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的研究有着实际性的借鉴价值。文章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分布数量进行统计,进一步对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密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苏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要远超苏中、苏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目前处于明显落后阶段,而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良好的苏南地区仍然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的状况。为均衡江苏省各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全面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提出大力开发苏北地区主要星级景点,提升苏南地区农业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合理地对农业生态旅游的路政进行布局、利用新媒体打造与游客互动的平台等对策,旨在为江苏省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江苏省地级市区、县(市)1999、2007及2016年的城市化率数据,结合腾讯点位大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江苏省各县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变化及其与人口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9~2016年间,江苏省南北城市化差距逐渐增大,大致遵循南高北低逐级递减的分布格局;江苏省县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由分散变为集聚,高—高集聚主要为苏南地区,低—低集聚主要为苏北地区;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与人口热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城镇化是人类对土地进行利用的重要方式,对于人类来说,城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方法]文章采用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因子法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布局及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人民生活、经济、人口、空间等4个方面选取l5项指标,构建了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整体存在相似区域间的空间集聚特征,其全局自相关系数为0.419 5,Z值大于1.93;苏南、苏北地区空间差异在缩小,江苏城镇化总体空间差异也缩小,分布态势为集聚态,江苏省城镇化空间格局差异总体无较大变化,只在原有空间格局上进行集聚微变,在全局城镇化上,苏南地区水平高、苏北地区水平低的空间格局仍然存在。[结论]该研究受县域数量多的限制,在经济城镇化方面只选第三产业,产业代表性不强,在今后研究中应增加其他产业研究指标,以便更好更全面的分析江苏城镇化的布局及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21世纪以来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的机制,为新时期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描述性统计与区域空间比较分析、因素分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 (1)2001—202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经历了“两增两减”的变化,由201.03万hm2波动增长至220.28万hm2,增长9.6%;同期广东、浙江分别减少了53.48万hm2、70.40万hm2,与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差距不断扩大;(2)2001—2020年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了26.94万hm2,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45.11万hm2,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对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的贡献率达234.2%,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的主要原因;(3)水稻生产竞争力不高和有效灌溉面积减少共同导致了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衰减,有效灌溉面积增长是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和水稻生产竞争力提升共同促进了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结论 对于拥有较多后备稻田或耕地的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区域内粮食种植面积的下降,但长期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面临挑战。继续稳定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需要全省协同努力,苏南地区要稳定并适度增加水稻种植面积,苏中地区要积极探索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有效途径,苏北地区要着力发展稻米产业经济,探索水稻生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要高度重视江苏省沿海地区滨海盐土水稻生产的发展,为未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开辟新空间。  相似文献   

5.
以2004-2013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环境和工业面板数据为基础并建立二者之间的计量模型,探讨环境规制对工业结构多元化指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结构多样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规制对苏中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影响最大,对苏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影响比较稳定,对苏北地区工业结构影响较小;环境投资对江苏省工业结构调整有积极效应,环境费用对工业结构调整有抑制效应。从区域尺度看,环境费用对苏南、苏中地区工业结构优化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对苏北具有负向驱动作用;建设项目"三同时"对苏南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对苏中和苏北具有抑制作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对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有促进效应,而对苏南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1-2011年江苏省农民纯收入数据,分析了江苏省农民纯收入变化的区域差异及格局演化。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民纯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地区间绝对差异逐渐增大;农民纯收入的高收入区和较高收入区在苏南地区集聚,中等收入区、低收入区和较低收入区在苏中和苏北地区连片分布;从增长速度看,2001-2005年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较快的县域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2006-2011年则集中分布于苏北地区,两个阶段发生了明显的南北转换;依据农民纯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将江苏省划分为五种类型区:高收入高增长型、中收入高增长型、中收入低增长型、低收入高增长型、低收入低增长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解析产业与劳动力的耦合互动关系,能够清晰地认知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农村产业布局提供规划依据。方法 文章构建了“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定量测度模型,并展开了江苏省地级市耦合评价分析。结果 (1)苏北乡村地区农业生产仍是重点,涉农二产主要围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苏南乡村地区二三产业涉农程度低,主要涉农二产为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2)一二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决定了“三产”融合的总体水平和格局,一三产业融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差异较小。(3)产业融合的高值区是以“宿迁”为核心的苏北地区,乡村劳动力融合的高值区则是以苏锡为核心的苏南地区。(4)江苏省“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错位分布,空间耦合性低。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两系统逐步走向解耦。结论 苏北地区应加强农业产业链和增收价值链的延伸,从而增强就业粘性;苏南地区可考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地方政府应在区域产—劳耦合自组织基础上,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的他组织干预促进“三产”融合和产—劳协调。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总目标,是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方法]在系统阐释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经营者素质、国际竞争力、农民收入、绿色发展等7个维度23个指标的农业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6年省际数据分析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结果]除上海、山东以及天津等部分省市外,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其中上海的综合得分最高,山西综合得分最低;各省在产品质量、产业效益及国际竞争力维度的地区差距明显,而在经营者素质、生产效率、农民收入、绿色发展水平维度差异不显著。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其次人力资本和农业投资的增加也会有效提升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而农业资源禀赋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应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龙头效应,发挥地区农业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以促进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推动苏北平原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苏北平原农业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苏北平原农业资源为出发点,利用行政区的划分对各市农业资源展开调查,构建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指标权重,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型对农业资源作出评价。[结果]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各市的土地资源都较充足,水资源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最充足,而连云港市和宿迁市的水资源较为缺乏,其丰度指数分别为0.410 6和0.601 2。此外,各市水资源情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而农村生活水平也有待提高。[结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整体上都较充足,但存在水资源污染、明显的城市分配不均的现象,农村发展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对此,应该立足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加大农村建设力度,促进苏北农业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蔬菜生产比较优势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近15年的江苏省农业统计资料,分析江苏省蔬菜生产比较优势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历史演变规律,为蔬菜产业结构优化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生产效率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测算蔬菜生产比较优势。利用GIS技术对农作物比较优势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1)近年来江苏省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最高的4个市从高到低为徐州市、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最低的4个市从低到高为淮安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 (2)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江苏省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属于空间随机分布; “高高”型的高值聚集区包括丰县、沛县、大丰区、东台市、无锡市区、苏州市区、吴中区,“低低”型的低值聚集区包括宝应县、高邮市、金湖县; (3)近15年来江苏省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 与2002年相比,2017年苏南地区的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整体提升幅度较大,苏北地区、苏中地区的大部分地区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则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建议江苏省苏北地区蔬菜生产的侧重点是规模化,重点布局徐州市蔬菜产区,并在宿迁市、盐城市适当发展蔬菜产业; 二是苏南地区蔬菜生产的侧重点是精品化,重点布局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蔬菜产业; 苏中地区蔬菜生产的侧重点是特色化,南通市要衔接好上海市的蔬菜市场,扬州市、泰州市重点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水生类蔬菜。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需求总量与消费结构均推动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业现代化、特色化及区域化发展,反过来又催生农产品区域品牌。陕西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生态资源丰富,区域品牌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总体来看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鉴于此,文章在分析陕西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区域因素、品牌因素、产业因素及支持因素等4个方面阐述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静态构成要素,并基于上述4个静态要素,从16个具体要素来构建陕西省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测算出陕西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综合得分及从各主准则层权重、主准则层得分及分准则层得分等3个方面判断影响陕西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提出积极落实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有效构筑农产品区域品牌伞、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品牌调控与扶持力度等提升陕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多元化,创意农业成为新经济发展下的新型产业,研究创意农业资源利用水平和发展趋势,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法]文章以创意农业发展为背景,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创意农业资源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利用自适应灰色预测模型对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趋势进行灰色预测。[结果]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权重值最高为0110,表明在创意农业资源利用评价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为重要。综合评分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得分最高为0429分,该结果说明创意农业较大地促进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江苏省创意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综合得分为3927分,处于较高利用水平,但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于旅游发展水平较低。灰色预测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方向以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形式为主,设施农业发展仍处于弱势。[结论]整体上看,江苏省创意农业资源利用处于较高水平,但发展不均衡。从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看,江苏省创意农业将以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的形式优先发展。因此,在保证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以保证江苏省创意农业全面、平衡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选取山西省213处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对其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判别,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的特点,且与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包括以太原和晋中为主的中部密集区和以临汾、运城、晋城为主的南部密集区,且都以各地级市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大多数示范点分布于城郊地区; (2)经济发展、人口密度、资源禀赋、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科技类、农事体验类和特色村镇类多分布于经济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SFA模型的河南省粮食产量时空变化及投入要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粮食问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农业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对河南省粮食产量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2005—2015年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和投入要素为研究对象,将研究数据面板化,利用线性相关、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脱钩分析等方法,运用ArcGIS 10.1、Eviews 8.0和SPSS 19.0等软件,对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时空变化、投入要素影响程度和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模型运算结果表明文章选用模型效果较好,能够反映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其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且符合河南省粮食产量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 2005—2015年河南省粮食产量总体呈线性上升趋势;(2)从空间上来看,河南省中部、北部、东部和南部粮食产量较高,西部受地势因素影响粮食产量较低;(3)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折纯量、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经营性收入、农药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乡村农业人口呈正相关关系,与农村用电量呈负相关关系;(4)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农药施用量存在脱钩效应,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经营性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存在脱钩效应。[结论]应保持目前粮食播种面积不变,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突出投入要素的影响,同时对河南省各县进行区域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各级政府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村相融和产业脱贫方面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数量和规模增加迅速,对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园区盲目扩张问题也比较突出。而目前针对园区发展战略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因此应用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定园区发展战略极具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四川省平昌县为案例,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即SWOT-AHP分析法,首先筛选出对园区发展影响较高的12个因素进行SWOT定性分析、并通过AHP分析对各影响因素赋予系数,进而以总优势、总劣势、总机遇、总挑战值为4个顶点绘制园区发展战略四边形,以重心P所在象限和区域判定园区发展战略。[结果]四边形重心位于第一象限开拓战略区的[0,π/4]实力型方位域,平昌县农业科技园区应采取开拓型发展的战略。[结论]建议平昌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应充分把握园区资源环境优势、产地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优势,明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总体定位,形成茶叶、中药材优势产区,推进"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驱动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到新阶段的新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做出的战略抉择。以实例为基础,深入研究实施乡村振兴中的目标、重点、实现路径等,有助于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法]文章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情况,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四川省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制约因素、目标、重点及战略路径。[结果]四川省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与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差距较大,主要制约因素有土地细碎化、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多层次人才匮乏和治理能力面临挑战等。[结论]明确了四川省乡村振兴要以涉农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明乡风基本形成、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和生活富足为目标,以衰退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点,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村庄整治和宜居乡村建设为突破口,以贫困人口同步小康为关键,以激活土地要素为措施,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通过“融合”“绿色”“善治”“人文”“差异”和“激活”六大战略路径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基于NRCA模型的乡镇地域多功能空间特征及格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识别乡村地域优势功能的方法,实现县域乡镇层面空间发展格局优化,为定位乡镇发展方向、实施乡村规划管理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乡镇地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乡镇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2016年乡镇地域功能值,利用GIS技术和空间集中度指数分析不同地域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判定优势功能,并进一步划分优势功能区,实现乡镇地域空间格局优化。[结果](1)青龙县乡镇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农业生产功能呈现中部强南部弱的空间特征;经济发展功能表现出中心乡镇强,其他乡镇弱的格局;人居保障功能以青龙镇为强核心向外辐射并逐渐减弱;文旅休闲功能地域差异明显,祖山镇和青龙镇高居前列;生态服务功能整体较强,县域北部优于南部;青龙镇、祖山镇地域多功能性较强,其他乡镇较弱。(2)基于NRCA模型确定了青龙县乡镇地域空间5种优势功能区,并针对各优势功能区提出发展建议。[结论]基于NRCA模型可以有效判定乡村地域优势功能,并划分优势功能区,实现乡镇地域空间格局优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乡村发展驱动因素与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构建乡村发展驱动因素指标体系,从生产、生活、生态、人才和社会5个层面,分析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与各地区间发展差异分析。[方法]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乡村发展驱动指标进行权重测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主要驱动因素进行解释,最后通过综合指数法对不同地区乡村发展差异展开分析。[结果]乡村发展驱动因素排名为:生产生活生态人才社会.。结合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农业院校、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土流失治理率、财政涉农贷款余额5个因素,对农业GDP增量的解释度为89.82%。并且由弹性值可知,以上5个因素每增加1%,会分别为农业GDP产值带来23.576%、10.352%、5.675%、-0.964%、2.393%的增量。除了水土流失治理率外,其他4个因素均可独立地显著影响农业GDP值。区域差异分析得: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青海乡村发展水平略高,辽宁、吉林、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海南、西藏、新疆次之,其他地区偏低。[结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影响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农业企业规模和农业人才培养是农业GDP增长的重要发力点。区域发展差异大,各因素对区域乡村发展水平贡献不同;区域优势引领产业发展与合理分配资金和人才资源,是缩短区域差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