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其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HP滤波法,对1949~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玉米产量的波动情况进行了测定和判断,并对1985~2004年中国、世界、美国和印度的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波动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三点结论.  相似文献   

2.
12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8957万吨,比上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9年丰收。从三大粮食品种看,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为20812万吨,增产1534万吨;稻谷产量20429万吨;小麦产量12058万吨。玉米产量超过稻谷产量383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循环波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短期循环波动的基本情况,认为我国粮食总产量循环波动是由单产波动引起的。单产水平的变化是技术创新的结果。粮食人均产量和生产资料投入的变化是引起粮食生产波动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玉米市场波动分析及走势展望刘笑然玉米是国际上主要粮油品种之一,也是现代饲料工业的最基本原料,有“饲料之王”之称。我国的玉米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全世界玉米总产量的1/5。玉米的供求状况及价格涨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稳定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粮食总产中,稻谷、小麦、玉米产量所占的比重合计超过80%,甚至高居85%。这三大粮食品种的生产,对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策定位根据研究,2020年前,我国对稻谷和小麦的消费需求都将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而对玉米的消费需求则持续增长。预测结果,到2020年,我国的粮食消费需求量将会比2004年的粮食产量增加27.7%,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消费需求量将会分别比2004年的产量减少6.3%、增加4.3%和增加84.1%。(一)稻谷:稳定数量、重视质量,高度警惕生产能力下降在全国粮食的品种平衡中,短缺程度相…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变化、供给侧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政策提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对策,为四川省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应用 Excel软件对1985~2016年四川省粮食总产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粮食单产和主要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口数量等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统计和比较分析四川省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及其供给侧结构特征。[结果](1)总产量基本稳定在3000~3500万t之间, 32年间增产23年,减产9年。近11年来单产连续增长,变化幅度范围为4218.9~5397.5kg/hm2,涨幅为21.8%。播种面积近年来基本稳定在640万hm2。(2)玉米的总产量增产贡献最大,中稻在减产中份额最多,小麦的产量连年持续减少,豆类的产量总体持续增加,薯类产量增加多于减少。全年粮食以及中稻和玉米在2016年单产水平达到最高,其中玉米增幅最大,其次为薯类。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为95%~99%。中稻占比最大,其次是小麦,两者占比高达50%左右。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占比逐渐增加。(3)口粮总消费量总体呈现下降特征,与粮食总产量相比,足以满足口粮需求; 但饲料和酿酒用粮需求缺口较大,需要从省外调入,调入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和杂粮; 全省粮食供求形势产不足需、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居民粮食消费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升级为注重满足质的需求。[结论](1)粮食总产量总体平稳波动增长。总产量变化因素中,单产贡献率大于面积贡献率;(2)粮食单产总体逐步提高,全年粮食以及中稻、玉米单产水平突破了历史水平,单产受中稻单产影响最大;(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中稻和小麦占比最高。玉米、薯类、豆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4)口粮总消费量整体减少,饲料和酿酒用粮缺口较大,全省粮食供求紧张、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急需由量到质升级。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三个台阶,目前粮食总产量已突破5亿吨大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年际间生产不稳定,具体表现为供需失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需曾出现三次“卖粮难”和三次“买粮难”。根据国家计委农经司、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我国粮食供需的分析结果,认为我国的粮食供需矛盾一般是由粮食生产波动引起的。因此,一旦生产滑坡,就引起需求紧张;而一旦大丰收,消费又不能适应,很容易导致卖粮难。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科学地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特征,掌握我国粮食生产波动规律,便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认真落实有关惠农政策,较好地完成了保障粮食安全各项工作任务。今年3月,龙岩市粮食局被评为“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受到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粮食局的联合表彰。龙岩市属粮食销区,稻谷产区;饲料粮需大量调进,稻谷可部分外销。全市总人口286.83万人,近年来全市粮食年总产量一直保持在11亿公斤左右,粮食消费总量约19亿公斤,粮食产需缺口8亿公斤,缺口量占消费总量的42%,缺口品种主要是小麦、玉米和大豆。全市稻谷年总产量约10亿公斤,每年可调剂调出2亿公斤;玉米缺口7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演变,以期为新时期如何从整体上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合分析了1978—2018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的演变特征及三大主粮(玉米、稻谷和小麦)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贡献变化趋势。基于省域尺度,对31个省(市、区)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空间分异进行了探究,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全局G系数分析了省域粮食单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1)1978—1985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整体呈现递减的趋势,由于单产的大幅提升,总产量持续增长。1986—1999年种植面积相对波动较小,由于单产的不稳定导致总产量波动较大。2000—2003年随着种植面积的短暂降低,粮食产量也整体呈降低趋势,这个阶段单产水平也不稳定。2004—2017年由于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共同作用,粮食产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2018年相对2017年,粮食产量虽有所下降,但减幅不大,仍处于高产水平。玉米对产量的贡献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主粮。(2)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08—2018年各省(市、区)粮食种植面积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北京、天津等10个(市、区)的种植面积降低幅度均在30%以上,其他地区或是面积扩大或是变化较小。相对种植面积,大部分省(市、区)的产量增加比例较大,尤其是主产区。(3)全国各地区粮食单产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粮食主产区较明显,空间布局变化较小。全国省域粮食单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结论]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单产水平,仍是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入世以来,世界粮食(本文的粮食主要指小麦、玉米和稻谷三大主粮品种,不包括大豆,下同)产量持续提高,消费量平稳增长,贸易量不断增加,世界粮食供求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受极端天气、经济形势及投机资本等诸多因素影响,世界粮食价格短期内大涨大落,波动频繁,对我国粮食贸易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粮食供求状况以及国内相关粮食产品的价格,甚至影响到了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粮食生产波动的本质是粮食生产发展变化规律问题,分析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有利于降低粮食生产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H-P滤波分析方法对1978—2017年中国粮食生产的长期和短期波动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粮食总产波动对单产波动最敏感,对三大作物中的水稻波动最敏感。根据波动特征,粮食总产的短期波动可分为4个阶段。制度变革、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市场走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面积、单产以及总产的波动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时期粮食生产波动的主要成因有所差异。[结论]中国粮食生产面临新一轮下行压力,需要警惕国内外粮食市场异常变动;粮食生产波动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粮食总产波动的波幅较大且波峰绝对值小于波谷,持续稳定增产难度较大;防范粮食生产超常波动,首先要防范水稻生产超常波动;粮食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粮食生产收益影响因素贡献率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稻谷、玉米、小麦及三粮整体在1990~2008年间的可比成本收益数据,本文从弹性和贡献率两个方面就各因素对粮食生产收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价格是影响粮食生产变动最为关键的因素,提高粮价是提高粮食生产收益最为有效的手段,远大于其他因素对收益的影响;其后依次排序为:物质与服务费用、单产和政策性成本。提高粮食单产依旧是促进粮食生产收益提高的重要手段,但作用有限;而物质与服务费用的稳定增长则是阻碍粮食生产收益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17市粮食总产和单产从2002~2012年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德州粮食产量和增产幅度最大,菏泽总产位居第二,而单产较低。菏泽、临沂、潍坊、聊城等产粮大市粮食单产仍有很大提升潜力。采用改进的多要素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山东省17个地市2002~2012年粮食总产量及影响其粮食生产三大投入要素(粮食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的面板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粮食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山东粮食总产量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长1.097个百分点、0.258个百分点和0.082个百分点,在山东省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贡献份额上,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2.9%。种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达34.27%,化肥施用总量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为10.26%,而农机总动力的贡献率为2.57%。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山东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议,即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科学运筹施肥、研发推广适用型农业机械、增加粮食生产中的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长江流域粮食大省为研究范围,从产量的角度,测算了1997-2014年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稻谷、玉米和小麦不同粮食品种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和品种差异。一方面,湖北、湖南和江西的粮食安全贡献率整体高于其他省区;另一方面,水稻贡献最为突出,各省都可完全实现自给,但各省的玉米和小麦贡献率差异较大。面对粮食大省的现状,必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化发展,解除粮食大省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历史资料表明,我国粮食周期性波动十分明显,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粮食波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了国家政策变动与粮食周期性波动的内在机制。指出国家粮食政策的反复调整是历次粮食波动的主要原因,提出新的粮食政策应在生产、流通等多个领域以多种方式对粮农进行补贴,以弥补以往政策的不足,达到平抑粮食波动、稳定粮食供给和保障粮食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一 )为什么说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诚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是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粮食生产的发展已从“发展生产 ,保障供给”的指导方针转变到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生产了。但从目前而论 ,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更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一是劣质粮食过多 ,调销困难 ,库存积压 ,企业难以为继 ,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我国粮食生产以稻谷、小麦、玉米三大品种为主 ,其中稻谷占粮食总量 4 0 %以上 ,而且全国以大米为主食的人口占 60 %,然而 ,稻谷产量中 90 %左右是早稻 ,其中早籼稻又占绝大部分 ,优质稻只…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198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达到了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但随着农业政策的变化,粮食生产出现了三次较大的波动,特别是2000—2003年间,粮食总产量连年快速下降,供需缺口加大。在粮食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和国家政策支持下,2004年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粮食总产量增长时期。中国未来粮食的总需求量是刚性的,到2020年大概需要近6亿吨原粮,而国内生产量则是变量。在有利于粮食持续增产的政策引导下,国内粮食产量的增长可以做到供需基本平衡。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今后基本上是粮食净进口格局,而且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如果适当增加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逐步使粮食自给率达到,90%左右的水平,可以减少中国增产粮食的边际成本,同时又不会影响中国粮食的数量安全。  相似文献   

18.
2002年8月12日至9月2日,笔者随国家粮食局“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如何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与管理”考察团赴巴西进行了考察。现将有关情况及体会概述如下:1巴西农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巴西国土面积850多万km2现有耕地面积约7500万hm2,全国人口1.6亿其中农业人口约3700万,人均耕地约0.5hm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000万hm2左右,还有9000万hm2宜垦土地尚未开发,农业和粮食发展潜力非常大。主要粮食品种是大豆、玉米、小麦、黑豆和稻谷。2001年,大豆、玉米、稻谷、小麦产量分别为4200…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之一。但近年来,湖北省粮食产量徘徊不前,2011年湖北省粮食总产量为477.5亿斤,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17%。提高湖北省粮食贡献率有助于加强我国粮食安全,本文分析了影响湖北省粮食贡献率的因素,提出了提高湖北省粮食贡献率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12/2013年度中国稻米产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现阶段我国稻谷年产量在2.0亿吨以上,折合大米产量1.4亿吨左右,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和世界稻谷总产的30%;全国有6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年消费量1.4亿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