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准确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认识,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人类价值观的必然选择,它将带来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发政治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2.
马雪辉 《经济师》2014,(1):33-34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既是意义重大的战略抉择,也必然是奋力开拓的艰辛求索。必须要进行自然观念的重建、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活方式的生态选择以及制度建设的进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12)
脱贫攻坚发展生产,实施农业产业化开发是主体工程。山西贫困集中分布的吕梁山区、太行山区脱贫攻坚发展生产的实践经验集中于:生态治理保护建设、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产生了新的转变;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化开发,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产生了重大转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正在构建。贫困地区发展生产产生转变的动力是:以科学技术组织生产力要素,引领支撑贫困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生态文明不是一种局部的社会经济现象,而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标志是不同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法。因此,本文从支撑生态文明形态的价值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政府行为与法律制度、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等方面来揭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的借鉴,是直面中国现实国情的要求,是对民意的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必将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改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文明的政府创新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社会的创建必然涉及到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新变革,生态文明社会的最终实现依赖于社会系统的良善调整与自主创新。作为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和公共权力的天然垄断者,推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和职责所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推进政府创新成为必然。努力实现政府管理的观念创新、体制创新、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及政策体系创新,是基于生态文明社会的政府创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本质上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生态文明的生产力基础。人的文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须顺应自然、遵循生态规律,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以维护社会再生产的可持续性。要把传统的机器大工业下高碳、线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转变为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科学发展,满足人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研究和分析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问题,在互联网+农业的思维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有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把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信息产业引入农业,使农业通过信息化完成1+2+3=6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智慧农业为标志的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生产影响力和对产业发展对外辐射力是传统生产方式不可比拟的,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对指导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北黑土地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出现严重的退化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但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下,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面临着如何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难题,梨树模式则为实现东北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梨树模式能够遵循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逻辑主线,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新方案和"五位一体"研发推广应用新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耕作方式转变。基于梨树模式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应当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加快建立健全东北黑土保护利用生态补偿机制、长效机制以及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八大宣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其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利益的全球革命,是当代建设生态文明的最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孕育着传统生态文明的精华。文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在历史情境中具体地挖掘先秦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合理成分和不足之处。先秦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两个部分,其特征有三:轻视物质文明;产生于生产力落后的农业文明;集中于对第一大历史形态的思考。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为当代生态意识、当代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物质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现今的生态文明,不同的人类文明彰显着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自然的奴隶演变到自然的统治者、主宰者,现如今则强调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不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城市和农村作为人与自然直接发生关系的两大空间载体,各自以自我为中心的二元分治格局,加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应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转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为落脚点,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创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融、和谐统一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中蕴涵着许多深刻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生态化发展的思维。分析其中精华:有"天地人一体"的生态化思维,包括生态价值论、生态和谐论、生态系统论等;有"天地人中和合"的生态化目标,包括人内在的生态化、人外在与周边生存环境一体的生态化;有"与天地参"的生态化行为,包括以人为本"明于天人之分"、"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知和知常知变"的和谐推进方式、"知止知足知生"的创新发展模式等。探讨古代生态化的思维、目标、行为等,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对于丰富生态文明内涵、促进当代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和法律体系;转变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价值的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城市是具有生态文明时代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于中国而言,低碳城市建设本质上是在解决生态文明时代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质量的问题,是在正视和尊重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前提下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过程,是在城市发展模式上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在城市尺度上寻求和谐统一的过程,是在生态文明框架下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建设低碳城市,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目标,把降低碳排放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结合起来,按照低碳战略、低碳规划、低碳产业、低碳文化和低碳管理“五位一体”等系统推进的路径,探索生态文明框架下城市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我们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建设新的生态文明。"社会-经济-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从复杂性思维出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考虑人类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影响,为此需要从科学研究、实施措施和制度保障的综合作用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基础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通过系统介绍生态城市的含义及其特征,从生态文明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独特性、美学性、循环性和持续性原则阐释了生态城市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建设基础,为生态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生态转型服务,有助于加速生态城市的建设,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设和营造一个更可持续的社会是今天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中国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和要求,并倡导生态优先和协调发展。通过文献综述,梳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设计学科引入并结合生态理念和系统性思维方法的演进路径,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生态理念与可持续设计思想的关联,探索其中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主导性逻辑,提出从单体到系统、从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趋势,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分析可持续转型趋势和创新设计需求,尝试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可持续设计发展思路和转型方案。  相似文献   

19.
休闲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新农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支撑、科技保障和环境依托。发展休闲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之一,对新农村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