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正确认识当前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应该从对形势的认识上入手。从经济形势上看,从我们的供给和需求总量来说,不能够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也不能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但是,我们的失业人数比较多,应该说我们的经济发展不是在充分就业基础上再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不是这样的。包括央行在内,对总的国情都还是有清醒认识的。谁也不能说我们现在就业很充分,劳动力没有剩余;也没有人认为中国在各方面都充分发展了。所以,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应该是着重于结构的调整,而不是把总量调整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附加预期和需求的总供给函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采用卢卡斯函数重新综合正统总供给函数的基础上,构造了作为总供给函数通用形式的同时附加预期和需求的总供给函数,进而给出了中国总供给函数的操作方程,并且用以支持对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主流观点以及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原则的批评。本文是郑超愚(1994)中...  相似文献   

3.
财政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实行需求管理,调节和干预整个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1997年以来,我国社会总商品大于总需求的经济现象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本文作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立足于国情,才能有的放矢。中国目前的经济现象并不是通货紧缩,而是一种正常的回落。因此,在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的配置上,应采取松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上一轮结构性通货膨胀,对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反思,从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两个方面考察了政策当局运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治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效果,并对其中原因作出了分析。认为结构性通货膨胀并非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有效供给不足的通货膨胀。因此,用紧缩货币供应量的手段来控制,不但达不到抑制价格上涨的效果,反而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也为后来的应对金融危机增加了不小的障碍。另一个重要结论是,可以参考泰勒规则,将短期利率工具与核心物价水平以及失业率挂钩,依据经济状态进行调整。因此,结合核心物价水平和失业率来调整货币政策,在中国当前情况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经济分析不能局限于总量分析,应该深入到中观层面,乃至微观层面;经济失衡是主导产业出问题所致,如果仅从总需求与总供给角度来分析,是倒果为因,难以得出正确结论。为此,本文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主导产业理论、主导消费需求理论和产业运行轨道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中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中观分析方法和新的经济预测方法,阐述了不需要借助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记者:1999年政府连续启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连续7次调低利息、征收利息税、调低银行准备金,以及大量发行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但是效果不佳。您对此有何看法?黄范章:对政策效果的判断要基于对整个经济形势的认识之上。我对整个经济形势的认识与目前流行的看法有所不同。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我国出现了买方市场,买方市场导致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经济处于不平衡状态。我认为买方市场的概念用在总量分析上是不准确的。从理论上说,买方市场是一个微观上的概念,它与竞争相联系,它体现了“消费者主权”;与它相对应的是卖…  相似文献   

7.
总需求的担当实体是货币,因而货币供应量及其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总需求的增长状况及总需求同总供给的关系。一般来说,没有货币的盲目超量供应,总需求膨胀是不可能形成的;同样,没有货币供应的过度紧缩,总需求也不会极度萎缩。货币同总需求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得货币政策对保持总需求的稳定增长及供求总量的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对于货币供应量及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  相似文献   

8.
新货币政策走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提出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是对过去数年中"稳健的货币政策"提法的扬弃。货币政策"稳健"性的原则依然得到了保留,又明确了未来的调控方向是"紧缩"而不是"扩张性"的,一次性的紧缩力度也并不会太大,这也意味着,货币调控是完全可逆的,并应对经济形势的可能变化迅速地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9.
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其中的错误也是显而易见的。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只不过是在重复马克思对萨伊定律方法论的批判。如果我们暂时不去追究凯恩斯是否对马克思的抄袭,而单就否定萨伊定律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马克思批判了萨伊定律,而凯恩斯就没有批判萨伊定律。但是,凯恩斯承袭了斯密教条,因而不可能科学地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总量关系。凯恩斯将一条曲线辩护性地描述为独立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并杜撰了三大心理规律用以说明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此造成失业和经济危机,所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凯恩斯既没有找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病因,也没有理性地开出救治资本主义的良方。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基础。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了,而结构或局部不平衡通过调整可以达到平衡。如果总量失衡了,就会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经常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就必须经常及时正确地观察和反映社会供需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化。本文着重就社会供需总量计算的若干方法论谈一些粗浅意见。什么是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所谓社会总需求,不是指人们的自然需求,而是指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的购买力,即全社会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货币总量形成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包括以价值表现的物质产品和服务总量)。人们手中有钱(或支付能力)可以购买建筑  相似文献   

11.
90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紧缩──—适度从紧──—适度”三个阶段,货币政策的选择运用成效和失误并存,治理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也出现了“一放就热,一收就死”的现象。对不同时期经济形势的认识是政府选择运用不同货币政策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三个阶段来分析。在何种经济形势下我们采取了哪种货币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造成了哪些失误,时至今日,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一、90年一95年90年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开始,到93国内经济形势表现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特别是房地产…  相似文献   

12.
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后,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由1993-1996年的抑制总需求膨胀转为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供给结构。与之相适应,中国货币政策也由坚持适度从紧以治理通货膨胀转变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防范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1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不能低估,财政风险的波及面更大,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较金融风险为甚。治理通缩,货币政策不应是消极和无所作为的,应随宏观经济形势变动而适时调整。特别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换位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应作为首选,否则,货币政策就会“失职”。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就关于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的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矛盾在总量上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但是,如果认为需求偏大,供给不足,而从总量上采取消极的紧缩政策,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必然导致生产萎缩、供给下降、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而单纯从总量上增加信贷、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则会使消费和投资进一步膨胀,国力、财力难以承受,通货膨胀将日益加剧。我国  相似文献   

15.
<正> 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围绕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采取怎样一种对策,我国经济学界在运用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上展开了一场相持不下的论战,形成了所谓“需求不足论”和“需求膨胀论”两种对立的观点。他们主要依据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韵总量关系去寻求理解和对策。争论双方虽然都是依据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经济形势,但使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含义却迥然不同。一方认为,“对于经济分析者来说,可以用各年度的社会总产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测度已实现的总供给的增长,用各项贷款总额的增长率测度总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调节作用,还要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与位置。本文将总供给曲线与货币政策效果的关系放到一个开放经济中进行考察,着重分析了开放经济中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一国总供给曲线的影响,进而对该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在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效果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两难冲突。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通货紧缩的种种迹象,作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于1996年下半年从“适度从紧”转向“适度扩张”。造成宏观政策未能及时调整的原因主要有:①适度从紧政策无条件长期高位锁定;②企业效益差,经济增长质量不高,银行风险大;③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在于宏观,而在于微观,不在于总量,而在于结构,故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应是:中性货币政策与扩张型财政政策的结合。为根治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作者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在货币政策选择上存在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由直接控制向直接和间接调控相结合的方式转化,生产的商品化、商品的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原来狭窄的界限,对于国民经济的调控和监督作用越来越强。但在货币政策的选择和执行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为:对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引起的通货膨胀没有及时得到抑制,反而使其自身陷入了“三起三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认为,现行抑制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依据宏观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一事实,通过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达到新的总量平衡。实际上,引起总量失衡的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抑制通货膨胀,必须把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作为出发点,而现行的财政与货币的双紧政策并没有切中这一要害,而且副作用明显。作者提出,抑制通货膨胀应制定总量紧缩、个量松动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总供给,表明存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从分配角度分析,这种类型通货膨胀主要源于政策需求和投资需求,分配虽不能改变可供分配的产品数量,但可改变总需求的结构,因存在多种对换效应,从而不同影响着通货膨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