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高计划将扶持一大批优秀高职院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壮大,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所列入国家“双高计划”的涉农类职业院校,文章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就业情况、教育经费状况及国际化办学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学院应通过设置新兴涉农专业、强化“双师”队伍培训、激发学生“双创”活力、多主体筹措办学经费、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等措施来克服发展困境,以其实践经验发挥模范示范作用,促进涉农高职学校建设逐渐进入改革深水区,探索助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将组织相关涉农职业院校,按照涉农产业部门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相关工作,满足国家农业生产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农业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和长足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以衣为主,农、工、理、贸结合,多学科多专业并存的办学之路,并初步形成了以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龙头,以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骨干,以初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大大增加,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再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学费收入、银行贷款、租赁资金和社会捐赠等,已成为学校办学资金来源的重要部分。随着农业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对学校财务信息需求量的增加,要求各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有效创新,务实学校发展的财务基础。对此,本文拟作相关的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我国有农业职业院校280余所,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700余所,农村职业高中4000多所。这些宝贵的教育培训资源,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载体,但作用发挥得还不够。要鼓励支持农业职业院校办好农科专业,积极争取将骨干务农农民的农科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相似文献   

5.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进一步落实‘为农办学”的理念和提升办学质量与特色,自2011年开始,加大专业调整力度,积极向涉农专业倾斜。今年以来,学院大胆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涉农专业特色办学进一步形成科学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人才搭建了更加合理的平台。目前,学院共有10个涉农专业及方向,初步覆盖了现代农业所需的技术、服务以及管理岗位,并初步形成和创新了专业动态调整、校企实训基地运行等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农业产品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和农业技术对外交流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涉农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构建农业对外合作的保障。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涉农行业人才的特殊要求,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应用脱节,缺乏校企合作实践,学习中忽视语言的民族属性,农业信息化资源匮乏等问题掣肘了涉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进程。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提出建构涉农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土人才.面对农村逐渐"空心化""空巢化"、农业生产经营者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农业劳动者和乡土人才流失等现实情况,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通过加大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乡土人才结构等措施,不断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省内涉农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优势,通过函授教育,遴选部分高素质农民参加,函授与培训课程互认,实行学分制.二是创新农民职称评定方式方法,探索乡土人才评定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相似文献   

8.
一、“送教下乡”是涉农专业中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从上世纪末开始,农业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专业,日渐萎缩、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9.
<正>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也是社会对农学类专业大学生能力的要求。江苏教育资源丰富,共有7所农业职业院校和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金陵科技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等多所涉农本科高校,农口相关专业建设总体上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在1.5万至2万人。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后继力量培养,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进行农业创新创业,促进建设一支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2015年省级农业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决定在全省涉农院校中开展大学生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培训。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涉农部门兴办经济服务实体已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面前。如何做好这篇文章,最近,我们作了一些调查,从各地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要大办、办好涉农部门的经济服务实体,当前需要认真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你们好!来信收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  相似文献   

12.
涉农专业,是高职院校专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使涉农专业的实践性、社会性充分体现出来,然而,如何对校企合作办学中涉农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成为摆在各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面前的问题。本文探究了一种"校企生共评管理机制",能够应用在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教学质量评估中,该机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希望能够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农村出现农业技术专业人员缺乏,培养的涉农专业大学生宁愿改行,也不愿到农村和涉农企业就业。对此,国家可考虑定向免费培养部分涉农专业大学生。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刚刚发布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三化同步”发展全局,解决未来“谁来种田”问题做出的重大决策,抓住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命脉。  相似文献   

15.
记者与胡志斌是老相识了,去年春天认识,那时只知道他在全国第一家农业企业家协会——河北农业企业家协会做秘书长。后来才知道,这家协会不同于其它涉农行业协会,是由一群涉农领域的企业家组成的,会员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文化,它具有很多普通涉农协会所不具备的优势,它引领农业方面的企业家联合闯市场,发展现代化农业。虽然协会在发展中有很多困惑,但它以服务立会为宗旨,与时俱进,对推进当地的“三农”工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时隔一年,记者再次走进石家庄,参加了由河北农业企业家协会举办的“河北农产品展览会”,现场采访了河北农业企…  相似文献   

16.
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人才的支持,但现有的农业人才不一定愿意服务于农业。本文以涉农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得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人才服务农业的意愿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性别、学历、农业政策的了解、传统文化观念、父母所在行业等因素与服务农业意愿显著相关。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应政策,吸引并留住农业人才服务农业,才能推动农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营管理》2014,(5):47-47
4月19日,由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牵头组建的北京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挂牌成立。全市20多所涉农院校、8家科研机构、27个涉农企业等58个单位结成战略联盟,将捆绑服务首都农业发展。集团的成立将为北京市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在科技研发与推广、人力资源开发与储备、员工培训等方面直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首都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简称农广校)是由中央、省、地、县、乡农广校组成的五级办学体系,多年来一直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办学方向和"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的办学宗旨,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为企业培训了大量的技能人才,为社会输送了众多的创业人才。但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农广校教学基础设施较差、教学设备功能相对不全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面对现状,究竟该如何突破"瓶颈",走出一条农广校可持续发展之路呢?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五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一是按照"充分依靠农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脚踏实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工作思路,继续加强与农业厅、教育厅等上级部门多沟通、多协调,争取早日出台《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使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教学改革。利用农广校的办学优势,完善涉农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农广校特色,并融入各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开发乡土教材。针对所开课程,争取做到每门课程  相似文献   

20.
新农科建设是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规律,致力于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水平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新人才。"新农科"建设宣言的提出对高等院校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目前江西高校存在涉农专业人才数量紧缺且离农化趋势严重,涉农专业精品课程少、设置不够合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与行业需求脱轨,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本文从新农科建设的角度出发,针对江西高校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