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 ,国际关系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各国间的竞争从传统的政治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 ,经济安全取代军事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心。维护经济安全成为各国急需解决的新的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2.
王天骄 《经济师》2003,(3):240-241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全球化配置 ,增强了各个国家、地域之间经济联系性和依赖性 ,为世界带来了发展与繁荣的机会 ,同时 ,一体化的进程也对国家经济安全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本国国情 ,加强经济安全的战略研究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全方位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保障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秦瑞霞  王玲 《经济师》2004,(10):282-283
文章指出要敢于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同时也要正视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巨大挑战 ,化解风险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以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潮流。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各国在资源和产业等领域竞争的加剧,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首先从资源、产业、发展角度给出了国家经济安全的含义、核心以及本质表现。又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并提出提高我国经济安全度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各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一国的经济发展也更容易受到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该文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涵义及其构成作了界定,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安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任开蕾 《经济论坛》2004,(18):116-117
作为全球化初始阶段的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以无法阻挡的步伐一如既往地向前迈进,而经济的相互依存也必然最终将推动世界政治的相互依存。当然,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仍然是各国政治所追求的目的。在当今世界大的环境中,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实现其国家利益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注意国家经济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需要处理好改革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为此,应当强化全民经济安全意识,建立防范各种风险的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快企业改革,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综合国力;在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同时在国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家经济安全决策机制和组织协调制定。  相似文献   

8.
袁毓玲 《广东经济》2006,(10):57-59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它一方面使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度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更为激烈。每一个国家都希望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来获取本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但对外开放又会使任何一个开放的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冲击,特别是对发展中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在极大地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在意识形态、经济独立权、经济立法权、经济稳定性等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本国经济,同时又能够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是发展中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雏护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利益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与我国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玉宝 《经济地理》2002,22(3):262-265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然后在深入研究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的基础上,着着探讨了作为发中国家的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当世界各国正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探索出路、找寻对策时,也在对危机的爆发缘由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多种的解读,重新梳理和评价斯大林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毁灭性的周期性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等等,这对探讨、洞析和应对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毫无疑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以次级贷款危机为起点,迅速蔓延到美国的金融、股市、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美国经济,并且随着全球经济链条进一步扩展到世界各地,进而演变成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基于美国处于世界经济的核心地位和中国经济、产业、金融、外汇的特殊性,中国政府必须进一步结合自身经济特点,采取积极、合理的政策应对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全球性焦点问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在应对措施上,以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等为基本内容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展现出向节能低碳经济转变的良好势头。其中,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如何向低碳经济转移是关键。文章将传统经济模式定义为高碳模式。首先概述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对二者的构成指标进行分析;然后对两种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别从产业层面、机制层面与社会层面三大方面予以分析,找出二者不同之处;最后对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行研究,指出应以产业结构转变为先带动其他层面,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逄锦聚 《当代经济研究》2012,(1):44-49,93,92
在世界经济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我国集中精力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进程中,欧美经济又先后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美国债务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由基本矛盾而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原因是为弥补这种不足而采取的财政赤字政策,举债过度。欧美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必将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但就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趋势看,如果因应得当,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因此而改变。欧美债务危机对我国有深刻的启示,应从中吸取教训,采取必要的措施,把我国的经济搞得更好。  相似文献   

15.
石油危机或剧烈的价格波动初期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有紧密的关联,加深了世界经济波动的幅度,拉长了世界经济波动的周期,但在滞后期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则逐步减弱,并由最初的异向变动转为同向变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G20成为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协商机制。本文对(320机制化的动因和制约因素加以分析,认为G20机制化的主要动因是金融危机后世界力量格局和经济结构的变迁。而由于G20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制约,其机制化前景并不明朗,很难突破原有的G8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的金融风暴与经济危机背景下,环境与气候的世界性问题,我国电力产业需要考虑环境与电力经济拉动的匹配。通过分析电力产业结构依存的能源战略框架影响因素,寻求电力产业结构调整与拉动经济的联动模式,在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节能减排经济模式、新能源经济模式、清洁发展机制(CDM)模式等应用方面,需要加快电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对和破解经济危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发生了50年不遇的世界经济危机,最先从泥潭里走出来的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经济体,其中,中国又交出了GDP升幅超8%的成绩。然而中国真如许多经济学家所预料的将再次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吗?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真的理所应当地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级吗?显然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金融危机很具有代表性,它就是内部控制不健全和外部竞争对手集体施压的结果。无论从经济发展增速和市场形态来看,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很多的相似,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看着前人跌倒的过程来避免受伤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是东南亚国家的公司治理比较混乱,从而在危机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马来西亚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司治理改革。本文将从马来西亚在改革前的情况和改革的措施(特别是对银行业的措施)以及相关的效果进行分析。在当前发生的经济危机中,公司治理有其导致危机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对于当前经济问题中的现成企业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世界经济目光聚焦越南,不再是为其过去七年高速发展的经济,而是关注其是否会成为第二次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越南当前面临着通货膨胀压力,货币贬值压力,对外贸易赤字,政府财政赤字,楼市股市疲软等危机,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防止危机的继续扩大。由于越南经济情况不同于泰国经济危机,并且当前亚洲各国经济实力与1997年相比都增强许多,因此认为不会引发亚洲经济危机的爆发。但越南的经济危机亦对中国有着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