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京津冀区域合作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态势,一些新的重大战略及决策有的正在酝酿,有的已经出台,进入了合作发展的新阶段。为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必须解决政府的行为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这明确了科技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明确了协同创新的方向和途径.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构建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论坛》2005,(5):4-5
北京市今后将在产业分工、交通构建、市场培育、环境改善、旅游发展等五大领域内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4.
自2004年2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廊坊市召开“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以来.京津冀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前沿课题。在这里.仅针对当前讨论的几个重要方面.谈个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合作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呈现出良好的态势.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深化,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将不断调整和优化,这离不开成功的资本运作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和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区域科技金融合作,提升科技金融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对京津冀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生态农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各具优势,河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和供给基地,北京在林业、天津在渔业方面也具有相对优势,这就为京津冀地区农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方面,京津冀地区既具有人才、自然和政策优势,也具有资源、发展和合作劣势,所以其生态农业协同发展应遵循如下路径:多地区"小生态农业"共同发展,跨地区园区或基地生态农业的发展,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协同发展体系。为了实现这一路径,应该从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四个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7.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从环渤海、大北京,京津冀一体化等概念的渐次提出,到新世纪初《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编制,二十多年一路走来,京津冀区域合作的话题从未离开我们的视线。在经历了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尴尬与苦涩之后,无论是三地政府高层还是普通百姓,都已普遍意识到:  相似文献   

8.
边界视角下中国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壁垒与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边界效应转化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主要观点如下:从均衡发展的视角讲,京津冀一体化的范围由三地经济边界而非行政边界决定;边缘地区合作先行是实现京津冀地区在循环因果累积机制的支持下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地方政府是省际边界屏蔽效应的主要来源,因此京津冀合作必须摒弃地方政府的干预,发挥市场、中央政府以及次区域组织在资源流动和配置、制度供给和协调规划方面的影响作用,共同促成边界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以显著降低边界合作的交易成本,实现边界效应从屏蔽到中介的转化。最后,以京廊边界为例探讨了边界转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为达 《商周刊》2015,(7):42-4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战略,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如何当好区域协同发展的龙头,带动山东半岛联盟城市加快发展的步伐,成为区域合作待解的命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国家正在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无论是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都着眼于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加强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南望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经济速度之快;北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质性步伐不断  相似文献   

10.
依据当前我国雾霾污染的实际状况,分析了污染物总量控制中区域合作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而区域内各行政主体治理费用公平合理分摊成为区域能否合作的关键;建立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区域合作博弈模型,描述了治理费用分配方法(Shapley值法、核心法、GQP法、MCRS法);将其应用于京津冀区域实证分析中,并对四类分配方法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基于区域合作博弈模型的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分配将有助于总量控制规划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