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空间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区域知识存量测度、技术差距以及空间知识溢出方面的研究,对空问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构建出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研究框架,并依据该方向的研究趋势提出相应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为该领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研究》2017,(7):109-123
本文旨在考察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否通过空间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理论分析这一机制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考虑不同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以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结论为促进区域之间研发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区域创新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29个省区1990—2006年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最新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表现出鲜明的空间相关性,多数省区位于高-高和低-低类型区;(2)人力资本作为知识和技术进步的载体,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加入空间因素回归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依然呈现鲜明的条件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分析,考察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构建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一直伴随空间集聚的过程,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在东部地区形成了旅游经济活动的集聚区: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表现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效应表现为显著的局部性特征,由此引起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空间传导的非线性趋势,利用最新发展起来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技术,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关系进行了识别,并在社会网络分析框架下揭示了其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线性 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严重低估了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而采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不仅可以揭示出更多的空间关联关系,而且能够识别出更多可能的空间溢出渠道,这为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协同效应提供了更多的实证支持。(2)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从整体上呈现出更紧密的、更稳定的网络结构形态,在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最大可能性网络(ML-Network)中没有任何一个省份能够“孤立”于整体网络。“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必须从全局的、整体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探寻并创造出更多的空间溢出渠道,发挥经济增长不同板块的不同功能,实现区域经济空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军事高科技在民用领域内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军事技术“嫁接”到民用领域,使民品得以跨越式发展,军事技术溢出对民用领域的深远影响受到广泛关注。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及新经济地理理论,将军事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研究放在同一个框架下,探讨国防科技工业通过军事技术溢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逻辑及机理,并辅以中国案例进行阐释。通过分析可知,在中国某些区域内可以通过军事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在于满足军事技术溢出的前提条件及具备通畅的军事技术溢出渠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阐述了经济空间的E-关联和K-关联,使用1979-2011年全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的增长溢出效应和区域经济运行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形成了东部地区"外向型"和内陆地区"内向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运行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内陆地区没有形成溢出效应,相反内陆地区经济增长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陆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互补型"区域关系,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竞争型"区域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空间是分割的空间,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空间和内陆"互补型"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8.
从大学知识创新溢出路径视角,运用SEM路径分析方法,对2001-2009年我国25个省级行政区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次区域层面的大学知识创新、大学创业与区域经济绩效间的关系,并揭示了大学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绩效影响的溢出效应与路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知识溢出通过人力资本载体与知识商业化两大渠道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绩效提升。其中,大学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主要通过技术转让和校办产业等大学创业活动实现。但是,对于整个区域经济而言,大学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而不是大学创业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此外,大学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一定的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农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空间回归偏微分方法的空间杜宾模型,分别采用邻近空间、地理距离空间和经济空间作为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空间权重条件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业产出均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3农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要强于粮食平衡区和粮食主销区,同时粮食主产区内部各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也存在分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一个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下,将经济互动分解为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并利用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方法,估计中国区域间经济互动的来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间经济互动主要来自知识溢出,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知识溢出率仍然偏低,区域间经济互动性较弱。本文认为,加强专利技术的保护有利于增强技术扩散效应,促进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则有利于提高中国整体上的区域间经济互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引证关系,利用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1981—2019年《经济地理》创刊以来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专业综合性、学科交叉性特点,在《经济地理》期刊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中得以充分诠释。期刊知识溢出的作用与变化,不仅体现在促进作者合作网络形成与机构合作关系的深化上,也体现在对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旅游发展等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与变化上。期刊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在其主题构成、作者贡献、机构力量与前沿引领等的探讨中进一步得以明确。具体地,城市化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从城市化和城镇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逐渐转向新型城镇化、城市网络、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主题;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经历了从经济联系转向产业集群、再转向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主题变化;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则从旅游资源、旅游业、生态旅游等方面,逐步转向乡村旅游、旅游经济与协调发展等主题。以国家战略与发展政策为主要导向,促进国内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是《经济地理》期刊知识溢出的核心内容与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2.
增长极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以环首都经济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环首都经济圈为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增长极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京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其在地理位置上较接近地区(外围层)比较明显,而对于较远地区(辐射层)则不太明显,即北京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区位差异性。因此,增长极的形成及溢出效应的利用应该在跨区域的范围内统筹兼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张睿  孙雨芹  于渤 《技术经济》2022,41(5):12-24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9年28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研究省际创新绩效溢出效应空间格局,分析三维距离对省域创新绩效空间溢出影响,探索通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促进创新强省创新绩效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省域创新绩效由低向高增长阶段对邻近省域产生回流效应;在高位增长阶段,对空间邻接和地理距离邻近、经济水平差距大的省域具有回流效应;对空间邻接、地理距离邻近和经济距离邻近省域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原始创新力对区域创新绩效溢出效应的促进越明显,且呈倒U型曲线趋势;经济水平差距是技术创新力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差距的关键因素;空间邻接和地理距离邻近是成果转化力空间正向溢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我国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不同类型空间权重矩阵,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创业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结果发现: 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机会型创业质量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会促进该区域内部及创业水平相近区域的经济增长,但可能抑制地理位置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需求型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可能抑制该区域内部经济增长,但会促进地理位置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在控制变量中,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溢出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6.
地区人力资本溢出与经济增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苹 《经济经纬》2008,(3):67-69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加入空间变量,利用1997年~200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分析中国地区人力资本溢出与本地区经济增长和邻区经济间可能的相互作用。结论显示:来自邻近地区的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人力资本指标每增1%,本地区经济增长分别平均增加约4.79%和0.64%,然而,邻近地区中等教育人力资本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负外溢性。  相似文献   

17.
1949—2019年,中国各省份经济总量不平等程度先下降后上升,在近十年的短周期内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而人均实际GDP不平等程度则处于水平波动的状态,近年来呈现σ趋同态势,并在2019年出现β趋同的新迹象。创新能力较弱、政府债务率偏高和劳动人口占比偏低是当前落后地区增长动能匮乏的重要原因。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是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解释1999—2019年省级层面GDP差异的889%和人均GDP差异的591%,其中研发支出与就业规模是地区GDP总量分化的主因,研发支出与资本存量是地区人均GDP分化的主因。空间计量分析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存在,但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区别,仅周边研发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知识溢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Marshall对外部性的讨论,自新经济地理理论以来,知识溢出更成为了近年来研究区域经济学增长、产业集群创新等领域不可缺少的变量。首先,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知识溢出的研究,发现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是知识溢出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产业内知识溢出和产业间知识溢出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程度各异的影响;其次,因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的存在,限制了局部区域知识的外溢,知识溢出具有空间局域性特征。在一定范围内,人力资本流动、商品贸易、FDI、合作研发、非正式交流等活动均成为了知识溢出的途径。尽管知识溢出是无意识的行为,但知识在流动中留下了可追溯的痕迹,并可通过知识生产函数法、专利引用文献法、C-H模型进行测量。最后,文中还展望了知识溢出在解释企业创新决策行为、产业集群创新、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应用,并指出下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史欢  李洪波 《技术经济》2022,41(1):66-76
近年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知识外部性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因素,其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溢出效应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以91个城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知识外部性的Mar效应和Jac效应进行测度,并给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外部性的辐射范围,定量计算知识外部性对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效应。结果表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过程中产业内知识溢出效应更大,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Jac外部性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更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同时兼论了Mar效应和Jac效应,将样本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论更具有区域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