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地开发整理是充分利用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农地开发整理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变化,结合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农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的层次结构和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模型计算农地整理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巨大、社会效益明显、生态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耕地利用的时序变化对内蒙古耕地的非农化利用的时空分布格局规律、特点与利用效益进行研究,科学有效评价耕地利用效益水平,以期为合理引导内蒙古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耕地利用近30年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了其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果 (1)1991—2000年耕地转出总面积为50.6万hm2,82.15%的耕地流转至草地,从耕地转为草地是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2)2001—2010年耕地转出总面积为38.5万hm2,62.62%的耕地转移至草地,该时期耕地转移至草地依旧为主要部分,但比例在下降。(3)2011—2019年耕地转出总面积141.7万hm2,其中有54%的耕地转移至林地,24%的耕地转移至建设用地,该时期耕地转移至建设用地的比例明显增加。(4)内蒙古的耕地利用效益近30年变化在时间上可分为3个阶段:即1990—2002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缓慢,生态效益快速降低的低生产力时期;2003—2011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快速增长,生态效益快速降低的忽视生态效益的快速经济发展期;2011—2019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增长,生态效益维持不变并略有回升的偏绿色发展期。(5)空间上的分布为4类:即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为主的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起主导的偏高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区;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为主的以生态效益主导的偏高效益区;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赤峰市为主的效益偏低区;乌海市、阿拉善盟为为主的效益最低区。结论 (1)内蒙古耕地与其他利用类型土地之间转换明显,耕地面积总体稳中有升,耕地集约化利用明显促进了农转非转移。(2)耕地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时间上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生态效益则由降低至缓和回升;空间上各市(盟)区间差异大,需要从资源互补方面进行合理协调,科学推动耕地的绿色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农地整理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及应用需要,结合河南省汝州市庙下乡农地整理项目,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农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层次结构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了农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农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有较大提高,生态效益提高不明显;综合效益提高了34%.该研究对于量化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和实践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选择濮阳市作为分析对象,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目标,通过构建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对2016年末濮阳市土地利用现状以及2020—2025年的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主要指标做出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函数,同时采用制约条件反映社会效益目标。将效益最大化作为指导原则,得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三个备选方案。结果分析表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是最佳方案,优化后得到耕地面积是270 980.5公顷,满足了濮阳市土地利用规划中耕地保有量的要求,林地面积增加了17 180.61公顷,达到了林木覆盖率30.8%的要求。另外,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以及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促进了城市的开发。该方案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也实现了土地利用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构建毕节市2008-2017年的耕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体系,具体包括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和11个可用指标层。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标准化数据的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每一年的耕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得分线性加权求和,得出每一年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评价值。对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种效益的协调度进行分析,进行等级划分对照,分析2008-2017年毕节市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状况,根据效益评价结果对毕节市的耕地利用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大连市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大连市的社会现状,构建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大连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市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2011年处于较低效利用水平,2012~2016年处于中效利用水平。大连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数的变化有所波动但总体来说都呈上升趋势,其中生态效益对综合效益的影响最大,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社会效益。对大连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评价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大连市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榆林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目标协同为导向,引入相对权益系数和生态价值服务当量构建出榆林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目标函数,并通过约束条件体现社会效益目标,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求解出榆林市2020年土地利用的优化结构。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榆林市耕地、牧草地面积略有减少,各类建设用地面积都有所增加,林地和园地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榆林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河南省是农业大国,研究其农业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不仅对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方法]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农业领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将河南省农业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分别计算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畜牧产品人均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结果]河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2007年的1.491hm2/人上升至2016年的2.164hm2/人,增长率45.10%,而人均耕地承载力却未出现同步增长,生态赤字不断加大。(2)2007年河南省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为0.101hm2/人,2016年上升至0.132hm2/人,增长率3.1%;而人均草地承载力却出现下降,下降率达26.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2007—2016年河南省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水域承载力均未有太大变化。相比于耕地、林地和草地,其水域的供求差距最大。降低水域供求矛盾,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是关键。(4)在农、林、牧、渔业中,河南省林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是唯一呈下降趋势的产业,2007年人均林地生态足迹为0.052hm2/人,2016年下降为0.046hm2/人,下降比率为11.54%;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也是在4个产业中唯一出现增长的产业,上升比率为27.90%,但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结论]2011—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耕地保护、草地的确权及保护、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继续退耕还林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陕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土地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加剧的形势下,详细分析陕西省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3个方面构建了13个指标,评估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价值,这将为今后各项土地整治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也有利于土地集约化的发展。[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评判法,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邀请专家成立评价小组,评估陕西省2013~2016年,土地整治前后13项指标的权重和模糊隶属度,进而分别分析各项效益价值及综合效益价值。[结果]通过土地复垦,生态效益的评分等级由3A级提升到了4A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分为75.47、71.98和81.55,增长率分别为10.16%、1.62%和9.52%,综合效益评分从70.41提高到了75.41,增长率7.1%。[结论]今后,陕西省在土地整治方面,一方面可加大对滩涂地,盐碱地和沼泽地的开垦,生产种植经济作物或进行景观设计,发展旅游业,提高土地复垦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提高周围居民的参与度,不仅有利于提供土地复垦的有效措施,同时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土地复垦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河南省济源市为研究对象,探究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效益构成,并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搜集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相关的数据,分析其对济源市经济、文化等各项发展带来的影响,详细说明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构成。[结果]2008~2015年,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人数占旅游总人数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41.03%,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44.41%;星级酒店数量减少5个;果蔬种植面积和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41%和3.90%;此外,济源市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消耗能源和排放污染物数量减少。2010~2015年,济源市就业人员年平均增长速率5.83%,失业率减少0.50%,文盲率下降0.07%,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数增长3.80%。51.4%的游客认为观光采摘旅游等生态休闲旅游增强了自己的环保知识。[结论]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主要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构成。经济效益方面:政府和居民收入提高,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种植结构得到改善,农业种植效益得以提高,农产品销售渠道得以拓宽;生态效益方面: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社会效益方面:当地居民的就业率和文化素质得以提高,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得以加强。在以后的观光采摘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当地特有的文化优势并注重提升自我,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乡村振兴的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展开评价,为区域农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将有利于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从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可持续性3个方面构建了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和加权综合法测算了2007—2016年全省及11个地级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并探究了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之间的协调度。在此基础上,采用DEA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探讨了全省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1)2007—2016年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综合评价分值呈平稳增长趋势,由2007年的0315提高到2016年的0498。2007—2012年,农业资源利用的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协调度呈现递增趋势,由0760提高到0935。2012—2016年,协调度呈现递减趋势,由0909降低到0838。(2)2007—2016年河北省各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分值整体呈递增趋势,但地区间存在差异。整体看来,唐山市的评价分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地市,其次为廊坊市和石家庄市,邢台市的综合评价分值较低。(3)2007—2016年,河北省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趋势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2007—2012年,综合效率小于095,处于较低的水平。2013—2016年,综合效率大于095,处于较高的水平。大部分年份存在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从业人员、农用地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投入过多,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出不足的现象。[结论]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今后更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协调性,推动农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向更高水平发展。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效率的提升主要是依靠生产规模的优化配置,技术创新发挥的作用较小,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亟待进一步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从数量、质量、结构、保障等4个方面切入,构建综合性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分析2005—2015年鄂尔多斯市10年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特尔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值。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与鄂尔多斯市实际情况划分土地生态安全级别。[结果](1)10年城镇化进程中,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明显。其中,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减少;(2)从土地生态安全分项评价结果来看,数量安全评价数值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微小变化,安全水平基本稳定;质量安全与保障安全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明;结构安全评价分值出现了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这与土地政策的倾向具有明显的相关性;(3)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来看,鄂尔多斯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已由2005年的临界安全水平提升至较安全水平。[结论]鄂尔多斯市整体生态安全水平正在逐年改善,但是仍未达到理想安全状态,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中应继续加大土地生态安全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耕地是极其稀缺的自然资源之一,绿洲耕地资源是绿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资源对绿洲区社会经济生态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绿洲区典型城市酒泉市1997—2016年的耕地面积有关数据为基础,剖析影响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和STIRPAT模型。[结果](1)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整体呈波动式减少趋势; (2)由主成分分析表明,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公路里程、社会消费品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等)、农业产值(粮食作物总产量)存在较大相关性; (3)STIRPA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率、人均GDP及公路里程;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对酒泉市耕地面积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绿洲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广泛应用,人均GDP的增长是以牺牲更多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代价的,导致绿洲农业面积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公路里程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符合预期。[结论]研究认为可通过提高城镇化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绿洲区农业发展方式、增加技术投入等方面遏制绿洲区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4.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重构及其外部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在耕地利用效益体系重构和外部性分析的基础上,探求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和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形态、产生的基础和作用过程不同,其中耕地利用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耕地利用外部效益的内部化则是解决目前耕地保护外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研究结论:应尽快建立和实施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河北承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承德市土地利用存在结构不合理、后备资源不足、经营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文章使用承德市2007~2015年统计年鉴以及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等,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分析承德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承德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现状具有开发程度适中、比例分配合理特征;(2)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农用地变化不大,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园地、林地增幅较大,建设用地增长幅度也较大;(3)土地利用程度方面,承德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大,总体来说呈现增强态势;(4)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方面,水域、水利设施占地以及交通用地变化较大,耕地和草地变化程度较小;(5)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人口以及城镇化。由此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耕地质量,转变土地经营方式,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以促使土地利用生态化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等级,并基于此进行分区评价,以期为提高山西省生态农业安全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离差最大化法对2007—2016年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作出动态评价,并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划分山西省各地级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结果]2007—2016年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现波折上升的过程,期间出现短暂下降过程,其中生态、经济系统指数值呈上升态势,而社会系统指数值呈下降趋势;吕梁市、太原市和阳泉市等3市由于人口基数大等原因造成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不安全级,大同市、忻州市及临汾市等3市等由于工业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导致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较不安全级,朔州市、长治市及晋城市等3市由于农业污染治理及时导致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较安全级,晋中市和运城市等2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故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安全级。[结论]通过构建生态补偿政策及发展绿色农业体系能提高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指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拉动作用,为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常熟市蒋巷村为例对其乡村旅游用地效率及经济效益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蒋巷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后,超过70%的农户将自家耕地出租给他人或以入股的形式加入集体或公司从事旅游开发,以租赁费和分红的形式获得报酬。在本村内先后建成了新村别墅、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蒋巷工业园、生态种养园、村民新家园、农民蔬菜园、无公害优质粮油基地的分布格局,使绝大多数农民由原本单一的种植业转型为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三者相结合的模式,这也使绝大多数农民的家庭收入和土地收入成倍增加。全村70%以上的家庭中旅游业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40%~60%。乡村旅游业为村民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扩大,村民的幸福感和土地收益满意度大幅度提升。该村超过90%的农户加入了"社区+公司+农户"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联合各家农户进行公司的创立,并配套完善的生活与旅游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以此形成了健全的旅游市场运行机制。[结论]发展乡村旅游后,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得到彻底改善,旅游带动和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入手构建适用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水平及各指标权重,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两两间耦合阶段与协调类型,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西南部土地利用效益高于东北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性,其中大庆与哈尔滨经济、社会效益居于首位,黑河与牡丹江生态效益最高;(2)黑龙江省生态-社会效益耦合协调强度大于经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低,多数城市处于拮抗耦合,仅伊春与黑河的经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低水平耦合;(3)黑龙江省西南部的协调程度整体高于东北部,其中仅哈尔滨与大庆土地利用效益为协调状态,其余城市均为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