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有效就业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有效就业的增加也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桢 《经济学家》2008,(2):90-95
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动关系,以及对就业弹性的分析,显示我国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趋弱。而宏观生产函数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动显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Chow检验进一步显示宏观生产函数结构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构偏离度分析则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增长快但就业能力却在下降。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在肯定和批判已有的从微观边际生产力视角出发的实物有效就业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从宏观的、长期的层面研究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推动作用,提出并经验检验了货币有效就业假说。分析表明:中国经济中确实存在高增长与低就业的并存,原因是现有的就业增长是低工资水平的就业增长,不能够扩大有效需求而自动产生对就业的需求,解决的途径应该是,将就业增长纳入宏观有效需求的问题当中,用适当工资水平的就业增长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进而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实证的方法,利用1978—2008年的有关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作了分析,用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测算出就业弹性,并对检验结果和就业弹性测算结果作了原因解析,根据有关计量经济学理论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及就业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提出未来中国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投资、技术进步、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变动、实际工资等因素对我国就业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的结果显示,90年代以来,资本投资增加、产业结构变动及实际工资上涨是拉动就业增加的主要因素,市场化程度提高抑制了就业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贡献度逐渐下降,工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加,市场化对就业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1978—2006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双重影响,一定时期内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并不明确。本文将TFP分解为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运用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分析了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纯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比较显著的负效应,当期技术效率的改善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而滞后期技术效率的改善却对就业量的增加具有负效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就业总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因此,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一般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中国经济20余年持续高速增长,1978年~200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应该说,中国不会有失业问题。但从下表和图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即就业增长弹性出现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8.
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拉动就业的增加。同样就业的增加也会反过来拉动经济的发展。通过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进行ADF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第三产业增长率与其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增长率是第三产业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即中国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扩大将不断地为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增加值,但是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并不能明显地带动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协调性不断加剧。本文在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失衡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经济与就业协调增长的路径选择: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确保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公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10.
笔者基于我国1991年~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面板模型检验等方法,构建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人口、工资之间的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模型,从全国层面分析了经济增长、人口、工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存在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就业—经济增长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工资上升对就业表现出正面影响,就业—工资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总人口变化对就业的影响没有很明显的地域差异,就业—人口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较高、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然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扩张效应并没有伴随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而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解决我国就业难题,本文试图就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低就业吸纳能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国有单位比重和行业工资水平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因此,应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私人有效投资、促进行业产出增长、消除现行的二元就业体制、打破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
韩草  陈红 《当代经济》2017,(36):82-83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面临诸多压力,经济结构亟待改善,而贵州省地处内陆发展开放型经济,其对外贸易的发展能否带动就业增长?本文试图对贵州省的对外贸易与就业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数理经济学方法构建模型,再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来检验贵州省对外贸易与就业的协整关系,寻求二者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贵州省出口就业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就业增加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但出口增加并没有带动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VAR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1994-2007年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均碳排放量变化却不是引起人均收入变化的原因;2.经济增长导致碳排放量上升,而碳排放量的增加反过来会抑制经济增长速度,但其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期;3.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均GDP能解释人均碳排放量预测方差的很大比重,而人均碳排放量在解释人均GDP的预测方差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小。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升是以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缺乏一个碳排放权的有效交易市场,使得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外部效应,无法通过碳排放权的清晰界定而影响到微观企业的生产行为,使得环境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4.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现阶段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利用基于扩展的3变量VAR模型,考察了1985-2003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短期的正效应,但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而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进而指出,应该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02,(3)
有关专家日前指出 ,实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步的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 ,增加国内有效需求 ,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 ,是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应选择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保持就业的同步增长。并要特别注意在结构调整中 ,切实提高经济规模的就业密度 ,使原有的和扩大的经济规模中的就业容量都有所提高。要保持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泓  崔开昌 《生产力研究》2012,(3):132-133,197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验证了安徽省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城镇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城镇化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证实了安徽省城镇化和就业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经济增长短期内对就业增长具有较为有力的促进作用。安徽省要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抓手,促进和扩大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78-2008年统计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全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通过构建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发现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对外净出口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不明显,并且短期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18.
孙鸣浦 《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40-143,149
科技进步有助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可带动就业增长。运用理论模型推导分析科技进步条件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效应关系。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由于引进技术使规模经济迅速扩大,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力,不可避免地带来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以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可分劳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促进了产出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就业增长,但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小于对产出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与技术进步相伴的资本投入也对劳动起到了替代作用。在经济活动人口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技术进步对产出和就业增长影响的不对称性,是我国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基于协整理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根据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及其相关理论,利用1979-2005年的年度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与我国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就业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1%,长期来看将带动我国就业增加0.13%.文章还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就业量之间的短期波动及其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