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1997~2003年沪市261支A股为样本.实证对比了"风格惯性策略”和“价格惯性策略”的盈利性。结果表明.在我国股市上运用传统的价格惯性策略不能获利,而运用“风格惯性策略”,特别是买入过去6、9、12个月内收益最高的赢家组合.则能够获利。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这一现象作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
股市惯性策略(Momentum Strategies)与反转策略(Contrarian Strategies)的投资绩效问题作为市场“异象”,是由Jegadeesh and Titman(1993)正式提出的,此后便逐渐成为金融研究中?个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惯性策略是指投资者以股票近期的表现作为买卖判断的主要基础,即买入近来业绩良好的股票并卖出近来业绩不佳的股票(即追涨杀跌或相对强势  相似文献   

3.
盈余信息度量、市场反应与投资者框架依赖偏差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本文以2 0 0 0年9月到2 0 0 3年1 2月沪市A股3 3 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应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以四种不同度量方式表示同一盈余信息所产生的“盈余惯性现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三因素模型进行风险调整之前,基于四种盈余信息指标的盈余惯性现象都显著地存在。但经过三因素模型风险调整后,基于“意外盈余率”和“标准化意外盈余率”二个指标的盈余惯性现象消失了;基于“意外盈余”和“标准化意外盈余”二个指标的盈余惯性现象仍然存在,所以买入赢家组合、卖出输家组合仍可获得显著的超常收益。显然,这一研究结果并不支持风险定价学派的观点。笔者认为,根据Tversky和Kahneman( 1 981 )提出的“框架依赖偏差”(FramingDependenceBias)理论,四个盈余信息指标所产生的盈余惯性现象的差异表明我国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反应依赖于信息度量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3,自引:3,他引:100  
组合投资的两种传统策略是基于收益惯性和收益反转。DeBondtandThaler(1 985)发现较长时期内股票价格运动存在相当程度的收益反转现象 ,而JegadeeshandTit man(1 993)发现较短时期中存在相当程度的收益惯性现象。这些策略的成功可能源于数据挖掘 ,也可能是由于市场因素。为此 ,本文研究了深沪两市 1 993年以前上市的所有股票 ,实证结果显示 ,深沪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收益反转现象 ,但没有发现明显的收益惯性现象  相似文献   

5.
证券投资基金惯性反转投资行为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谢赤  禹湘  周晖 《财经研究》2006,32(10):26-34
文章依据行为金融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改进的GTM模型,以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相对于上证综合指数的超常收益率来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对24支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和49支偏股型封闭式基金,从1999年1月到2006年3月的投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交易策略上,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整体采用惯性交易策略,但倾向于买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尤其是收益率高于同期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的股票;不倾向于卖出过去表现差的股票,即采用高买高卖的策略。惯性交易估计值在考虑有新股票进入时显著大于其他各种情况,这表明基金经理在选择新股进入投资组合时追涨的行为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消极投资策略分为指数化投资策略和买入并持有投资策略,并通过实证验证对这两种投资策略进行比较,进而判断我国资本市场是否存在增长率陷阱。增长率陷阱是指受股票价格和红利再投资收益率的影响,长期中高速增长的新兴行业股票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率低于增速较低的传统行业,进而导致买入并持有投资策略优于指数化投资策略的一种现象。本文基于上证50指数,构造上证50指数投资组合(即指数化投资策略)和完全派生投资组合(即买入并持有投资策略),对我国股票市场上是否存在增长率陷阱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不存在增长率陷阱现象,相反上证50指数投资组合的年投资收益率(几何)高于完全派生投资组合,所以指数化投资策略优于买入并持有投资策略;资本市场不成熟可能导致实际上存在的增长率陷阱没有被检验出;我国股票分红较少、指数基金较少也是可能导致我国股市现阶段不存在增长率陷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兴起以后,引起了学者和证券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投资者有一系列的心理特征,如代表性直觉、过度自信、锚定、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精神账户、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可获得性厌恶、模糊等。在这些心理特征的影响下,证券市场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赢者输者效应、日历效应、股票溢价之谜、股利之谜、规模效应、盈余公告效应等。根据这些异常现象投资者可采取惯性策略、反向策略和盈余启发式等策略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股票日内交易数据构建订单流不平衡指标,考察了个人投资者在不同信息属性盈余公告上的注意力分配情况及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人投资者倾向于关注好消息公告,公告期间股票交易量异常高,受有限注意力制约,其在公告期间表现出显著的净买入行为;(2)个人投资者的净买入行为引起股票价格在盈余公告期间大幅上涨,随着公告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关注恢复到常态,股票价格发生反转,上述发现验证了价格压力假说;(3)个人投资者的净买入行为引起股价在公告日对盈余信息的反应更为强烈,但公告后价格漂移对盈余信息的敏感程度下降,说明投资者关注能够提高信息解读效率。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1993年~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中的39起举牌事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在[-60,30]的事件窗内,全样本举牌事件的确会引起显著的市场反应,但是,根据举牌公告进行投资,即公告日后买入股票,投资者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分类研究发现,投机举牌和战略举牌样本的投资者在公告日后买入股票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而价值投资举牌样本的投资者在公告日后买入股票可以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超额收益率大小是3%~6%。  相似文献   

10.
异质信念与盈余惯性——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3-200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意外成交量作为异质信念的代理变量.通过检验异质信念与盈余惯性的关系,发现盈余公告后续的长期收益随着投资者对年报信息意见分歧的增大而严格减小.这一研究支持了Miller (1977)假说;同时也表明在投资者对盈余信息存在异质信念的情形下,中国股市禁止卖空的制度性缺陷将悲观投资者拒之门外,而乐观投资者推动股价高估,导致股票和市场都存在较大的投机性泡沫.  相似文献   

1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有股票的市场行为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依据行为金融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以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过去 6个月的累积超常收益来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 ,研究发现 :首先 ,在未来的 1 2个月 ,赢家组合发生了收益反转现象 ,而输家组合发生了收益惯性现象 ;其次 ,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未来 1 2个月的累积超常收益与组合形成期股票的流通股市值和基金持有该股票的比例成反比 ,但与公司每股收益成正比 ,存在显著的“规模效应”、“基金持股效应”和“EPS效应”。笔者认为 ,导致“赢家变输”和“输家更输”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基金基于市场上投资者“追涨杀跌心理”的“短期套利行为”和基金基于“自我控制心理”的“止损行为”。  相似文献   

12.
探究成熟股票市场的股票收益异象在A股市场的适用性,对于理解A股市场的有效性和股价运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利用2004—2020年的季度盈余公告样本研究盈余公告溢价现象在A股市场的表现形式及其机制。结果表明,A股市场存在以盈余公告时机为条件的“早公告溢价”现象,即预计早发布盈余公告的公司,其股票在预计披露公告的时间段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而晚公告公司不存在这种溢价。机制分析发现,“好消息早”和投资者对此反应不足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市场围绕盈余公告的理性学习行为导致早公告的信息不确定性显著高于晚公告,进而投资者要求正的溢价补偿是该现象的潜在原因。本研究不仅扩宽了盈余公告的研究视角,也对审视资本市场其他周期性重复事件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股票市场的泡沫一般是指股票价格超出其内在价值的部分。价值投资者认为,股票价格是围绕着股票的内在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应当在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入,而在高于内在价值时卖出。但市场却经常表现得不那么理智,价格可能会远远偏离其内在价值。人们发现,股市泡沫在产生以后,  相似文献   

14.
周末效应也可称作星期效应,是指证券市场一周中各交易日收益率的差异。周末效应包括两大子效应,即“收益率周末效应”和“波动性周末效应”。西方学者将周末效应与市盈率效应、市净率效应、小公司效应等称为市场异例现象。市场异例导致投资者可以凭借过去信息获得额外收益。投资者根据一周期内各日收益率的差别,在高收益日卖出,低收益日进,从而使有效市场假说(EMH)失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拓展了RodriguezandSbuelz(2006)模型,引入稳健性偏好来研究中国股市的惯性投资策略和对冲投资策略.稳健性投资者对惯性投资策略反应不足,部分执行反转投资策略,从而印证了实证研究所发现的中国股市在中短期内惯性效应夹杂着反转效应的情况;稳健性投资者对对冲投资策略反应过度,并且随着投资周期的变长,其与一般投资者的对冲投资策略差异拉大;风险规避系数大和存在稳健性偏好的投资者能够把投资策略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沪深300成份股2006-2016年的股票数据,以价值投资为出发点,分别设计了“PB”、“PE”、“PB+ROE”、“PE+GS”投资策略,采用购进并持有法(BHAR)构造五等分组合,考察各组合的收益率.回测结果表明“PB”、“PE”、“PB+ROE”、“PE+GS”投资策略均可获得超额收益,因此对投资者的投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股市的惯性效应:一个基于行业组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乔  汪弢 《当代财经》2003,(12):48-50
惯性效应作为一种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在行为金融学框架下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我国深圳股市,基于行业组合的惯性策略也表现出显著的超额收益,但其排序期和持有期均较短;而单纯的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则不能带来统计上显著的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18.
参与惯性和投资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参与惯性是否影响了个体的投资选择?参与惯性是如何产生的?采用2006年中国9城市投资者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在银行存款、外汇、股票、债券、期货、基金、借出、做生意、保险金、收藏品、房地产、理财产品、彩票等广义投资项目中,个体当前和未来期望的选择都表现出了参与惯性,即倾向于维持他们过去的选择;这种参与惯性是其禀赋效应或延迟决策等行为偏见的结果,而不是理性选择所致。本文的政策涵义在于:加强投资者教育,使其意识到并主动克服投资决策中的参与惯性,这是有效增进投资者福利的政府政策所需要考虑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取2000到2010十年美国上市公司的股价数据,运用2日事件研究(two-day event study)和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PEAD)分别从短期和长期对盈余公告后股票价格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意外的盈余公告会引起盈余惊喜现象:在短期之内(第0天和第1天),正面的盈余公告会引起正面的盈余惊喜,使得股票价格向正方向漂移,反则反之;但是在长期,不论盈余公告是正面还是负面的,盈余惊喜的均值都有被修复和消除的趋势,使得该股票获得一个相比公告日稍高的价格。这也证实了正面的盈余惊喜比负面的具有更强的效力。  相似文献   

20.
管理者卖出和买入公告对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以管理者卖出交易和买入交易为公告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公告当日及给定事件期超额收益的显著性.结果显示:卖出公告样本反对半强式有效假说,管理人能够“卖高”,获得超额收益;而买入公告样本支持半强式有效假说,管理者不能够“买低”,在公告日和事件期都不能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