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辽宁旅游网络关注度动态演变与空间差异,对游客选择出游时间以及旅游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百度指数数据分享平台,以2014-2018年辽宁旅游网络关注度搜索指数作为研究数据,运用季节集中度、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首位度、地理集中指数等地理数学方法,研究辽宁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与空间差异,并结合SP...  相似文献   

2.
搜索引擎是潜在旅游者查询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重要方式,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可以分析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关注情况。通过百度指数平台,获取武汉旅游2015—2019年日均搜索指数数据,运用季节性集中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变差系数和首位度等方法,分析武汉旅游网络关注度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武汉旅游网络关注度时间分布的年际变化总体下降且季节性、假期性特征显著;武汉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集中程度较高、空间分布不均、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且波动变化。最后对武汉旅游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客家乡村旅游发展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客家核心区梅州市为例,探讨客家乡村旅游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以其为客家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运用计量地理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对客家乡村旅游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客家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性特征鲜明,经历了萌芽、兴起和蓬勃发展3个阶段。空间维度上,客家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类型由均匀型向凝聚型演变,并呈集中分布,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中程度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客家乡村旅游时空演变的动力机制,其主要来源于外生和内生动力两方面;外生动力包括市场驱动力、政策驱动力和交通驱动力,内生动力包括资源驱动力、品牌驱动力和村落拯救驱动力。针对研究结果对客家乡村旅游发展从市场挖掘、政府支持和保护性开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启示性建议。[结论]客家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对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的深入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客家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搜集的全国滑坡损毁农田典型案例的发生时间和发生地点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典型突发性地质灾害损毁农田的时空分布规律,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的滑坡损毁农田的案例发生时间为雨季(4~9月);空间分布在以水田为主的耕地中分布最多,绝大部分位于西南各省,秦巴-西南山地高原区是灾毁农田空间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从空间上看,滑坡损毁农田主要对我国长江流域主产区粮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景区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区域.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探讨了河南省2008年、2017年、2019年三个年份的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状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旅游景区分布呈现一定程度的聚集,并在郑汴洛形成"三点一线"的旅游模式;(2)河南省旅游景区在时空上呈现扩张的趋势;(3)河南省3A...  相似文献   

6.
应用GIS技术依据吉林省A级以上旅游景区资源分布情况,对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考虑到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首先以地市行政中心为旅游目的地,建立点的缓冲区,在此基础上分析吉林省高端旅游资源点相对于地市行政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吉林省省内主要交通干线为基轴,建立线的缓冲区,以辅助分析旅游资源点相对省内主要交通干线的空间关系;将点线相结合,分析了吉林省内自驾车旅游的最优目的地选择和旅游线路选择以及吉林省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规律.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考察并分析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试图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为今后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西北地区其他省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甘肃省在建的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规律,并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指数R=0.71,表现为凝聚型分布,地理集中指数Z=26.73,均匀度C=0.016,表现为非均衡集中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核密度分析的集聚程度,将示范村空间分布划分为三大片区,共形成5个中心区, 1个次中心区。[结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呈凝聚型分布,区域分布呈现出非均衡集中型状态,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乡村旅游示范村密度在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多中心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格局受地形地貌与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政策、人口与经济、客源市场与交通、文化等人文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中国科普旅游资源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科协办公厅评审认定的2010—2014年度、2012—2016年度及2015—2019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借助谷地地理信息系统获得每个基地的地理坐标,利用ArcGIS10.2对中国科普旅游资源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属于集聚性分布类型,但分布均匀度较低,体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级行政区,其他省级行政区数量较少,西藏自治区最少;核心(边缘状分布格局明显,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和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为主要集聚区(数量之和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3个年度中国科普旅游资源总量和各地理分区科普旅游资源数量都经历了先减少又增多的变化,表现出中国科普旅游资源发展的非均质性;3个年度均以中东部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尤以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最为集中;度量地理分布平均中心始终落在河南省境内,向东北方向小幅度偏移,空间分布方向性不是特别明显,离散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以2015年-2019年发布的五批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和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法与热点分析法分析了康养基地时空变化情况,并利用二维矩阵等方法对我国康养基地与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对我国康养基地时空变换分析的结果看,除2015年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外,2016-2019年都呈现聚集分布,且热点区域主要趋向于集中在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且开发力度有待加强的西南部及中部地区,非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自然环境相对较差的西北地区或开发已经趋于完善的东部沿海地区。从空间错位结果分析来看,康养基地与旅游收入重心都呈现东北-西南的发展趋势,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关系,但随着时间发展,错位程度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流量、流质指数,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01-2016年国内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国内旅游流流量在时间分布上呈增长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沈阳、大连是辽宁省国内旅游流的主要聚集地。(2)各地级市国内旅游流流质在时间分布上具有阶段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差异性。(3)基于流量—流质的匹配分析,将各地级市国内旅游流分为四种类型:大规模—高效益;大规模—低效益;小规模—高效益;小规模—低效益,并使用Arc GIS10.2工具绘制类型分布图。  相似文献   

11.
选取山西省100个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研究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呈现集聚型分布,省域内分布不均衡,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发现,影响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水文、交通、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及政策等。建议通过与中心城市联动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就业人员培训等措施,实现山西乡村旅游示范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现状研究、游客需求及动机研究、游客消费行为及满意度研究等方面,然而有关乡村旅游者数量分类及主要差异特征的研究依然缺少,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进行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因此,文章基于旅游动机、出游特征、个人信息等因素来构建辽宁省乡村旅游者数量分类的指标体系,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因子分析将影响乡村旅游者出游的22个指标提取出9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对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结果显示,根据人工判别,在遗传距离18处将辽宁省乡村旅游者分为4类;方差分析分析了不同乡村旅游者的主要特点,归类为娱乐消遣型、文化体验型、休闲观光型和康体养生型等4类市场;旅游者在出游特征方面仅有旅行时间和旅游人均消费在文化体验型和康体养生型中表现出差异,旅行方式、出游季节、同游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个人信息方面,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常居住地等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及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简要分析北京市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发展做出详尽评价,以期对今后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根据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的2010~2016年共7批,总共656家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民俗户、民俗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其空间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发展做出评价。[结果](1)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民俗村(户)主要分布在北京8个郊区和2个县,其空间分布不均衡,属较集中分布,大兴区分布密度最大,其次为昌平、平谷、通州、延庆、怀柔、密云、顺义、房山、门头沟;(2)北京自身资源、生态环境基础是决定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3)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易受到资源、环境、空间的刚性约束,目前处于停滞不前的瓶颈期。[结论]在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旅游资源发展具有北京特色的乡村旅游,追求质的提升是出路,因此北京市发展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空间布局和影响因素,为云南省农村反贫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内15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模型、集中度模型和分布密度模型等方法分析该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果]结构类型分析结果表明该片区内旅游类型较为丰富,但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目很少,旅游反贫困还处在初级阶段。空间分布类型分析结果从整体上看接近随机分布,但是自然保护区类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呈凝聚型分布。空间均衡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旅游资源整体分布较集中,具有资源集聚的优势。通过空间分布密度分析,发现该片区北部和西南部的资源分布密度大,密度最大的区域为绥江县和武定县。[结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但具有集聚的优势,应该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在政策引导下丰富旅游资源的类型,加强各区域之间资源的共享,实现农村反贫困旅游资源在空间格局中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区位熵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市域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测度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程度。研究表明:①云南省16个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②云南省的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区位熵值差异不大,其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民间文学在德宏、普洱较为集中,传统音乐在怒江最为集中,曲艺类非遗集中在西双版纳、楚雄、昭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在昭通最为集中,传统美术在大理较为集中,传统医药在昆明、楚雄较为集中,民俗在怒江较为集中,区位熵2.15,其余地域较为均衡。③国家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不显著,省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空间角度分析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同时深入探讨其驱动力,全面推动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以郑州市为例,通过洛伦兹曲线、最邻近指数、地理联系率和基尼系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进而选取24个驱动力指标,通过计算相关性系数对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惠济区、登封市、二七区等市区;(2)但各市区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上街区的最邻近指数大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均匀型,巩义市、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经开区、高新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的最邻近指数小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凝聚型;(3)郑州市各区的地理联系率均在94%以上,基尼系数均小于0300,说明郑州市整体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均衡。(4)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24个驱动力指标均正向相关,其中乡村特有的景观、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村的数量、农民人均收入、民宿、停车场数量、道路标识系统的完整性和互联网覆盖率与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受多个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优化调控驱动力系统,促进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合理化以及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宏观层面量化分析石羊河流域1987~2016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时空演变趋势、规模和形态结构,探究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文以1987年、2001年、2016年3期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提取的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信息为数据源,并借助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景观指数等研究方法。[结果]1987~2016年农村居民点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呈低海拔、小坡度、近水系分布的空间特征,但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加强,其中河流和城市周边是农村居民点集聚较明显的区域。农村居民点斑块复杂性减弱、破碎度降低,形态趋于规则,但由于斑块蔓延扩张引起的居民点斑块两极分化趋势加剧。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异特征明显,呈小斑块高密度集聚与大斑块低密度分布的格局。[结论]石羊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河流和地形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结构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本文以汉中市为例,以街头拦访调查和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汉中市居民旅游消费结构进行分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汉中市居民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出“双低、两少、不均衡”的特征.“双低”是指居民年出游频次较低、旅游消费层次低;“两少”是指黄金周出游人数少、随团旅游人...  相似文献   

19.
杭州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特征与优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杭州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发展规律,以期为制定其发展策略及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提供一定借鉴。[方法]以杭州市28处重要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对象,根据收集到的杭州市乡村旅游地的相关资料,运用旅游地理学及Arc GIS、Google Earth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紧密度指数对杭州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最邻近指数R=0.651,杭州乡村旅游地在全市范围内呈集聚型分布;(2)从区(县)尺度来看,乡村旅游地的集聚分布较为明显,主要分布在萧山、余杭;基尼系数G=0.804,杭州市乡村旅游地在杭州13个区(县)中的分布较为集中,地区间发展不均衡;(3)平均通达度指数为74.05km,整体通达度状况良好;(4)紧密度指数C=0.55,表明紧密程度处于一般水平。[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路径,促进其良好均衡发展,形成良好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为同类乡村旅游地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民宿作为我国乡村振兴和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商业形态和空间利用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2000—2020年成都民宿为例,通过网络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平均最近邻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讨成都民宿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0—2020年成都民宿数量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成都民宿空间分布从个别区域集中发展向全成都市均衡发展。(2)成都民宿的空间演化过程是由分散到集聚,再到强烈集聚的过程,空间结构逐渐呈现出强凝聚力的趋势。(3)成都民宿的时空演化在不同年份存在一定差异,在空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点—线—面”的集聚演化特征。(4)区域政策、海拔高程、旅游资源条件、城镇化发展水平、道路交通条件、人口条件都是成都民宿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典型民宿集群发展模式的理论意义,以及民宿的产业定位、选址和规划实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