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09—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并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发挥积极部分中介效应,即产业协同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由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基于行业异质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部分中介效应强度高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2.
以协同创新为中介变量、环境规制为调节变量,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转移二者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我国2002-2015年省域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有正向影响;协同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的关系发挥中介作用;环境规制对协同创新与区域技术转移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实现。结论可为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主体协同创新和区域技术转移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协同创新为中介变量、环境规制为调节变量,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转移二者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我国2002-2015年省域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有正向影响;协同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的关系发挥中介作用;环境规制对协同创新与区域技术转移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实现。结论可为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主体协同创新和区域技术转移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产业间协同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利用2008-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正向线性促进作用,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的影响具有非线性,且呈“倒U”型分布。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集聚作用东部和西部地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表现出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呈现相反效果;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非线性关系只在东部、中部地区表现,西部由于其产业发展滞后问题未表现出明显非线性关系。文章通过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协同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选取中国31省份2000—2012年的服务业面板数据,考虑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的集聚效应,建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知识创新与服务业空间集聚之间的经济关系。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当地服务业集聚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人力资本要素产生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人力资源的蓄水池,服务企业越有可能向该地区集聚,形成优势积累和空间集聚发展;知识创新对当地服务业集聚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知识创新的增强,导致在本地区集聚的企业间产生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交流,激发企业创新活动,形成区域知识创新外溢效应和集聚效应。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对服务业集聚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短期内,工业发展水平对服务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而从长期来看,过高的工业经济比例对服务业集聚具有挤出效应,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能力对服务业集聚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论文系统测算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变化趋势,并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城市产业协同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明显;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行业异质性,金融服务业、科研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明显促进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现阶段产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依赖绿色技术效率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创新效应、文化品牌效应,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基本动因。概括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国际经验,提出服务业集聚发展是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区域服务业体系的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之重要依托;服务业集聚发展是培育网络化的服务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壮大服务业、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力量,也是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载体;服务业集聚区是城镇功能疏解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产城融合、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托;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环境等是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发展的基本原因,但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影响往往也是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新增长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相结合,把服务业FDI、产业共同集聚与地区生产率纳入到统一分析框架中进行系统研究。利用2003-2012年欧盟外商投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以吸引服务业FDI为主要手段的外向型产业结构调整方式、以产业共同集聚为主要方式的内源性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生产率以及细分行业和地区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服务业FDI对地区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共同集聚对于地区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细分行业来看,服务业FDI对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共同集聚对于服务业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抑制性;分地区来看,服务业FDI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生产率均具正向影响,产业共同集聚仅对东部地区生产率具有溢出效应,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技术创新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我国2005-2015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对各省市技术创新强度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创新强度不均衡特征明显,且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双向互动促进效应,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空间挤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交互效应不显著。因此,应充分考虑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效应和空间效应,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立足于空间体系,增强区域技术创新交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为廓清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不同协同集聚外部性存在差异,专业化外部性较多样化外部性更能促进产业升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机制;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作用,短期内虽表现为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抑制作用会逐渐显现;协同集聚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具有区域异质性,专业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仅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关系,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在东西部地区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中部地区协同集聚与产业升级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王鹏  李军花 《产经评论》2020,11(2):17-33
城市群经济在我国经济版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成为创新扩散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分布与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及城市群形成创新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从产业互动外部性与产业集聚外部性角度切入,将城市群作为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利用2003-2016年我国七大城市群1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集聚及相对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进而探讨这种影响在城市群之间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1)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某一城市创新力受当地和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水平的影响。(2)就全国整体而言,对城市创新力有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相对多样化集聚而非相对专业化集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形成动态比较优势来实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3)考虑区域异质性的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程度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群内城市创新产生显著的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6—2018年省际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业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业化都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其中,产业集聚多样化的作用更强。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业化都显著提高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但是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显著。产业异质性检验表明,国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均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要显著高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0—2019年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中介效应与门槛模型考察科技推广服务业对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呈逐年提升态势,且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效率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推广服务业不仅有助于直接提升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还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间接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科技推广服务业对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科技推广服务业对拥有不同创新能力或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具有异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逐步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也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基于2001-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创新的影响效应。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产出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知识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由于地理邻近地区存在空间竞争效应,集聚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产出的收益较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多样化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创新产出,但这种促进作用仅在大城市和中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经济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双循环"战略的现实背景,基于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空间效应视角下研究了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经济集聚与本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呈"倒U"型关系;与邻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水平呈"倒U"型关系,与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同时,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利用指数衰减空间权重矩阵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集聚对邻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的有效作用范围分别为450km和550km.本土市场效应、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劳动力成本效应是经济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其中,本土市场效应存在负向作用,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劳动力成本效应存在正向作用.本文以空间效应视角为切入点,为理解"双循环"战略下经济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对城市发展和制造业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论文旨在从产业空间结构的视角探索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利用2004—2019年省级数据测算低碳经济增长指数,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显著促进低碳经济增长。(2)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研发溢出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渠道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机制检验表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能源结构效应更有助于低碳模式塑造。(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低碳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化影响,东部地区的低碳水平更为显著。因此,要充分把握产业协同集聚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渠道,通过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速实现我国的低碳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以湖南省为例,利用产业集聚测算方法对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湖南省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2004年湖南省区域集聚度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省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与制造业集聚地有较强的相关性;横向对比发现,湖南省14个服务行业的集聚度大都处于中等水平,具有比较优势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中较为普遍的拥挤效应及转型升级困境,文章采用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营商环境的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作用机制和微观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产业集聚显著降低了企业选择高端创新模式的概率.原因在于,政府干预的行为惯性为制造业企业集聚营造了依赖低成本竞争的生存环境,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低端化.文章将这种环境下企业低端创新模式的集体选择行为界定为一种特定形式的"创新惰性".为扭转这一现象,需要政府在增强产业集聚市场力量方面积极介入,诸如有利于市场竞争的有效管制和产权保护,均能提升企业创新意愿并同时减弱产业集聚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对其传导机制的检验表明,低成本竞争战略确实是产业集聚致使创新模式低端化的一个可能途径.文章的研究结论为激发企业创新活性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规范与转变政府行为进而实现集聚条件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和中介模型,对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集聚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效应、创新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以及三者间的进一步作用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集聚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创新和经济增长,并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间接抑制经济增长,通过创新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负向中介效应是因为其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受产业协同集聚负向调节,绝大部分省域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已达到门槛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1年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两步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了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而滞后一期的服务业集聚与服务业生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服务业集聚的“拥塞效应”和“集聚效应”会在不同时期达到不同均衡状态。第二,服务业集聚与人均GDP之间交叉相乘项不利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该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积极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第三,制造业集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均有利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另外,本文分区域研究了东、中、西部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效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