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徽州境内保甲制的推行得到了当地宗族等社会组织的支持.徽商是封建国家和徽州宗族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对于保甲差役承充的态度,受到封建官府和所在宗族的影响,亦多持配合态度.为换取经商所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徽商及所在宗族多实行雇人承充保甲差役的办法,徽商则需承担相关费用,以尽自己服役的义务.徽商还常应宗族要求,捐资设立“保甲银”,以津贴保甲差役等开销.徽商配合保甲差役承充的举动,对于明清时期徽州境内保甲组织各类职能的有效发挥以及徽州境内社会、经济秩序的有效维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南古典园林漏窗艺术地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俗称为花墙头、花墙洞、花窗,是江南园林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把它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它以多变的造型、精美的纹饰,不仅使平淡的墙面产生变化,使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更引游人兴致。而且窗饰题材丰富,熔文学、书画、雕刻、戏曲、民俗等为一炉,是江南人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智慧的结晶,折射出华夏窗饰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体现着江南漏窗文化的民俗意义和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建筑的不断发展,建筑装饰室内形态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室内装饰要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逐渐追求个性化的装饰设计,于是就开始考虑到用漏窗形式来装饰建筑室内,同时又能表达出了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感.漏窗准确地传达了在建筑室内装饰所要表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充分体现出设计的个性化.漏窗既有图案符号系统特色,又能作为装饰艺术品供人欣赏,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使漏窗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建筑装饰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徽州石雕艺术以及现代石雕装饰品设计的研究,主张将传统石雕与现代装饰艺术品嫁接,进一步开发徽州石雕艺术在现代装饰品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徽州朝奉”的俗语学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徽州朝奉”的俗语学考证王振忠清人范寅曾指出:“渔樵农俗之夫,街巷里阎之妇,往往奉谚为诗书。”①民间俗谚,极为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看法。因此,对俗语的考证.可为历史学研究提供富有价值的参照。以明清时期的徽商为例,“徽州算盘,绍兴刀笔”、“...  相似文献   

6.
略论徽州商人与吴楚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徽人就曾自称:“吾徽之人不讳贾,以故豪长者多游于吴越荆襄间。”可见徽商虽然“足迹常遍天下”,但其主要活动场所则不外苏浙与湖广两个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由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活跃在苏浙湖广的徽州商人往往并不固定在一处经商,而是往来于大江之上,奔走于吴楚之间,从事长途商品贩运活动。他们的这种商业活动,不仅使自己积累起雄厚的商业资本,而且也对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具体考察徽州商人在吴楚之间的商业活动,应该是徽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王令云 《经济师》2003,(11):269-270
1 5、1 6世纪徽州商人的兴起是中国经济史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他们是我国前资本主义商人的典型代表。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1 5、1 6世纪徽州商人的状况 :徽州商人的兴起和发展 ;徽商的商品经营种类 ;徽商的经营方式与组织。  相似文献   

8.
汪道昆是明代中后期与王世贞、李攀龙鼎足而三的文坛领袖人物。汪道昆本人来自徽州、出身徽商家庭,深受徽文化影响。徽商的经商生活及徽商的商业伦理道德、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新安理学思想的影响等在汪道昆的散文里得到鲜明地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汪道昆,同时又使得汪道昆的散文打上了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9.
明清徽州贞节之风盛行,徽州贞节牌坊作为一种并不多见的历史文化遗存,折射出程朱理学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等妇道伦理的影响及因人性扭曲所带来的妇女悲怨与哀伤。徽俗中的徽商妇,在家庭中扶幼恤老、操持家务;劝夫从贾、助夫经商;谆谆教子、从贾从儒;乃至躬自操劳、亲营商业,为徽州家庭的稳定以及徽商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她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相似文献   

10.
江春雪 《经济研究导刊》2016,(4):169-170,190
古村落是灿烂徽文化的主要载体。选取徽商作为切入点,阐述其在村落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徽商营造的宅邸结构、装饰和陈设中呈现的鲜明特色,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徽州古民居;徽商不惜钱财捐资兴教,私塾、书院遍布村落;徽商不留余地支持宗法礼制,促使作为古村落标志的祠堂和牌坊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徽商文化是徽州商人在长期的经商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商业文化。徽商的成功不仅仅是讲究商业营销的技术和策略,更多的是传承了中国儒家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观念。徽商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有其积极意义,它有助于塑造公平守信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传承以义取利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徽骆驼精神。  相似文献   

12.
徽商兴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时代潮流,使徼州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着商机,造就了一大批商业巨子,独领数百年商界风骚,从而使当时的徽州商人名振中外、富甲一方。由于历史的局限,徽商终究未能摆脱封建传统的桎梏而最终被现代企业经营大潮所淹没。虽然徽商的话题已成历史,但徽商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厚的文化遗产、陈封几百年的珍贵史料和一件件鲜活的历史故事,使我们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徽商作为一个重要的商帮,曾以其杰出的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商界三百年的辉煌,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徽商这一传统的商业劲旅不仅没有消失,而且重新振作起来,他们继承了古徽商中成功的思想和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古徽州传统私家园林为例,结合园记文献,归纳探析传统乡村园林的植景营造意匠。首先,结合古徽州园林的发展历程,选取15座较为代表性的园林作为研究对象,以园记为主,对园林中主要植物种类进行考证;其次,对植物种植方式和植景类型展开论述,包括“桑竹成林,桃梅隐境”的林景意向,“方草连天,心目具豁”的田景意向,“翠粲布写,余鱼同嬉”的沼景意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乡村园林由画境、声境和心境构成的植景意境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徽商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所谓"义举"给予全盘肯定的不实评价,本文依据大量文献和文书史料,从徽商对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慷慨捐助与自身利益密切关联、附庸风雅和笼络文人背后的利益输送,以及利益冲突和无利可图背景下的徽商行为等三个方面,对隐藏在明清徽商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动机和目的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探讨。其目的并不是藉此完全否定明清徽商捐助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善举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旨在厘清学界不加鉴定和区分,盲目轻信和使用徽州族谱及方志文献之记录,纠正一味颂扬徽商乐善好施义举的不实学风。  相似文献   

16.
徽州文化古迹价值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文化古迹包括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社屋、庙宇庵堂、古树、古桥、古水圳、古堨坝、古井、古水塘、古水口、古塔、古墓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根据文化古迹的美学价值、适用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等综合评价,提出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途径,以促使徽州文化古迹价值的提升和更好地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后期,徽州商人摹仿和追风江南士人,热衷书画古董收藏,涌现出如歙县溪南吴氏、丛睦坊汪氏、临河程氏,休宁商山吴氏、居安黄氏、榆村程氏等一批收藏世家或收藏家族。这些家族的不少人,雅有学养,擅长鉴藏,与当时颇负时誉的鉴藏家如李日华、冯梦祯、陈继儒、钱谦益等频繁交往,切磋收藏知识,交换藏品,使得书画创作和收藏市场极为红火。其收藏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藏品档次上乘,不少是世人瞩目流传已久的精品名迹,为流传和保护历代艺术珍品作出了贡献,而决不能如长期认为的那样以"附庸风雅"一语所能概括。通过收藏图书鼎彝,徽商的文化追求和艺术素养大有提高,收藏书画鼎彝,既是徽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徽商抬高社会认同的切近之路。  相似文献   

18.
徽学乃中国三大区域学穴敦煌学、藏学雪之一。由于它学植深厚,因而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漫衍嬗变,成为人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活标本。吸引了中外诸多学者为之孜孜不倦的探求。自上世纪中期以后,它已形成为一门显学,特别是近20多年来,徽学研究成果迭出,并有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从事专题性研究。唐宋以后,迨至明代中叶,徽商成为一支商业劲旅,它为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场的培育和兴旺;为繁荣商品交换和物资流通以及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与促进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徽州商人至明清时期已形成一个群体,它活跃在国内各地,…  相似文献   

19.
依据合墨及相关史料,可勾勒出徽商创业的曲折经历,以及经营的特点。由同和、兆成盘单可知,这是两个在购销环节上,均采用预付款制的商业字号;在多数情况下,其资本年利率在10——20%之间。亦盛升字号则采用赊销制。该字号于同治十年年终被客户拖欠的银两,已超出字号所具备的正本总额。但该年度字号的资本利率仍达20%。帐单是徽州商业文书中一个难以阅读的部分。通过对三份不同帐单的探讨(其中一份无名帐单可能是草稿),相信对阅读徽州商业文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徽商让人想到“儒雅”,晋商让人想到“诚信”,儒学的义理、儒教的风范,所能陶冶出的商人的理想气质,到了这一步,似乎已经达到极致了。在他们的人格与气象面前,我们仿佛只能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