剑桥资本争论”公布于众。从范式意义上讲,马克思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都是对主流理论的一次思维范式的革命,它们各自确立的经济学体系都通过对新古典理论的扬弃建立了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基础、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这正是其经济学革命之共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一、绪论 在经济学认知框架上过去形成的主流认识是,需求与供给的总量平衡在完全竞争基础上足以解决经济运行的合意问题:理论界对“需求管理”由来已久的特别注重,隐含的逻辑是:另一侧需分门别类认识的供给结构,可在市场出清过程中自然实现其优化,而不必展开讨论。然而,近年我们在“新供给经济学”研究方向上提出的有新意之认识,特别强调的是现实非完全竞争条件下供给侧深化认识的必要性和政府治理、调控中强化、优化“供给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全局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所谓“斯密问题”,其实是由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发现和提出的;在斯密的时代及对斯密本人来说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此,任何探讨“现代经济与伦理问题”的尝试,都不宜因袭历史学派关于“斯密问题”的提法或烙守由“斯密问题”衍生而来的“斯密信条”去进行。而是需另想办法,致力于辟出一个构筑”现代经济伦理”或“现代伦理经济”理论的全新论域,以便经济学与伦理学有一个消除隔膜、共话彼此的同一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基本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不变硬核 ,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引入信息和交易成本以及产权的约束 ,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它们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硬核 ,如理性选择模型。同为制度经济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派没有任何理论渊源关系 ,但是他们都关注制度问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模型化、强调历史的作用、注重制度差异的研究及用制度方法解释发展差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理论的真理特性与经济学家的理性行为共同决定了经济学的演化路径。经济活动的社会性要求经济学向古典传统回归,因此,将非市场社会因素引入经济理论框架可以获得更大的突破。以此为背景,追求事业成功的经济学家将理性选择框架推向非经济领域,形成经济学帝国主义。然而由于缺乏经济活动特有的货币计量标尺和市场竞争环境,试图改造其他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帝国主义不能完成经济学向古典回归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徐广军 《经济学家》2002,(3):96-100
从方法论角度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克服了“人造理论体系”的弊端,开始向现实复归。前才采取的是将人造的虚构假定变成相对现实的合理抽象,从而提高了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推动了经济理论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后者则将现实世界作抽象处理,从而得出现实经济的未来可能性。尽管经济学至今并未出现新的综合,但这两大流派则是“殊途0同归”,他们共同开始了现代经济学向现实复归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存在逻辑悖论。按照传统的加总方法,异质品模型会出现威克塞尔效应、技术再转换和资本倒转,这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两个核心命题相悖。柳欣教授认为,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斯拉法在其模型中加入了统一利润率的假设,悖论破解的关键在于放弃新古典经济学的技术分析,重新回归社会关系分析。然而,在柳欣教授的经济思想中,明显存在着货币经济和实际经济的“二分法”缺陷。  相似文献   

9.
论税收的组织替代效应——兼评供给学派的减税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群松 《财经研究》2000,26(9):27-32
本文首先分析了供给学派减税主张的逻辑,指出其分析方法和其所依据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古典本质;然后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考察了税收对社会分工水平和模式的影响,提出了税收的“组织替代效应”这一新概念,最后将古典的经济增长观纳入供给学派的逻辑框架,重新审视和评价了供给学派的减税建议,并对供给学派的方案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作了一个粗略的理论预测。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研究的复杂性科学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基本上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天下,微观经济学完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而宏观经济学也是建立在主要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的。在两大主要宏观经济学中,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在构建微观基础上固然全面引入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即使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也都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有关,坚持了理性与理性预期,区别只在于强调了市场的不完全,强调了价格与工资的刚性。所有的主流经济理论都强调自己是一门科学,注重借鉴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新古典经济学在这场全球经济危机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清算和理论与历史的反思,探讨了新古典经济学铸成如此大错的理论和历史渊源。文章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完美理性和完善市场假定在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中的误导作用,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指出经济学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按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分析和描述世界。  相似文献   

12.
人的异质性:"经济人"假设的新内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人”与“有限理性经济人”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性的经济假设,在这两个假设中,人是“同质”的。然而“同质”的“经济人”假设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现实中的人既是异质的又是同质的。在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异质性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催生了很多新理论。  相似文献   

13.
《经贸实践》2014,(2):6-6
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不仪是一个学术流派问题,甚至还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从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的力量,到新古典经济学政府作为市场秩序“守夜人”的提出,再到凯恩斯的国家资本丰义理论中主张政府强力干预经济,以及此后的供给学派、货币主义理论,都刚避小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元红 《经济师》2005,(9):73-74
“民工荒”现象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能满足城市用工单位需求的现象。文章通过从经济学角度剖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学家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试图解释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制度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本文回顾了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并将其与之前的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解释社会发展的理论做了比较.从而着重论述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一个开放性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设,自从“经济人”假说诞生以来,以其为基石的各种理论不断发展,也进行着学术争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以自利为核心内容的“经济人”学说,存在伦理道德缺失的不足。本文认为,应该用“经济人——文化人”理论取代传统的“经济人”学说,因为“经济人——文化人”假设相对于旧的“经济人”假设,充分考虑到了道德约束的个人效应和社会效应,从而为“经济人”主观为自己、客观利他人的必然逻辑提供了社会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李永升 《当代经济》2009,(15):166-168
以经济学家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试图解释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制度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本文回顾了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并将其与之前的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解释社会发展的理论做了比较。从而着重论述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一个开放性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资源环境经济学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生态经济学则通过多学科相关理论以及多元化方法取得研究进展。二者对于可持续发展也有不同的视角和追求,资源环境经济学强调经济增长,注重规模和效率,追求弱可持续性;而生态经济学强调发展,更重视分配和公平,追求强可持续性。深刻理解这些差异,对于经济学本身的完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选择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学家的圈子里,人们经常在笑谈着一种可能遇到的“An Economic Surprise”,直译成中文便是“经济学的惊喜”。实际上,说是“惊喜”,倒还不如说是“尴尬”。何谓经济学的“惊喜”或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导刊》2014,(5):84-84
《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是中国信息经济学派崛起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均为在中国信息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学者。该书分为五大部分:困境、回答、框架、测评和出路。该书认为,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困境呼唤新的经济理论。针对国内经济学界存在的“回头看”、“完全市场经济”和“理想的悲观主义”三种倾向,全书从信息经济学角度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