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定量分析了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问题。研究指出:江苏省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不尽相同,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建设与整治必须充分尊重这一客观前提,并在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切不可一概而论。文章定量分析所得结论可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廊道是人与环境互动所呈现的实质面貌,随着时间的演进有不同空间地景的动态变化。在倡导生态城市的今天,如何降低道路工程对物种活动的冲击,正考验着环境可持续发展精神。本文从环境可持续角度,根据生态廊道设计方式,探讨了降低道路工程生态冲击的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是连接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构建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双向互动关系模型,选取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估算各地的环境质量,分区域呈现其动态演变规律和时空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及空间效应。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质量呈逐年改善的趋势,下游地区的污染排放相对较低,中游和上游则相对较高。(2)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互动关系,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而环境质量的改善有利于减少治理成本,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3)各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的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技术水平、政府干预和污染治理投入等因素对相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都存在间接空间效应。最后,在狠抓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坚持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及构建统筹全方位的区域合作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北京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及复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都市化背景下,近年北京生态用地变化显著。运用多项景观指数对北京的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其他草地、旱地、水浇地进行了空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目前各类生态用地承担着多功能化的任务,其复杂性较强;2六类用地均存在空间自相关;3有林地、其他林地、旱地存在显著的波谱特征,并形成了空间圈层结构;广义上,其他林地、旱地、水浇地有空间分形与长程相关性倾向;4各类生态用地具有五个渐进的演化阶段,其演化次序与其景观变化存在着显著关联。本文的空间格局与复杂性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社会经济因素对北京生态用地空间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提升环境规制效率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论文基于2009—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及加权求和法,对环境规制静态、动态和综合效率分别进行了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法,探究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环境规制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环境规制效率差距较大,四大区域呈现非均衡特征;环境规制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空间和潜力最大,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上升趋势较弱。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文章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内表征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指标的时序数据进行协整、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都市圈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动态性。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内各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双向作用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反馈效应具有滞后性;方差分解表明区域经济增长在生态环境方差解释方面起关键作用,由工业污染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王镝  唐茂钢 《经济研究》2019,54(3):72-85
本文首先运用动态最优化模型,在土地利用结构引起产业结构变化视角下,分析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当土地城市化率较低时,经济发展以粗放式发展模式为主,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工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大,这使得地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2)当土地城市化率较高时,经济发展以集约式发展模式为主,国家在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上向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倾斜,同时出台环境规制政策控制环境污染程度,生产过程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降低,这使得地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土地城市化率和地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随后,运用空间自适应半参数模型,对土地城市化率与地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验证了土地城市化率和地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的假说。样本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基本上均位于U型曲线的右边,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U型曲线的左边。由此得出以下启示:(1)进一步完善环境规制政策;(2)实施建设用地减量化政策;(3)实施土地指标的跨区域交易。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城市外商投资环境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构建城市外商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外商投资环境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江苏省的外商投资环境质量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呈现出由南而北的梯度降低的特征。江苏省要解决梯度不平衡的外商投资环境,必须加快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城市外商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9.
江淮生态大走廊,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地和清水走廊.徐州在江苏省生态建设战略布局中,居于重要区位,也肩负着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如何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的重大决策部署?如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三生功能”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有助于掌握国土空间格局与发展趋势,促进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群国土空间协调均衡利用。文章从数量变化、格局演变和重心转移等方面分析了山江海交错带广西北部湾城市群1995—2019年的国土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生空间呈“一核两横两纵”分布格局,生活、生产空间沿江沿海分布,并在山间丘陵和平原扩展,山地和河流是主要的生态空间。研究区的空间构成以绿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为主,可见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具有提供生态、农业产品和服务的巨大潜力。(2)研究区三生空间冲突表现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城镇生活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和工矿生产空间增加,农业生产空间、绿地生态空间减少。(3)研究区的重心转移幅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可见1995—2019年研究区的生活空间建设较快,生态空间相对稳定,6个地级市之间的生活、生产重心呈现吸引靠拢的趋势,说明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联合发展与国土空间布局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江苏的生态环境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江苏省开展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整治以及发展生态经济的现实途径等进行了探讨。对文中提出的层次决策模型揭示了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整治、发展区域生态经济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的优先级顺序,从而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与行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鉴于农业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人类等的复杂关系,通过构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以江苏省为研究案例对江苏省六大经济区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代表年份1996年和2000年江苏省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4.74%下降到50.42%,轻度级以上的水土流失总面积比例由8.12%下降到6.76%;1996~2005年,江苏省沿江、沿海和两淮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水平高于徐连、宁镇扬和太湖经济区,大部分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在明确了研究范畴的基础上,借鉴该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较为全面的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预选集。对初选指标进行了隶属度分析、鉴别力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一套由三个维度11项指标组成的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各省辖市的人口素质进行评价。南京的人口素质水平位居首位,宿迁的人口素质状况处于全省末位,由苏南到苏中,再到苏北,人口素质水平依次递减,苏南地区的人口素质状况好于全省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欧向军  陈修颖 《经济地理》2004,24(3):338-342,360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总差异扩大,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与农村县域内部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且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四个方面;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主要有历史因素、地理区位、区域发展策略、中心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与质量、全球化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区域发展策略是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对区域差异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产对长江三角洲农业环境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水稻种植是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以江苏省为例,在田间试验、农户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省主要生态稻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及其环境和经济效应。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省生态稻作主要有稻鸭共作型(丹阳)、环境友好型(吴江)和沼气复合型(淮阴)三种典型模式;(2)这三种稻作模式在土壤肥力、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当地常规的集约化稻作模式。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区生态稻作模式的发展,以有效的方式减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环境问题,文章就配套政策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321个无公害韭菜生产户为样本,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江苏省安全农产品的生态环境意识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江苏省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能力不足,只具有浅层的生态环境意识;年龄在55岁以上的群体、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群体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最低;与农业面源污染程度更严重的苏北地区和经济更为发达的苏南地区相比,苏中地区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甄峰  顾朝林 《经济地理》2000,20(5):47-51
本文在广泛综述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发展的具体实际,建立了适合该省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四层共47项指标。最后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地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江苏省欠发达城市之一的宿迁市,其经济发展的质量决定了江苏省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能否实现。通过分析宿迁市周边所接受辐射的经济区域,结合其建市十多年来发展成就与经验深入探讨,提出了宿迁市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与多经济区域辐射优势叠加的若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经济研究导刊》2010,(35):107-109
在对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定量分析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总量与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关系。结论是: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不是财政科技支出的格兰杰原因,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最后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湿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利用遥感图像解译,以GIS技术为支撑,对江苏省湿地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对造成湿地资源减少与退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提出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