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求,汽车消费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了解决购车者一次性支付车款的困难,四家国有银行推出了一项新业务———汽车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的对象是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的公民及企业、事业法人单位。一、贷款必备条件。1贷款的个人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其存在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如何将风险隐患扼制于萌芽中, 本文从借款人、开发商、贷款人三方就个人住房贷款易形成的风险及如何防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及消费信贷意识的增强,我国银行业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现状入手,分析影响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因素,为商业银行营销汽车消费贷款,加强汽车贷款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已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越来越多的居民在购买住房时采用到银行办理住房按揭手续。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业务已成为银行收入稳定增长的主要来源。随着贷款量的激剧上升,对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在经营运行中的重要问题,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这项银行优质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旨在探计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风险与防范,结合实践提出完善我国对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住房建设投资加速扩张,住房消费需求强劲释放。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提供了巨大空间,各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迅速发展。虽然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重点,对调整银行信贷结构、拉动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要清醒认识人到随着该业务的不断升温,其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地聚集,风险日益显现。为此。商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项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分析了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风险及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防范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个人住房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的普通住房的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对百姓、银行、政府,都有积极作用。但由于诸多原因发放个人住房贷款还存在一些风险。为更好地发挥个人住房贷款的积极作用,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范、化解风险。一、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1信用风险。银行在发放住房消费贷款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风险,仅借款给银行带来的信用风险就很大。住房消费信用风险是指在贷款合同期内,借款人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贷款无力偿还的风险。由于我国缺乏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对个人财务收支状况难以确定,借贷人有无负债和不良…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10.
住房公积金贷款作为政策性住房金融的主体,已成为职工个人购房贷款首选的贷款方式。很多城镇居民通过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了自住住房,改善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居住条件。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繁荣,住房公积金贷款信用规模不断扩大,贷款时间的推移,贷款逾期率也不断上升,贷款风险不断增强。对此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不断地加强贷款管理,贷款管理风险与规避方式显得格外重要。一、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风险的形成及自身存在的问题住房公积金贷款与商业住房贷款既拥有共性的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同时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而管理风险是目前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较为突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论个人汽车贷款的风险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规范和发展汽车消费贷款,本文对我国当前汽车消费贷款的风险和防范措施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银行业务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子鉴 《经济视角》2006,(12):81-82
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在有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一、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一)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发展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之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福利分房制度的结束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实行,个人购房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我们也应看到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应运而生。本文就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保险的一些问题作了细致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政霞  张卫 《生产力研究》2005,(4):171-173,187
消费信贷作为贷款者向消费者提供的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的信贷行为和消费方式,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规避风险,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制定了严格的贷款条件,限制了消费信贷的供给。同时,严格的贷款条件,又抑制了消费者申请信贷的积极性。供需双方的共同作用,阻碍着消费信贷市场的顺利发展。而有效的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来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消费信贷市场中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不确定性,抑制由于人们隐瞒信息所带来的风险,降低交易费用,为消费信贷的资金安全和经济价值提供保障,从而提高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15.
程雪军 《经济学家》2021,(11):43-51
当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快速上涨,并呈现出与国际趋势背离、风险不对称、居民储蓄率下降、债务过度扩张等风险特征.从居民杠杆率的发展肇因看,可归于中长期消费贷款领域的货币政策宽松促使房地产贷款过热,以及短期消费贷款领域的金融科技驱动消费金融机构的野蛮生长.通过采用法律金融学理论,重点分析不同法系下居民杠杆率的发展演进,充分借鉴海洋法系(以美国为代表)与大陆法系(以日本为代表)的居民杠杆率高企的风险治理经验,结合我国居民部门的风险境况,提出我国防范居民杠杆率高企的风险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汽车消费贷款中,银行承担着相当高的风险,各商业银行需要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贷款担保。在这种情况下,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俗称“车贷险”应运而生。自从中国人民银行在1998年颁布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到2004年4月份,车贷险全面停办。车贷保证保险在我国只经历了短短5年时间,但它导致的银行、保险公司及借款人之间的法律诉讼案件却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的主要风险及其防范手段 ,如何使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良性发展进行了探讨。从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开办的基本原则 ,合作银行的选择 ,选择汽车销售商的基本条件 ,投保人、担保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对贷款所购车辆的限制 ,客户服务回访制度及其服务要求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约从20年前开始,我国的个人信贷业务市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镇居民的消费热情也在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的深入而逐渐地上涨。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其业务中占有一个非常大的比重。虽然信贷业务的不断扩展让人们对这个行业前景看好,但是其中所存在的众多风险和隐患也不得不防。此外,由于全球层面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不断,所以对此我国采取的是增大内需作为相应的处理措施,而众多商业银行也都大力促进贷款,针对种情况,需要加强对于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是指银行对在特约经销商购买汽车的借款人发放的人民币担保贷款。当前国家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与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市场的发展空间也不断增大,各家银行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何实现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稳步发展,以促进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出现下降,风险不断增加,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前几年汽车消费贷款粗放式管理,当前汽车价格持续下降、汽车抵押物加速贬值、消费者持币待购是客观性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制度缺陷。1.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汽车消费贷款信息不对称。由于个人信用记录报告严重缺乏,甚至客户资信信息无法取得,借款人提供的资信证明材料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核查和证实,导致商业银行在汽车消费贷款需求风险管理方面缺乏有效控制手段。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难以掌握并持续监控客户的真实收入、信用记录、家庭负债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