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根据2001、2005、2009、201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服务业发展数据,基于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构建服务业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服务业空间联系量、接受辐射水平、服务业发展潜力等指标,综合考察广东省市级服务业集聚水平、服务业质量、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过程。通过比对发现,广东省市级服务业发展潜力、城市流强度与空间联系强弱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且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对地区服务业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有显著推动作用,随着空间联系的逐步增强,广东省服务业空间结构的复杂程度也在逐步提高,由期初的"行政—特区"双核结构逐步演化为"多核"并最终过渡到复杂的网络结构。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水平、服务业空间联系与城镇化水平在区域分布上实现完美的空间拟合,都主要集中分布于珠三角城市区域。这表明服务业集聚水平与服务业空间联系程度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以及服务业空间联系的加深有助于加速推动区域间人口、信息、资本等资源要素的流通,主导并推动地区城镇化进程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7—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和热点分析法研究了我国28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型分布态势;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二元分布特征长期存在,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成渝地区,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整体而言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变化呈现出稳定的态势,仅有局部地区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河南省入境和国内游客的空间聚集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收集了2000-2007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国际国内容流量数据,利用集中率(CRn)、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等,对其地域分布的空间集中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受消费特点、旅游资源品位、区位条件以及旅游开发水平等因素影响,河南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空间集中性,游客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高级别的旅游景点上,来源以外国人为主.与入境旅游相比,国内游客的空间集聚性相对较低,其空间分布受旅游资源价值、区域消费水平、经济水平和交通区位等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均衡性.近10年来河南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空间聚集性在下降,而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反映出旅游产业发展地域分布正在逐渐扩张.  相似文献   

4.
从旅游产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0—2018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旅游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洞庭湖区旅游产业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指数呈现明显快速上升态势,整体水平较高;生态环境指数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且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城镇化指数不高,均值为0.3737,大致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基本上与城镇化指数变化一致。②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生态环境指数,说明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同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具有高度协同性,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反向性,反映出城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产生了强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城镇化指数的整体提升。③近20年来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产业指数和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较低,外围县域相对较高,基本上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生态环境指数的地域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明显高于外围县域,基本上形成以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旅游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的格局基本相似,与生态环境指数的格局基本相反。④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城市发展历史和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战略及政府政策等是驱使旅游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运用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估计与标准差椭圆等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演变的视角对西安市电影院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电影院作为居民文化消费场所,与城市经济、文化活动空间布局相一致,在城市总体空间布局上呈现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且集聚程度较高,主要集中分布于城市的传统商业中心与新兴的次级中心,并由中心向外围递减。(2)城市社会空间的变化促使电影院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发生演变。在城市新区建设和电影消费大众化的双重作用下,西安市电影院从单核心集聚向多核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转变;电影院空间总体布局的演变与城市扩展与建设趋向相一致,空间分布范围从中心城区向近郊城市新区扩展,在城市新区形成新的核心集聚区。(3)商业综合体成为电影院布局的主要区位,电影院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商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空间形态新转变。  相似文献   

6.
近30年来广东省城市发展特征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广东省城市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不同阶段的城市发展被赋予了不同的阶段特征.文章以广东省县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因子分析方法和GIS软件,从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角度,得出广东省城市发展的各阶段总体发展特征以及时空演变规律:广东省的城市发展是居住生活质量、城市经济、城市规模、人口特性、基础设施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空间分布上是集中和分散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优化其空间布局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农业科技与产业综合体,是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扩散的新型组织形式。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探索了2001-2016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时空演变过程,运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分析法测算其空间分布特征及集聚水平。结果表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先分散后集中的分布特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5个集中分布区,总体呈东部集中分布、西部分散分布特征。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格局形成机理,表明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农业生产规模、农村人口规模、农业产业化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及农业相关发展政策等是影响其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构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绿色低碳、创新发展”五维度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时序加权平均算子法及空间统计分析法,对2009—2020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各维度分指数的变化态势不尽相同,“绿色低碳”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最大,“创新发展”的贡献最小;珠三角地区综合发展水平较高、持续发展能力强,粤西和粤北次之,粤东最弱;城市空间关联模式以同质集聚为主,高—高集聚型城市分布在珠三角,低—低集聚型城市分布在粤东西北;经济基础、技术创新、政府引导、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是广东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最后,从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差异化发展规划和优化实施路径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镇域新型城镇化研究缺失的现状,以广东省中心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镇域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2006年、2009年、2012年中心镇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大幅度提升,且区域间差异持续缩小,但仍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总体来说,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镇新型城镇化质量较高且呈空间集聚态势,粤东次之,粤西粤北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最低且有小规模低质量集聚区。(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交通区位等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上级政府的推力及本地政府的拉力等对其时空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促进广东省中心镇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0—2015年东部12个省份的区域物流业与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揭示了两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省份两者的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5年,物流业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物流业波动性较大,2012年后城镇化滞后物流业发展已成主流趋势。另外,目前只有上海处于中级协调阶段,北京等7个省份为初级协调,其余4个省份仍处失调阶段,空间分布呈"集中—分布—集聚"状态,总体协调程度不理想,仍需进一步调整改善。  相似文献   

11.
南京的各类开发区经过约20年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已由原来的散点布局演变为与城市具有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城市开发区群。将南京市省级以上开发区视为南京城市开发区群,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活力和宏观经济效益4个方面分析了南京城市开发区群的综合经济效益及其对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从产业空间、城市化率、城市空间等方面分析了南京城市开发区群对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和作用。在此分析基础上,认为南京城市开发区群对南京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空间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2002—2012年我国279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城镇化效率的时空特征以及城镇化推进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动态测量中,我国的城镇化效率在整体上处于效率变动的无效状态;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尚处于"摊饼式"的粗放增长状态,且区域差异显著;从城镇化推进模式来看,强有效型城市群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特征;弱无效型城市群的城镇化在激进与低效之间徘徊;强无效和高无效两类城市群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具有"重增长轻发展"的粗放式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等地理数学与统计方法以及ArcViewGIS分析软件,通过对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布局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揭示我国20多年来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规律,最后分析表明我国国家森林公园在全国范围内呈集中分布,且无论是在省市区之间还是七大分区之间的分布均衡性都很低,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及其东部沿海地区,与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大体一致,且主要分布在我国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丰水带、多水带以及过渡带之内。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布局是由一系列块状功能区组成,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这些功能区是相关功能主体空间集聚的结果,它们的空间变化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演化.本文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关系以及产业集聚效应对城市空间布局演化的作用机制来阐明产业集聚以及由此形成的集聚效应在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演化中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定量测算我国省域、城市群、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全国层面上,1978—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下降态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小于第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对东部省份经济总量变化的影响最大,中西部省份以第二产业变动为主,西部省份对第一产业的依赖度更高。22000—2012年,无论是城市群尺度还是城市尺度,产业结构动态变化对经济增长呈现相似的空间差异,总体上经济总量变化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引起的,且第二产业稍高于第三产业。在地区差异上,第一产业引起的GDP总量变化,中部大于东、西部,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区域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镇人口和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构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评价体系和协调性模型,划定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协调度分级标准,对2000—2014年青海省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演化进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水平整体都在提升,但与西部地区和中国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仍存在差异;青海省各市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水平以及两者间的协调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使得区域间差异性越来越小,但其整体分布格局仍存在空间分异现象;青海省各市城镇化主导类型主要由产业城镇化超前型转变为人口城镇化超前型。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发展引擎,城镇化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前列。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日渐突出,具体表现为城市承载力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机制体制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不管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生态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方面,省内南北地区差异显著。通过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包括科学规划和管控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共享、减少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引导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加速改革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地方政府官员考核制度、财政制度在内的各项机制体制,以此打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障碍等。综合施策,促进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内发展的均衡与可持续,也为其他地区城镇化和生态保护协调的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经济生态化、空间绿色化、生态资本化、资源集约化和生活健康化5个维度出发构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兼顾"功能性"与"均衡性"特征的综合评价模型对2007—2016年河南省绿色城市建设成效时空演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绿色城市发展水平偏低、提升速度较慢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生态资本化水平低下是河南省绿色城市发展的主要短板;豫北地区是全省绿色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区域。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绿色城市建设成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城乡融合与建设成效正相关,产业结构、城镇化、信息化、创新水平、环境规制、经济水平、开放发展表现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城镇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设施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1996年和2009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GIS技术,运用空间聚类法和空间自相关对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及分异进行分析。甘肃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化综合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强集聚分布格局。两时期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始终未改变。区域发展条件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是甘肃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空间分异产生和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城市韧性已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论文以滇中城市群49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空间分析法对2005—2019年城市韧性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5年和2033年城市韧性进行动态模拟预测。结果发现:(1)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高度韧性城市主要分布在核心地区,呈“小片状”分布。较低、低度韧性城市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呈“边沿分散分布”空间格局。(2)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冷热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中心城市热,外围冷,“热点恒热”现象显著。(3)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能准确地预测2025年和2033年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规律。韧性强的城市持续集中在中心城市。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的高值区在空间分布上有高度的相似性,生态韧性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论文深入研究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进行韧性的预测与分析,对于厘清城市韧性发展规律、提升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