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社会正义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社会正义是社会的重要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价值。严肃对待并切实解决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正义问题,应从社会主义正义观、分配正义、道德正义和制度正义等方面着手。只有实现社会正义,才能实现社会的平等、自由,才能实现人们的共同理想,才能真正能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的作用日益突显。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而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从善的制度的两层含义入手,通过对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解读,阐明了程序正义对于构建制度之善的重大意义,并最终指明了实现程序正义的有效途径,即通过公开制度设计过程,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制定专项程序规则,实现制度的透明化、民主化、规范化,从而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刑事被害人应享有获得犯嫌人损失补偿,以维持其正常生活的基本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的补偿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实现。为了切实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我们应该尽快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从而维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文章在分析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基本概念、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构我国本土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制保障:和谐社会是注重公益的社会;公益诉讼制度体现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民主和法治的精神和进步,同时也为和谐社会核心价值所在棗社会公益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如何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益诉讼制度成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焦点问题。一、和谐社会与公益诉讼制度1、公益诉讼制度是民主的体现,法治的进步。在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中,民主和法治是其最重要的保障,我们完全可以说,民主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其中,民主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之源;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  相似文献   

5.
邓遂 《经济研究导刊》2013,(19):205-206,228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其形成与存在也需要一种具有稳定、温和、理性、和谐等特征的社会心理来支撑。这种起支撑作用的社会心理需要通过社会结构与各种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社会心理支撑与维护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建构来获得。  相似文献   

6.
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应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关键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下思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正义是一个历史性和相对性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解释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观认为其本质是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概念以来,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正义的价值追求。充分发挥经济正义的作用,构建并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公正正义的和谐社会作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张淑萍 《时代经贸》2008,6(2):62-6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意蕴,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及人与自然和谐等核心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新型经济伦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即企业伦理、制度伦理和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0.
代际正义具有两个不同的时域和两个不同的维度。从代际正义的时域"在场各代之间的公平",以及代际正义的维度"代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视域分析,社会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代际正义价值。代际正义的价值诉求彰显了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正当性,可以有效地消除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状况,阻止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的代际循环,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关怀。作为一种发展型救助,教育救助特别彰显了社会救助制度的代际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淑萍 《时代经贸》2008,6(1):62-6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意蕴,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及人与自然和谐等核心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新型经济伦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即企业伦理、制度伦理和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理念的提出有其深层的哲学依据,体现了文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和谐社会是一个承认差异追求和谐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坚持以制度为导向、正义为基石,完善社会利益机制和社会秩序维持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望实现.  相似文献   

13.
申睿 《时代经贸》2013,(4):184-184
本文从规则正义观出发,探讨了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应有的目标定位。医疗救助本质上作为一种支持和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制度,须有清晰明确的制度理念。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看似实际运行中的诸多问题实则为制度定位的不正确,笔者认为,规则正义观的提出可为此提供良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修复性正义是在反思与批判报应性正义的基础上,一种旨在修复犯罪人、被害人、社区与社会之间正常利益关系并实现正义和谐的刑事理念或价值取向。修复性正义起源于古老的宗教仪式,是对报应性正义的批判。修复性正义下的刑事司法制度建设在我国有着广阔的正义基础和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5.
正义是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在现代社会中,正义观被普遍理解为权利平等。制度正义包括制度本身正义和制度运行正义。医疗救助制度作为保障平等享有基本人权的再分配制度,其正义性有着丰富的内涵与理论依据。然而医疗救助制度正义性在设计与运行中存在诸多阻隔因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提高医疗救助的公平与效率,才能提高医疗救助制度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及综合指标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必要和及时的。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文章总结出合理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有效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以"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创新体系、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几方面的途径,并以此为基础引申出包括七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又给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按照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完善中国公共财政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制度是公共财政制度的核心,地方预算管理制度又是整个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因为它直接决定各地区居民所能得到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水平。从实际层面来看,地方预算管理存在的众多突出问题,是导致目前社会不和谐现象的重要原因,直接破坏了和谐社会建设。因此,优化地方预算管理制度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和谐社会建构的内在必然要求。只有实现地方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化,才能为实现和谐社会目标提供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保证,更好发挥公共财政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更大作用。为此,本文拟对和谐社会视角下深化地方预算管理制度路径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8.
刘兆征 《经济师》1998,(5):46-47
股份制改造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刘兆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主体。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  相似文献   

19.
狄春丽 《经济师》2006,(7):41-42
行政征用是现代行政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现行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和制度建构尚存在诸多欠缺。文章着重提出了行政征用的几个基本原则,即公共利益原则、程序正义原则、法律保留原则和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20.
制度变迁中的改革战略选择问题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正> 一、引言改革是一个社会发生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制度同其他物品一样,其替代、转换与交易活动也都存在着种种技术的和社会的约束条件。如果我们把制度最一般地描述为“契约”[汪丁丁,1992],那么,由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