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0年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DID模型,探讨了大数据试验区设立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试验区设立能够显著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作用机制表明,大数据试验区设立可以通过提升市场交易效率和城市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大数据试验区设立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会因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初始产业结构以及科教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异质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营商环境和环境规制对大数据试验区设立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作为通用技术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这种技术进步提高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效率,推动了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利用2013—2017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广义DID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数据试验区的建立显著提高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这种促进作用是由纯技术进步主导的.同时,试验区的建立有助于增加地区和数字产业有关的创新,提升地区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意识和研发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试验区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经济欠发达、创新水平低和产业结构高度高的地区更强.此外,试验区的建立对劳动力净流失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这为劳动力流失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测度创新要素流动与数据要素流动环境指数,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效率,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绿色创新发展的空间影响,并探究数据要素流动环境的空间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仅通过改善绿色技术效率促进本地绿色创新发展,而对邻近地区绿色创新发展起抑制作用。在数据要素流动环境的调节作用下,从本地效应看,人才要素流动通过影响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呈“双轨驱动”特征;资本要素流动仅通过改善绿色技术效率提升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水平,呈“单轨驱动”特征。从空间溢出效应看,数据要素流动环境能合理调节人才和资本要素的空间流动,缓解创新要素的空间错配,进而对邻近地区绿色创新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从金融供给侧发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稳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利用我国内地2004-2018年275个地级市空间面板数据,基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和地方金融发展视角,实证考察金融供给空间结构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兼具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地方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还存在普遍意义上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受空间区位、城市规模、市场化程度的异质性影响,并且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征,在60km以内为溢出效应密集区,而当城市间地理距离跨越200km后,空间溢出效应将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5.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新时代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利用2007—2019年中国266个城市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于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有效提升了城市经济效率;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通过改善城市营商环境、促进区域内要素集聚,进而推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但其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对于城市经济效率呈现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效应更加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效应更为明显,政府效率越高越有利于政策效应的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没有产生虹吸效应,并未对本省其他城市的经济效率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不是通过存量资源再配置产生的,而是具有显著的净增长效应。未来我国应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构建高质量市场体系;提高政府效率,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成果;重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成果的推广与扩散。  相似文献   

6.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是高水平开放的重大制度创新,更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首先厘清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然后以2015-2019年先后分四批次设立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其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净效应。研究发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能够显著提高设立城市与未设立城市之间的经济周期同步性,这表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城市的地域分布、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同而显著不同。机制检验表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主要通过制度创新的引领示范效应和资源再配置效应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文章还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文本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都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政策工具。因此,持续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的覆盖范围,形成多网络中心节点空间布局,探索差异化制度创新,合理优化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创新:基于长三角扩容的准自然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都市圈发展的新时代,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创新资源流动整合、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规模扩大等维度深入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的潜在作用机制,将长三角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8年中国内地283个地级市为样本数据,综合利用合成控制法和PSM-DID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整体而言,长三角扩容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从不同区域看,长三角扩容对原位和新进城市创新水平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新进城市的影响大于原位城市;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容政策对科创走廊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强于非科创走廊城市,同时区域通达性改善也能够明显强化扩容对城市创新的政策效应;③扩容政策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趋势。研究结论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建设长三角创新驱动示范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都市圈发展的新时代,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创新资源流动整合、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规模扩大等维度深入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的潜在作用机制,将长三角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8年中国内地283个地级市为样本数据,综合利用合成控制法和PSM-DID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整体而言,长三角扩容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从不同区域看,长三角扩容对原位和新进城市创新水平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新进城市的影响大于原位城市;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容政策对科创走廊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强于非科创走廊城市,同时区域通达性改善也能够明显强化扩容对城市创新的政策效应;③扩容政策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趋势。研究结论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建设长三角创新驱动示范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是创新资源在空间上优化配置的前提,是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关键。基于2003-2020年DMSP-OLS与NPP-VIIRS连续校正的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实证分析了省域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省域多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在工具变量的检验下,结果依然保持稳健。异质性结果表明,拥有双中心的省域和市场化水平更高的地区更能发挥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创新的提升效应;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发明专利的影响效应要低于其对非发明专利的影响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多中心空间结构通过缓解资源的错配程度、加速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250公里以内的城市空间距离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水平均能有效发挥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科技创新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网络众包这一新型创新模式应时而兴。紧紧把握时代发展主题,发现并描述大数据环境下科技创新的新变化、新要求、新问题,从动力源、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等方面探讨了网络众包驱动科技创新的机理,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网络众包模式下的科技创新实现路径,以期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力量之源,低碳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5—2018年全国275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创新型城市试点对降低碳强度的政策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在降低碳强度的基础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各类试点政策的推动效果依次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创新型城市政策>智慧城市政策>低碳城市政策>环境保护重点监控政策;第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与结构转型效应3条路径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第三,城市特质会影响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碳强度的抑制效果呈现由东到西递增的地理空间差序格局、由高到低递减的城市等级差序格局,在人口规模与抑制效果之间呈现倒U型作用,并且资源型城市的抑制效果显著大于非资源型城市。  相似文献   

12.
从实体集聚与虚拟集聚双重理论视角,基于2011—2019年我国271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智能服务水平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智能服务水平提升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广度和深度具有正向影响;受网络外部性影响,智能服务水平与区域创新数量呈“U型”单门槛特征,与区域创新质量呈先降后边际效应递增的双门槛特征;智能服务通过降低实体集聚要素流动的拥塞效应、增强虚拟集聚要素流动的溢出效应提升区域创新绩效。通过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中西部地区、外围城市以及其它城市群,智能服务对区域创新绩效的积极效应在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将2015年开始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作为一项准自然试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基于2008-2018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评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进一步,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从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两条路径实证检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传导机制。结果发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能够显著提升试验区创新能力,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与安慰剂检验后仍然稳健。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人力资本水平和产业结构均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经济开放度的影响效应不显著。此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通过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有效提升试验区创新能力。未来,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研发投入,加快科技与金融结合步伐,不断促进各创新要素集聚与协同。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消费升级效应,剖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机理,并利用2007—2018年中国27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不稳健,消费升级表现为遮掩效应;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城市异质性,在沿海城市和大中规模城市中,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市场化程度越高,其促进作用越显著。研究结论对更好地发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国家发展第一动力,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关键途径之一,研究二者关系有利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完善区域创新政策。本文基于2009 ~ 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全产业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揭示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利用多种空间矩阵分析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先上升后下降,具有阶段性特征;②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从溢出效应来看,多样化集聚对经济水平相近地区的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因此,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应加快发展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提高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多样化集聚对相邻区域创新效率的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区域创新步入创新生态系统的多元层面,政府与经济主体交互共生对促进区域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以2008年首个国家创新试点城市深圳为例,借助合成控制法,基于2000—2019年中国226个地级市数据,构造与深圳尽可能相似的“合成深圳”。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真实深圳”与“合成深圳”的创新效率。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则呈倒U型;政策实施前期,政策效应逐渐释放,创新效率显著提高,随着时间演化,由于政策时效、技术变革和需求转移等原因,政策红利逐渐减少,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也降低,但尚未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7.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8—2018年面板数据,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本省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均有促进作用,而在部分矩阵下对省际创新发展有负向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科研经费投入、人才投入与外商投资均对区域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建议加强区域技术联系与资源共享,打破数字经济在区域间创新发展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创新资源精准投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应用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智慧城市作为数字时代技术赋能型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对我国实现低碳转型具有关键性作用。基于2006—2019年我国223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①智慧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在引入PSM-DID、空间DID等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②智慧城市通过数字技术创新的直接路径和“数字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路径影响城市碳排放;③在人力资本、资金、物质越集聚的城市,数字技术赋能路径对城市碳减排的正向调节作用越显著。上述研究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城市实现数字赋能与低碳引领的双轮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系统揭示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3—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和空间杜宾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绩效、发明创新绩效均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地区的创新绩效和非发明创新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发明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实现数据治理的过程包括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通过对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调研,发现高新技术企业数据治理水平总体偏低;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数据治理的因素包括认知不全面、认知渠道不畅通、数据平台缺乏、数据功能不明显、组织创新滞后等。为了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据治理水平,需要做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制定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引领高新技术企业走向数据化治理;建立和完善宣传机制,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对大数据技术的认知程度;加快平台建设,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数据治理提供现实支撑;加快组织创新,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数据治理提供组织保障;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数据安全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数据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