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近年来,随着各地普遍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我省与沿海发达省市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与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不断缩小,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由大变强,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历史性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产业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位,但从整体上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未来1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经贸实践》2011,(8):16-17
"十一五"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快速扩张,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高,综合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55亿元,年均增长27%;完成增加值1614亿元,年均增长28%,实现利税总额781亿元,年均增长38%...  相似文献   

4.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中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已成长为中国的支柱产业。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被列入中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2011年通过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更是将成渝经济区推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规划中详细描述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其中的一个产业近年来获得了明显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招商引资能力不断增强。主要通过分析研究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从产业的空间布局、发展规模、发展基础和特色方面对其进行描述,以便于对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信息产业是福建省变化最大、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产业之一,同石油化工、机械设备一起成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福建省的经济生活,同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的消费密切相关。本文将从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在全国的位置入手,分析发展产业集群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需要,并提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自90年代以来,以色列一直致力于发展以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为龙头的高科技产业。进入90年代末期,以色列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巨人;其生物技术产业也以年平均超过20%的速度高速增长。1999年,以色列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又取得了如“防止黑瘤的第二代基因疫苗”和“从血液中提取巨噬白细胞用于治疗中枢神经损伤的生物制品”等许多重要的R&D成果;生物技术产业的年产值有望超过5亿美元。以色列有关机构预测,在对世纪的前10年,以色列的生物技术产业有望赶上或超过其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以色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现状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经哲 《经贸实践》2010,(1):20-21
2005年,市信息办存编制《杭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就已经把传感网产业列为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并编入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中进行扶持。  相似文献   

8.
4.辽宁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2003年辽宁省信息产业的总规模达到787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41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105亿元,通信运营业销售收入272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实现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出口创汇3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3%。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成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存在问题,从促进漳州经济发展角度,提出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具体思路。漳州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智能小家电、数字视听产品、数字化仪器仪表、电子石英钟表、光电子等五大行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的势头初步显现,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呈现"生产出口持续增长、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前11个月,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807亿元,是2005年同期的2.5倍,比全国电子增幅高7.8个百分点,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5.2%以上.  相似文献   

11.
《资本市场》2009,(4):74-78
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确定了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大重点任务:完善产业体系,立足自主创新,以应用带发展。2月19日,审议并原则通过轻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决定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2月19日,审议并原则通过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稳定石化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左世全 《经济师》2011,(8):19-19,27
电子信息产业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北京市丰台区在工程应用类电子产业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产业规模小、竞争优势不强和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低等诸多问题。建议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唐勇 《经济研究导刊》2010,(7):142-143,225
中国根据本国国情和现阶段产业发展状况,将高技术产业划分为八大类产业。根据中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北京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增长较快;企业个数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技术进步更加注重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但北京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对比重有所下降,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均衡,产值利润率呈现总体下滑趋势等等。根据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十五”期间,福州市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主线,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要内容,着力培植壮大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轻工(含塑料)三大优势产业,改造优化纺织、化工、医药三大重点传统产业,推动了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一批特色明显、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集群:现有各类电子信息企业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497.97亿元,拥有国民经济信息化电子配套生产基地、电子显示器生产基地和计算机外设生产基地等三个省级电子信息生产基地。二是汽车及配件制造产业集群:以青口投资区与东南汽车城互为依托,紧邻青口的福清宏路镇的福耀玻璃公司、万达汽车玻璃公司则是全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8家,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12.59亿元。三是纺织产业集群:纺织产业历来是福州市传统的支柱重点产业。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53.05亿元,  相似文献   

15.
广东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产业集群得到极大的发展,深圳市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2003年产值为2953亿元,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52.2%,在全省各大城市中名列首位,集成电路、磁头、液晶显示器、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通讯电缆等12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佛山是广东形成产业集群较早的地区,顺德区容桂镇,从20世纪  相似文献   

16.
何垚  张铁想 《时代经贸》2014,(6):506-506,508
本文以陕西省1997—2011年为样本对产业升级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以及城市化是产业升级的原因。其中,产业合理化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都存在单向格兰杰关系;金融发展效率是产业高级化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城市化与产业升级无显著的格兰杰关系。最后,为促进产业升级与金融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上半年,省经信委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要围绕产业集群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着重抓好三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株洲高新技术产业今后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抓好园区经济,把工业园整合为产业功能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自主研发,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9.
杨晓光  樊杰  陈汉欣 《经济地理》2003,23(2):192-196
文章分析了成都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特点,指出目前制约成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比较优势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的中药现代化加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同时利用高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以柔性生产推动军工改造的政策建议,为成都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谋求山西旅游产业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籍振芳 《经济问题》2004,(10):76-78
山西旅游产业规模小、基础薄弱,处于产业发展起步阶段,要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 三个转变 、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