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物楼宇自动化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程度及水平,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将建筑物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车库管理等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综合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等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建筑物内的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连。  相似文献   

2.
楼宇自控系统是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简称.通过实现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以达到合理利用设备,节省能源、节省人力,确保设备安全运行之目的.主要结合智能商务大楼的特点,论述了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智能建筑的核心是系统集成,而系统集成的基础则是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迫使现代建筑观念不得不更新。在信息化社会中,一个现代化大楼内,除了具有电话、传真、空调、消防与安全监控系统外,各种计算机网络、综合服务数字网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通信设施,新的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政、会议电视、视频点播、多媒体通信等才有可能进入大楼。使它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智能建筑。目前,在多数涉及与智能建筑有关的事物中,不论是物业主还是参加竞争的设计者,都把重点放在楼字管理自动化系统和结构化布线系统上,许多所谓的智能建筑,其实就是楼宇自动化系统加上结构化布线和程控交换机,根本就忽略了通信网络的建设。我们认为,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信息这个要素,而通信网络正是为建筑的各个部分传递信息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一、通信大楼电源系统的一般防雷保护原则 雷电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贯彻整体防护思想。针对某个特定通信大楼电源系统的防护,除了综合利用分流、均压、接地、屏蔽、箝位保护等具体防护技术,还需根据具体通信系统及其所在大楼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构架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在通信电源系统雷电防护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防护原则来保护设备和人身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张江 《城市建设》2010,(6):346-346
现代高层建筑也正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楼宇自动化系统以至智能大厦也在一些大城市出现,这些建筑一般都拥有大量的电子设备和网络系统,很容易受到雷电波的冲击而损坏"传统防雷设计只重视外部防雷,而忽视内部防雷,造成一些高层建筑遭受雷击的事故时有发生"所以建立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的综合防雷系统日益紧迫。  相似文献   

6.
《财经科学》2006,(2):F0003-F0003
四川西物通讯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短波/超短波数传通讯,结合布线,小区(楼宇)安防,有限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络,公共广播,酒店管理,楼宇对讲等智能化系统的研制,开发,生产,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楼宇设计的要求标准也不断向智能化过渡。出现了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等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智能楼宇建筑系统,这一趋势势必给现代楼宇设计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正确设计智能楼宇的配电系统和综合防雷,是确保智能楼宇安全、可靠、舒适和有利于发展的前提。普通楼宇防雷系统不但不能保护高层楼宇的电子设备和智能系统,反而可能引入雷电,加倍雷击损失。因此智能楼宇对防雷系统要求越来越高,本文提出了楼宇内可靠的电子设备的综合防雷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现代高层建筑也正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楼宇自动化系统以至智能大厦也在一些大城市出现,这些建筑一般都拥有大量的电子设备和网络系统,很容易受到雷电波的冲击而损环"传统防雷设计只重视外部防雷,而忽视内部防雷,造成一些高层建筑遭受雷击的事故时有发生"所以建立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的综合防雷系统日益紧迫.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探讨了建筑电气布线系统管线敷设施工中管内穿线、管路敷设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并详细讨论了电气布线系统接地技术和管线敷设技术在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高速公路的安全和服务水平,在高速公路中应用了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除了通信、收费、监控设备等弱电设备系统之外,还有配电照明等强电设备系统。现在的机电设备一般绝缘强度低、电压耐受力差,一旦遇到雷电天气很容易受到损害。除此之外,高速公路设计施工范围广、地形复杂,受地形等条件的限制很大,在运行过程中也容易受到雷电的干扰。一直以来机电设备的防雷接地常被技术人员忽视,导致高速公路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防雷的薄弱环节,机电设备遭受雷电损坏的事情是时有发生,轻则设备损坏、重则整个系统瘫痪。因此,强化高速公路机电设备防雷接地保护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保证这些子系统的运行安全及稳定性,需要做好系统的防雷接地工作,本论述针对就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的防雷接地技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智能建筑内部专业设施齐全,自动化程度高。为了保证智能建筑整体运行的先进水平,发挥其智能作用,强、弱电系统的先进性,合理性至关重要。电气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强电系统主要设备有:干式变压器、柴油发电机、高压配电装置、低压配电盘、电线电缆及动力照明等。进线系统一般为二路10kv独立电源进线,分列运行,自动切换;配电系统大部分采用双回路自动切换方式,应急电源除了箱内设置自动切换及整流装置外还可能设置多套UPS电源。弱电系统主要有:楼宇自控火灾报警、综合布线,电磁屏蔽。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信息传输的速度、安全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综合布线系统是整个信息系统的基础,综合布线系统的选择和设计决定了整个大楼的信息系统的生命力。将结合某办公大楼综合布线系统实例,阐述该工程建设中内网、外网和语音电话网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同时还介绍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并对其中的线路防火、防雷接地以及综合布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防雷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接地以及引下线路的布线工程,整个工程的防雷效果甚至防雷器件是不是起作用都取决于此。文章对单、双避雷线耐雷水平及年跳闸率进行了分析,简述了选用双避雷线比选用单避雷线每百公里年跳闸率可减少45.45%。  相似文献   

15.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属于楼宇自动化范畴,是当前楼宇自动化的一个主要构成系统。其设置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火灾报警技术是预防火灾的一项基础工作,应用范围广泛。报警早,损失少,不仅对发生火灾的单位和个人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及时扑灭火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只能话火灾自动报警,阐述了智能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原理,重点分析了智能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6.
《财经科学》2006,(8):F0003-F0003
四川西物通讯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短波/超短波数传通讯、综合布线、小区(楼宇)安防、有限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络、公共广播、酒店管理、楼宇对讲等智能化系统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及工程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的首家改制企业,公司充分利用研究所的雄厚科研实力,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智能化系统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发明奖六项,国家技术成果奖八项,部级、省级成果奖及鉴定成果百余项。  相似文献   

17.
王荣生 《城市建设》2010,(3):269-269
随着近年来智能楼宇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应用。为满足用户对楼宇舒适、安全、便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楼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 BAS)的集成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论述了楼宇自控系统设计最新发展方向,阐述了楼宇自控系统的集成方式.  相似文献   

18.
科技发展的产物就是电气自动化系统,近些年来,电气自动化系统在社会各个领域均有所普及应用,诸如水利工程,便可以借助电气自动化系统来使对水利设备运行状况的监视与控制实现.对于水利工程来说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一旦其出现故障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在现实运行中,水利工程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常因雷电带来的破坏和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对此需要强化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防雷能力.本文就具体研究了水利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防雷措施分析,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更好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9.
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社会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智能建筑主要有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三大系统组成.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智能建筑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在工程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发展,现代建筑的智能化程度正日益提高,综合商办大楼、公共建筑、交通枢纽、工业厂房以及高级住宅群等都开始应用4c技术(计算机、控制、通信和图形显示技术),逐渐使建筑具备了3A功能(通信、办公、楼宇自动化),在结构、系统、服务和经济的目标。建筑智能化赋予了弱电系统全新的概念,也对弱电工程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