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中国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进行探讨。通过对当前已经实施的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政策的分析,指出其内在不合理性,并且说明不合理性在于其设计基点——供给原则有误;提出农村流动劳动力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选择是按照需求原则来设计,进而给出具体操作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家补充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金数额的估算,提出实施这一方案的财务路径。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史,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伴随如此大规模人口的迁移,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保持,并指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在发生变化,这是基于中国的政策变迁、地方政府行为和劳动者自身行为的变化所导致的。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能否深度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起着重要作用。适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变迁将是对中国政府新的考验,如果成功,将走出中国独特的农村劳动力迁移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格局与现代新型农民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估计了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在农村流动劳动力规模的基础上计算农村劳动力流动率,并分别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空间结构特征、产业流向特征以及人口学特征来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格局与特点。经过上述分析,文章认为农村大规模的劳动力外流,特别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优先外流,是导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拉大、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后劲乏力、农业产业化难以实现的深刻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的现状出发。找出目前农村劳动力在流动与就业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及其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不仅不能回避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而且要从制度安排上保证劳动力要素合理、有序地流动。要以农业规模化生产、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民新型化为着眼点,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以完善机制为保障,实施制度创新,彻底清除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制度障碍,出台吸引劳动力回流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贫困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不断加剧的绝对贫困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的根本动因;而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外出打工导致的相对贫困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给予了强烈的刺激和示范作用;涉及制度的偏差成为当前加剧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外生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研究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文献开始大量出现,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在流入地的生活状况以及流动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生活观念、生殖健康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使我们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还是一种描述性分析,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过程缺乏长期、动态的把握,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春超  张静 《经济前沿》2009,(10):39-48
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现象,本文在现有中国农村劳动者个体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现阶段农户家庭劳动力流动决策行为的特征。以湖北农户跟踪调查为例,笔者具体从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行业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分析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主要特点,然后分析农户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第一,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的一个基本行为取向是家庭整体理性经济决策。第二,当前农户家庭对农业和非农收入差异的预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出劳动就业行为选择。第三,农村家庭抚养负担将会影响劳动力就业决策行为。合理地减轻家庭人口负担是持续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径。第四,不同地域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流动就业倾向各不相同,政府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合理的就业引导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自组织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但流动过程是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的"候鸟式"循环流动,他们"弃农不弃地"、"离土不离乡".进入21世纪,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转变和"新生代"成为流动大军的主体,常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在增加,举家外出者占到一定比例,流动方式逐渐由"候乌式"向"迁徙式"转变.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趋势与特点进行了梳理,并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所带来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1·劳动就业选择的市场化趋向。1984年国家提出支持农民自带口粮进入集镇务工经商,迈开了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第一步,在此后相继提出“企业招工公开,农村城市人员均可报考”、“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打破统包统配就业政策,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界线  相似文献   

11.
辽宁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城镇、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缩小工业与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辽宁的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在辽宁省内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者的实地调研情况,提出辽宁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在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流失与农业基础稳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近30年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业劳动力外流已进入边际状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带来耕地利用率下降、基础设施落后、空心村的形成、农CAp"老年化"等问题,影响到农业基础稳固和国家粮食安全.须及早采取措施,将人口流动与土地集中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采取吸引年青人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3.
周娜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22-123
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面临日益严峻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各省市也深受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煎熬。其实,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可以密切配合,协调共赢地摆脱彼此的困境,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东部地区产业顺利转移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顺利解决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都面临着各种阻碍,从宏微观层面,结合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现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问题的协调解决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方发龙 《时代经贸》2010,(14):223-22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论文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特点与现状、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制度障碍与利益冲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机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有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一、江苏劳动力要素流动成本的微观经济分析 1、江苏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机会成本分析 对劳动力要素来讲,机会成本就是劳动力为流动或不流动而牺牲掉的收益或付出的代价。为便于研究,我们选择了几种主要类型来进行分析:江苏城市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属于不同经济类型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单位之间流动的机会成本;劳动力在本省区域间流动的机会成本。 通过对江苏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机会成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城乡收入的较大差距、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收益的较大差距,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强劲“拉力”。虽然对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来说,向城市流动的机会成本要低于预期收益,但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产业之间流动的机会成本,一般比向城市流动更低。农业劳动力在单纯务农的机会成本较高、一部分人跨区域流动的机会成本也较高的约束条件下,实行兼业经营,兼业经营可以使农村劳动力获取农业和非农业的全部收益,这种流动(非农化)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论文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特点与现状、农村劳动力踌区域流动的制度障碍与利益冲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机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有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经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农业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010年农村劳动力总数大约为4.7亿,其中流动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总数达到了2.3亿。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口流动可以划分为主体性人口流动和边缘性人口流动,边缘性人口流动是对主体性流动的补充和完善,其产生的原因是大流动环境的影响,农闲、农忙时间农村劳动力的缺乏。边缘性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年龄在45~64岁的中老年人口。农村人口边缘性流动的主要功能: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解放和开发;大流动后区域性劳动力的一种平衡;与外部大流动环境的一种适应和对接;改变农村中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基于文献回顾和经验观察,本文率先提出中国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的概念:即已经离开农村老家流动到外地区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力,因某些原因在外地区的非农产业里变换(包括经常变换)务工地域或企业(职业)的求职活动;进而假设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由“换地区流动”和“换企业流动”两个水平构成;运用1702个个体调查问卷,借助SPSS处理分析数据,在验证上述假设的基础上,发展出劳动力二次流动的一般模型;最后,对模型的政策含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老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农村仍然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文章讨论了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趋于稳态背景下,乡村老龄化加剧的形势并未弱化,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象也更为明显,并利用2009—2021年千村调查的9 429个村域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流出的劳动力实质上是户籍在农村的城镇劳动者,是城镇的常住人口,这直接导致乡村老龄化加快;二是流出的农村劳动力适应了城镇的就业和生活状态,即使回流也大都不返乡,回流对乡村老龄化加速的缓解作用不大;三是中国农村聚族而居的现象正在减少,城镇定居已经成为流出劳动力的愿景和趋势,而城镇定居者大多以青壮年居多,老年人因为生活习惯和成本的考量更加倾向于留在乡村,这加快了乡村老龄化速度;四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乡村老龄化的影响。文章认为,政府应警惕回流劳动力因为无法就业、乡村公共服务较弱等问题而反复流动,所以需要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以及农村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