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和地区效应。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自相关固定效应模型,对1985~2006年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化上看,中国经济增长差异呈现先趋同后趋异再趋同的趋势,并表现出两俱乐部趋同;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且收敛速度先减缓后加速。从空间演化上看,经济集聚和省域差距相伴随出现,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促进了经济的趋同演化。  相似文献   

2.
从空间计量的角度出发,考察了2000―2009年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动态演化趋势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融合的效应。研究发现,电子信息产业呈现“高集聚、低相关”的空间分布特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程度在逐年提高,而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演化趋势;我国省际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非随机空间集聚效应和条件趋同效应,趋同速度的不一致将导致经济呈现块状分布;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先表现出集聚效应后表现出扩散效应,过大与过小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都不利于经济增长,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只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测度我国31个省区1997—2008年经济趋同状况,并与横截面回归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表明,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能更有效地测度我国省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特征,是目前最适于分析我国区域经济趋同的计量经济模型。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省区经济发展速度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化发展进程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和相应的政策讨论。结果表明:中国环境污染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类型,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类型;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且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大于区域内的本地效应;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曲线关系,拐点发生在城镇化水平达到86.16%处;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门槛特征,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随着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的增加,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正向影响先增强后减弱。基于此,提出建立区域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制定差异化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阐述了经济空间的E-关联和K-关联,使用1979-2011年全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的增长溢出效应和区域经济运行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形成了东部地区"外向型"和内陆地区"内向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运行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内陆地区没有形成溢出效应,相反内陆地区经济增长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陆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互补型"区域关系,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竞争型"区域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空间是分割的空间,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空间和内陆"互补型"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测算2013—2019年中国省际层面的平衡充分发展水平,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平衡充分发展的影响效应,探索数字经济是否能够缓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平衡充分发展有积极影响,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且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影响在不断加强,说明数字经济能够改善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相比较于东部地区和平衡充分发展高水平地区,数字经济在中西部地区和低水平地区的影响更大,说明数字经济对区域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局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空间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提升本地区的平衡充分发展水平,也同样有助于提高周边地区的平衡充分发展水平。因此,本文为数字经济改善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提供数据支撑和分析视角,也为探寻平衡充分发展的提升路径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从产业一体化、诸侯经济为特征的区域"均衡与非均衡增长"两种发展模式视角,以中国内地30个省域(西藏除外)2002-2007年中国地区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构建多省域的产业网络模型,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上的K-cores网络解构方法,分析了我国省域产趋同演变及其空间格局与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产业一体化视野下存在着省域产业趋同演化的空间差异性,东部地区的长三角、京津唐经济圈,中部地区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西部成渝经济区超越了早期的产业趋同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互补与错位发展,其他区域一体化演变效果表现并不突出;而强调本省域的局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诸侯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众多不临接省域在产业战略布局上,形成了与国家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相协调一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文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即随着江苏省的经济增长,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城乡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通过各市县经济增长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空间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农村、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分别表现为向下收敛、向上收敛、向上发散和向下发散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2008~2016年中国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支出竞争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财政支出竞争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发达地区更为明显;城投债发行是财政支出竞争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传导渠道;特大城市的财政支出竞争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大城市更加明显;非社会性支出竞争比社会性支出竞争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拉动作用;官员变更在财政支出竞争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产生了重要的调节效应,其中发生市委书记变更、市委书记和市长同时变更的城市均削弱了财政支出竞争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发生市长变更的城市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分析,考察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构建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一直伴随空间集聚的过程,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在东部地区形成了旅游经济活动的集聚区: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表现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效应表现为显著的局部性特征,由此引起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因;核心区域第二、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降低而竞争优势增强,而外围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增强而竞争优势在减弱,产业结构合理化更益于外围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考虑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和空间效应是分析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的关键。本文运用SUR模型衡量了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点,运用修正后的G统计量和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并通过分解空间结构矩阵分析了不同区域间的空间效应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空间存在着显著的中心、次级和外围空间俱乐部趋同效应,各趋同俱乐部之间存在着不同水平的空间依赖关系,中心区域和次级区域之间的空间依赖性比较突出,外围区域市场区效应影响有限,次级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空间依赖性以负作用为主。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发展中的空间效应,尤其是对于次级区域和外围区域而言,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以来,我国的整体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也表现出了显而易见的差异。文章试图利用详细的数据和Panel Data数据处理方法对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异作出准确的估计。在考虑到地区间的先天禀赋差异和初始产出差异后,文章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绝对趋同和相对趋同的测量模型。结论是,在识别经济趋同现象时地区因素是一个关键变量,在经济增长因素中投资占有很大份量,而人力资本的增长与整体的经济增长没有必然联系,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78—2016年的年度增加值数据,本文从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两个层面解析对比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中国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在区域差异、空间自相关特性以及区域空间关联上均有所体现。本文发现中国实体经济的空间特征与总体经济空间特征较为相似,而虚拟经济则不然。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多侧重于实体经济层面,而对虚拟经济区域均衡发展的关注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相对于实体经济,我国虚拟经济存在区域差异较大、全局空间自相关水平较低以及空间关联结构异化等诸多空间异质性问题。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考虑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空间异质性,降低两类经济的空间错配程度,有利于促进中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更为稳健的空间布局,也符合“从全局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区域协调发展总要求以及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7—2011年中国6次铁路提速和高铁开通为背景,在β趋同模型中加入用可达性度量的铁路交通发展因素,并用频次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衡量可达性,从全国、区域和城市3个空间层次分析了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对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结果显示:铁路交通发展对全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的β趋同均有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有阻碍作用,而铁路交通发展对非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的影响甚微,对中部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的影响不确定。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29个省区1990—2006年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最新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表现出鲜明的空间相关性,多数省区位于高-高和低-低类型区;(2)人力资本作为知识和技术进步的载体,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加入空间因素回归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依然呈现鲜明的条件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化向度与空间经济增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源于以均质文化为暗含前提条件,以往经济增长理论对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显得模糊而难以把握。事实上,地域文化特征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文化特征所表现出的较强空间差异,使得地域文化特征成为经济活动空间维度的重要向度,因此研究文化特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也就成为探寻经济增长本质的一条可行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地域文化向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不仅可以深刻揭示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也足以澄清区域经济增长非连续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以人均消费品零售额表征区域消费水平,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探究江苏省1995—2011年来区域消费水平的空间格局与演变,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进行解释。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全局自相关计算可知,1995—2011年间江苏省区域消费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特性,且呈现出不断波动增强趋势;时间突变点表明,2004年是区域消费水平空间关联的突变点,2004年以前,区域消费水平空间分布较均衡,地区差距较小,而2004年以后,消费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差距越来越大,空间分异不断扩大;消费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化表明,1995年来江苏省区域消费水平的集聚分异格局不断增强且趋于稳定,呈现"南高北低"集中连片的分异态势;分位数回归结果详细刻画了不同分位点上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与方向,其中,城乡人均收入、城市化率、人均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比重对区域消费水平起到正向的积极作用,固定资产投资额起到负向的抑制作用,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公路里程及人均财政支出对区域消费水平的影响在不同分位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产业的金融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金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而空间集聚已经成为金融产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金融集聚的形成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值得深入探讨。从全国和分区域的层面对金融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市金融集聚整体上对经济发展质量表现出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异质性;金融资源向着发达省市集聚导致不平衡发展格局突出,我国东中西部金融集聚程度呈阶梯状递减,而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的作用却是呈阶梯状递增的,另外对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的东北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金融抑制。  相似文献   

20.
文章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理论假设,基于2000-2016年中国240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采用贝叶斯模型比较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在对多个空间权重矩阵与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静态空间自相关随机效应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其他模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空间正相关性,地理邻近地区增长方式会积极影响本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此效应在东、西部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明显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在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东、中部地区所受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