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林则徐的荒政思想与实践-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的熏陶、与朋友的切磋及注意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使林则徐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荒政思想。在实践中,他提出“与其过荒补苴,何如未荒筹备”的积极主张,创立丰备义仓;灾后注意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剪除荒政中存在的弊端,同时号召地方社会协助政府救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清代荒政日渐废弛的情况下,林则徐的荒政活动却卓有成效,难能可贵。成功的荒政实践是林则徐一生中继抗击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之后的又一个闪光点。  相似文献   

2.
道光前期江苏的荒政积弊及其整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光前期江苏水灾频仍,官府救灾任务较重,虽然就总体而言,官方的救济是富有成效的,但在嘉道时期国家荒政整体上趋于衰败,江苏的灾赈也显现出众多的弊端。对此,先后任职江苏的林则徐、陶澍等一批精干廉明的能支展开了切实有效的整顿,当时出现了“道路传言,皆谓之清赈”的难得景象。围绕这一现象,本文对目前学术界和社会上通行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清代荒政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依能 《中国农史》1998,17(4):59-59
中国古代荒政是历代统治者,稳定社会,维护统治,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措施.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灾害发生最频繁的时期,清朝统治者为了安定社会,维护统治,始终把荒政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荒政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其发展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控制自然能力的标志,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通过清代荒政特点、救荒措施、荒政评价等方面的论述,对今天的抗灾、救灾事业,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明代荒政述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中国古代荒政是历代统治者稳定社会,维护统治,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措施。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灾害发生频繁时期,明王朝为了安定社会、维护统治,始终把荒政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荒政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有着密切关系,其发展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控制自然能力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通过明代荒政特点、救荒措施、荒政评价等方面的论述,察古知今,绸缪未来,对当今的救灾事业,应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的荒政思想与实践——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的熏陶、与朋友的切磋及注意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使林则徐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荒政思想。在实践中,他提出“与其过荒补苴,何如未荒筹备”的积极主张,创立丰备义仓;灾后注意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剪除荒政中存在的弊端,同时号召地方社会协助政府救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清代荒政日渐废弛的情况下,林则徐的荒政活动却卓有成效,难能可贵。成功的荒政实践是林则徐一生中继抗击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之后的又一个闪光点。  相似文献   

6.
本刊2013年11期刊登的《从"董拓荒"到"邓扛鼎"的启示——研读中国救荒史札记》一文,提及笔者对我国"荒政"文献资料进行了一些研读,现编发笔者学习中国救荒史札记之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朱熹禳弭救荒思想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召和气,以致丰穰,是朱熹荒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禳弭救荒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风雷云雨等自然现象的认识;祭祀鬼神与祈祷救荒;畏天敬诚弭灾与正君心、改革弊政;另外本文亦对被学界忽略的朱熹未雨绸缪、贫富相恤的救荒思想和因势利导的治河思想作了补充论述。  相似文献   

8.
南宋董编撰的《救荒活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研究荒政问题的专著。《救荒活民书》内容丰富,措施具体,是其以荒政思想的集大成。曾被宋宁宗赵扩称誉为“南宋第一书”,并刊行于各郡县,此后,历代文人也撰有荒政专著,如明代杨希元的《荒政丛言》、陈龙正的《救荒策会》、清代俞森的《荒政丛书》、汪志伊的《荒政辑要》等,均属此列。《救荒活民书》共有三卷,外加拾遗部分。上卷叙述和评论了宋代以前的救荒情况和议论,中卷是全书的重点,集中阐述了作者各项救荒建议和措施,内容分为常平、义仓、劝分、禁遏籴、不抑价、检旱、减租,贷种、遣使…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我国即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灾害频度之繁、强度之深、广度之大,世所罕见。可以说,在我国几乎是无年无灾,无年不荒。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抗灾救荒史。与此相应,我国又是一个“荒政”书籍极丰富的国家。为了“古为今用”,笔者对我国的“荒政”文献资料进行了一些研读,并“东鳞西爪”记下粗浅心得体会。这里,简要评述两部被专家学者称道的“荒政”名作,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隆时期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乾隆认为:民庾即天庾。为了解决灾民的食粮问题,他在其有关荒政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通过截拨漕粮、调拨银两和以丰济歉等手段,直接向被灾地区调拨入大量粮、银;另一方面主要采取遇灾暂免粮食关税,暂解米粮入海、入口之禁,严禁地方官员遏籴等间接的截拨措施,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策上引导市场对灾区进行粮食调拨。最终基本达到了裕食灾民、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清代赣南的生态与生计--兼析山区商品生产发展之限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志繁 《中国农史》2003,22(3):96-105
清代赣南山区的人口、土地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已经出现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外部市场的刺激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土地利用方式,反而使情况更为严重。这样的生态和生计现实制约了赣南山区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赣南的例子说明,山区商品生产无法发展的原因不能用落后封建势力的压制来解释,人口、土地及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才是山区商品生产不能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宗殿 《中国农史》2005,24(1):60-66
本文从土地生产率、粮食亩产量、新生产部门、生态农业、农学著作及养活的人口等方面论述了清代的农学成就,并指出其在中外农业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对于清代农具和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冯志杰 《中国农史》2006,25(4):24-30
本文对晚清时期农学书刊的出版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该时期农学书刊出版的基本态势、特点、重要出版物及其对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晚清时期农书出版沿着传统农书与翻译引进西方近代农学出版的两条轨迹演进.但前者不断趋于衰落,后者则呈现出比较强劲的发展态势。晚清时期农学期刊的诞生,是农业科技传播领域的一个创举,也对近代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水权制度变迁(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3个历史阶段研究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水权制度变迁:第1阶段为先秦至汉朝,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发展时期,国家开始制定正式的水权法律制度,但比较零碎而不成体系.第2阶段是唐、宋、元朝,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国家法律为主导的正式制度极为完善和发达.第3阶段包括明、清2朝,阐述中国古代自先秦至唐、宋、元朝水权制度、分析自先秦至唐、宋、元朝各个不同朝代时期水权制度特点,讨论这段历史期间制度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叶磊 《中国农史》2021,(1):22-31
近世日本的传统暖地稻作技术(1)是为应对暖地气候条件及土壤环境而诞生的一种特色水稻栽培方法。其中,"稀播疏植"核心技术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暖地气候所带来的秧苗徒长、过繁茂化等问题;合理排灌、高肥栽培、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的应用有效确保了稻田的水肥供给和虫害防治的效果;而暗渠排水、干鰯肥田、鲸鱼油防虫等措施则极具日本地方特色。从技术的实施效果来看,传统暖地稻作技术实现了水稻的稳定高产和瘦田增收,对于当代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借鉴意义。通过与同时期清代中国的比较发现,日中两国在水稻用种、插秧规格、稻田灌溉等方面的做法较为相似,即两国都主张通过"稀播疏植,精细管理"的方式来发展稻作生产。基于比较结论和种种史实,我们推测日本这一技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受到清代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正刚 《中国农史》2003,22(4):79-84
清代台湾社会开发的主力军是闽粤移民,但牛在乡村社会的发展中,充当了极重要的生产力角色。牛在台湾乡村社会的土地开垦与工商业发展中独当一面,在民众生活甚至风俗中也占显要位置。牛是清代台湾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秦泗阳  常云昆 《水利经济》2005,23(6):1-4,62
阐述明、清2朝水权制度,分析明、清2朝水权制度特点,讨论明、清2朝水权制度变迁的原因。提出当前制定水权制度应注意的问题,认为完备的用水制度是节水的关键;国家应采取各种措施,制定法律、法规,以弥补诱致性制度供给的不足,并且在制定水事法律、法规时,应考虑各方利益,减少执法的阻力;人民群众应参与用水制度的创新和实验;当市场或资源条件发生变化后,即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后,应适时进行制度方面的改革;重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继承我国古代比较成熟的法律制度、严格执法;制定水权制度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还要注意制度变迁的成本。  相似文献   

18.
张晓辉 《中国农史》2007,26(4):39-45
近代澳门与内地的茶叶贸易以清末为盛,茶源以西江下游沿岸所产红茶为大宗。拱北口是最重要的贸易场,销往澳门的茶叶大部分转输香港,供港人和南洋华侨消费,一部分直接运销欧美市场。清末澳门一度成为粤茶出口之重镇,对于本地及内地的经济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后由于茶质疏于改进、洋茶的残酷竞争,以及澳门商务地位日降,至于民初,澳门与内地的茶叶贸易陷于湮没无闻。  相似文献   

19.
杨松水 《中国农史》2006,25(1):66-72
清代皖中地区曾经是江南乃至全国商品粮的贸易地之一,尤其是在雍正以后更加兴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江南农业经济转型以及皖中粮食的丰殷的角度,说明当时贸易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而且,这种贸易与交流还给皖中地区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皖中在地域上也是安徽与江南及长三角进行交流与联系的前沿,因此,这方面的探求,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清水江的木材流动,使其成为近两百多年来的一条财富积聚、商业鼎盛的黄金河。清代晚期,政府每年从这条河上征收的木材贸易税折合人民币1.6亿元,其木材贸易总量折合人民币20亿~32亿元。如此高频度利用背景下的清水江沿岸的生态环境能在两百年间依然健康,依然生机勃勃,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文章通过对林地契约文本所反映的社会实质的解读,揭示清水江流域各族人民高效利用林地资源和精心维护生态系统的完美结合,以期为今天的集体林权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