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回流的政策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郁 《经济纵横》2019,(11):55-65
在城乡长期发展不平衡条件下,市场化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会强化资金从农村流出。虽然我国持续推进的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农村金融服务状况有所改善,但因未能触及根本性的供给制度约束,仍无法破解城乡金融资源"逆向"配置的问题。现行金融体系在满足金融需求上存在一定机制性障碍,主要表现为金融抑制与"有效需求"不足、农信系统支农定位屈从于趋利目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势单力薄、政策性金融引导效力未能充分发挥及支农信贷政策缺乏激励约束效力等,金融机构对农"放贷难"导致农村"贷款难"。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好对农业农村优先投入的保障问题,急需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以政策性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因此,应从重塑政策性金融战略使命、强化对支农为农服务的激励约束、促进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有机衔接、发挥政府基金先导启动作用及激活农业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建立起引导资金回流、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成因及其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抑制,农村金融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致使金融支农绩效水平低下,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加速进程。与已有较多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将分别从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困境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的规模、结构及效率与同期全国和城镇水平相比都较为滞后。同时,本文认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成因主要有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一刀切”式的金融政策、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以及现有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不断萎缩,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寻求了四点破解途径,即逐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绩效并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3.
微型金融机构双重目标的冲突与治理: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型金融机构要同时实现财务可持续(财务目标)与减缓贫困(社会目标)两大目标,然而,这两个目标间的冲突问题却长期困扰着其发展。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微型金融机构双重目标冲突与治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证文献,研究发现对微型金融机构双重目标是否冲突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均存在争议。伴随着微型金融商业化,目标偏离已成为双重目标冲突的新表现,但通过实施社会绩效管理,微型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降低双重目标间的冲突。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双重目标冲突问题已经显现,但相关研究并不多。因此,我国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界定农村金融机构双重目标含义、构建评估体系、制定报告标准、探索双重目标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标准的借贷合约委托-代理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二元转型所引起的信息流动变异,构建了一个农村借贷合约的拓展模型,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说: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借贷合约的激励结构设计随二元转型过程而变化;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借贷合约的激励结构设计对金融机构类型具有敏感性。文章在此基础上利用泊松受限因变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得到以下结果:第一,反映二元转型与金融机构类型的系数均显著不为0,这为两个研究假说提供了经验证据;第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并没有降低农户的违约成本,合约的声誉自执行机制仍是有效的;第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对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显著作用,农户借贷须提供抵押品的比例明显降低。文章的一个重要政策含义是,从优化借贷合约的角度看,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限制,进而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结构,或许是比利率市场化更有效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能力是其实现服务“三农”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基于机构支农的视角,从支农条件、支农过程和支农效果三个方面构建了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能力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HN县LJ农村信用社为例,对机构支农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湖南省HN县LJ农信社支农能力指数为66.33%,说明目前该农信社支农能力一般,还存在一些不足;当前LJ农信社支农能力指标体系的子准则层处于非均衡状态,机构内部制度、贷款监督过程、资金回收过程、农户满意程度、农户受益情况处于优势地位,而外部环境、机构可持续、客户识别过程、贷款交易过程、服务广度、服务深度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应从改善外部环境、促进机构可持续发展、正确识别目标客户、降低贷款交易成本、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提升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能力.  相似文献   

6.
国有银行双重目标约束下的代理人风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银行经营中涉及两类委托-代理关系,在金融支持政策下,国有银行被赋予了利润最大化与金融支持双重职能。在双重委托目标约束下,不仅两类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代理以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加严重,而且使用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更为困难,代理人风险因此增大。双重目标约束的根源在于国家一方面是自利的,另一方面也是面临竞争的,需要尽量“利他”以赢得信任。国家目标的双重性决定了国有金融机构目标函数的二元性,这是我  相似文献   

7.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运行的核心动脉和发展杠杆。二元化经济结构背景下,以"机构观"为导向的机构改革路径无法解决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和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偏离,农村金融资源流出,形成农村金融空洞;以"功能观"为导向的功能改革路径无法弥合农村金融市场监管和农村金融服务实现机制的裂痕,农村金融产品单一,形成农村金融黑洞。建立以重塑金融功能为基础、以改革金融机构为手段、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多层次、分重点、有补充的商业化农村金融服务新体系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方向。  相似文献   

8.
杜金向 《现代财经》2007,27(8):17-21
构建一个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功能,是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主力军的作用日益加强,但其产权制度还需进一步明晰、法人治理结构还要完善、管理体制还需理顺,否则就不能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也要进行改革,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在资金上和金融服务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市为例,对西部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现象进行了考察,构建了一个信贷交易合约模型来分析西部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生成机理,发现模型中贷款利率管制、农村项目成功概率低、担保抵押难、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低效利用等因素导致信贷交易合约无法完成,从而出现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变信贷合约中贷款利率、农村项目成功概率、担保抵押、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等变量来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方鸿 《经济与管理》2010,24(7):51-54
从规模、结构与效率三个方面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绝度规模总体上要大于西部地区,增长稳定性也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低于西部地区,但其财政支农力度要略大于西部地区;2003年以前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效率都不如东部,但2003年以后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支农资金的效率超过了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其原因在于,一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高昂,二是金融产品价格失真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收入低下。针对这些情况,文章提出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市场定价;重新设计支农贷款补贴政策等措施,以期达到促进农村金融市场走向繁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8年以来,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并演化。其形成与演化的逻辑,与政府主导的基本体制背景和资金由缺转余的基本经济背景有关。1996年之前,资金的短缺,使得政府的金融控制,主要着力于动员资本。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扮演着储蓄动员机器的角色,以获取城市和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短缺要素——资本。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竞争,推动了金融分割以及正式、非正式农村金融体系水平竞争格局的形成。行政抽取机制的存在,使得"资金离农"和"机构离农"成为必然。1996年后,资金供求形势逆转,由短缺走向过剩,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悖论,使得各种类型意图支农的政策安排相继出现,一个垂直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正在形成。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伸展,凸显了城乡间、工农间产业利润率的巨大差异,农村经济的固有特征,也不利于其留住和利用资金。相对于城市,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反而在趋于恶化。由此,金融机构的政策响应,往往是以"口号支农",代替了"行动支农"。认识市场逻辑的存在,有利于认识农村融资难题的形成;跳出市场逻辑,才有可能考虑从农村金融、农村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着手,真正缓解农村的金融约束。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双重委托代理模型,从理论上论证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会提高地方政府投资效率,并对GDP、财政收入及地方政府投资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出以GDP和财政收入作为激励约束机制确实会使地方政府产生短期投资行为,降低投资效率。提出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加强社会监督力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间金融在西部地区农村一直广泛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和企业的融资需求,有效弥补了正规金融对西部地区支农力度的不足,极大地促进的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长期的制度约束及未能得到有效监管也使得农村金融发展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使民间金融成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并成为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决策者和监管当局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5.
方鸿 《发展研究》2010,(4):81-83
从规模、结构与效率三个方面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总体上要大于西部地区,增长稳定性也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低于西部地区,但其财政支农力度要略大于西部地区;2003年以前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效率都不如东部,但2003年以后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得到实质性的优化,支蓰资金的效率也超过了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转型期城建领域的政府利益和道德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健 《当代财经》2006,(4):33-37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缺乏约束的地方政府由于过度谋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由此直接引发政府的道德风险,在政府利益集中的城建领域这一风险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常置公共利益于不顾,通过公共权力的运用为自身谋利。必须构建一个对地方政府和官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尽量减少或消除政府道德风险产生的内在根源,改革不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官员勤政和廉政给予足够激励,对官员从事道德风险活动给予足够的惩戒和约束,使道德风险活动的成本大于预期收益,使政府的利益目标与社会利益趋于一致,实现官员与民众之间的激励相容,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7.
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城乡和谐市场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奎 《经济经纬》2006,(2):143-145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以农建工政策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金融市场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形成,农村金融抑制特征较为明显,尚不发达的农村金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缺陷及其负面效应,因而要构建城乡和谐金融市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改革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环节,30多年财政改革之中蕴含着政府以目标为导向的决策逻辑。在经济增长和财政能力双重目标约束下,财政体制与政策内生于财政—政府框架之中。从实践历程看,中国财政改革经历了双重目标主导以及经济增长主导的两个阶段。在目前的经济增长约束主导期,其决策逻辑及偏好使财政制度及其改革逐渐呈现出资源配置失衡的路径。对失衡问题的解决要从改变政府决策逻辑及偏好入手。  相似文献   

19.
赵瑞民  郑曦卿 《经济师》2006,(1):138-138
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2003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指出:农村信用社最终要实现四大目标,即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实现花钱买机制的目标;增强服务功能,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目标,真正成为独立法人;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实现这四大目标,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迎难而上。1.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明晰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众所周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运用信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了当前国企经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失灵的原因在于:激励过度和激励不足,约束过度和约束不足。而解决这两对矛盾的关键在于设计一个适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委托代理双方之间利益趋于一致,使代理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目标的同时,实现委托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