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城乡规划督察制度对于土地督察制度的借鉴意义。通过文献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发现,城乡规划督察制度中的组织架构、监管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对于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土地督察制度需要从加强立法、完善组织架构、开拓社会监督渠道、完善人员遴选程序、注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督察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城乡规划法》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参考。研究思路:通过对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的解读,在与《城市规划法》对比的基础上,从城乡统筹规划、两规的衔接以及公众参与等角度,简要分析新法对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研究结论: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应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观念,尽早构建和明晰全国规划体系、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两者的任务及衔接内容、政府部门权责的确定与落实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湖北沙洋县土地整理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了土地资源优化模式.认为土地整理中土地资源最优分配能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整理中土地资源最优分配模式研究为土地整理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合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完善的涉农法律体系、城乡规划与土地流转政策与现状、对土地资源的灵活利用以及积极的惠农政策与措施,指出了日本的农业困境与出路以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对策.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城乡土地利用状况,设计适合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评价模拟结果.研究结果: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总协调度为0.677,处于"比较协调"区间的中下水平.研究结论: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城乡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与使用利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需求巨大,城市存量土地粗放利用,而耕地资源又严重不足.因此,城市土地集约与合理利用成为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城市土地集约与合理利用的概念出发,通过介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历程,对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浅谈西藏自治区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其他省区相比,西藏土地资源数量大,但存在未利用土地面积大,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开发治理存在较大难度等客观限制条件,以及在土地利用中缺乏统筹规划和迫于人口压力土地负荷过重等问题.新时期西藏土地可持续利用应兼顾吃饭、建设和生态环境需要,发挥土地优势,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促进林、牧用地合理开发利用,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恢复工矿废弃地、合理开发旅游用地.  相似文献   

8.
探究县域"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可为解决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有力依据。文章以内蒙古土默特左旗201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模型,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红线划定成果结合,以土地利用的主导功能为依据,构建土默特左旗"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研究表明:土默特左旗"三生空间"结构较为合理,以一般农地区为主、基本农田保护区为辅的生产空间在全旗土地面积中占比最大;以生态林、草场、山地、湖泊为主的生态空间占比次之;以农村居民点为主,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的生活空间占比最低。土默特左旗"三生空间"分布交错互融,融合程度较好,农业生产空间占比最大,适合走单层次多方面的乡村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9.
土地规划立法的导向选择与法律框架构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目的:提出土地规划立法的导向,构建土地规划法律框架.研究方法:应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土地规划立法应该体现市场经济下的立法理念,注重土地利用伦理的立法准则,强调土地用途管制的立法核心,倡导"阳光规划"和"公众参与"的立法思想;土地规划立法体系的框架应该包括<土地规划法>和其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法令化的土地规划方案.<土地规划法>与<土地管理法>是同属于<土地法>之下的姊妹法;<土地规划法>与<城乡规划法>应该互相协调,在土地利用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是其他规划的"母"规划.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的市县空间规划编制,实现市县层面上位承接、侧位对接、下位衔接已成为规划管理发展趋势。"上位承接"即落实上级空间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侧位对接"即协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部门规划,"下位衔接"即指导规划区交通、水利、电力等专项规划和控制性、修建性等详细规划。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土地利用合理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4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根据计算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和集约利用分级标准,将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分为三类,即集约利用、勉强集约利用和相对粗放利用,评价结果较合理.该评价结果可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某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间沿续下来的居住用地使用习惯和土地房屋交易传统,可以为当下城乡规划、土地房屋管理等领域的法律修订提供给养,对构建今天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镇土地合理利用需要正确处理与自然条件限制、生态环境质量、国民经济发展等的协调关系,充分发挥土地要素在城市功能中的作用,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在土地绝对量已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合理和有效利用,保证土地相对增量,一直是解决人地关系的核心问题.充分发掘城镇内部闲置土地、未利用土地以及土地立体空间利用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经济效益,实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同时通过对不同确定权重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方向,提供土地利用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是在长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由自然土地或农业用地改造而来、反映城市景观替代自然景观或农业景观结果的土地.城市中的生态单元,如山体、水体、绿地、广场等对土地价值或房地产价值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景观,特别是自然景观,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事关城市土地价值的增减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构建合理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体系,不仅可以弥补现有研究中土地集约利用所需环境与政策联系的缺乏,也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武汉市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对其所采取的土地集约利用政策进行了研究,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利用上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合理利用的有关建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统计数据分析法.研究结果基础设施用地在建设用地中占有很大比重.对耕地保护影响较大;基础设施整体发展落后,用地集约程度有待提高.研究结论通过分析中国基础设施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需求,促进基础设施合理用地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面面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合理地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达到土地利用规划科学、结构合理、利用率较高的过程.土地集约化应是政府经营城市土地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部门间合理分配的有效方式,是落实土地管理法的重要手段.从我国已经开展的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入手,分析前两轮规划尤其是这一轮规划(1997-2010年)取得的成绩,总结了规划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些建议,以期对这一轮规划修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缓解用地矛盾的有效手段,是优化土地配置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我国仍存在土地利用粗放,集约化程度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被大量占用,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土地利用规划流于形式等问题。对策:制定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合理利用土地置换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法律监督,建立合理的奖惩考核机制;加强公众监督制度,保护耕地和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20.
南宁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投入产出偏低,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难度大,土地利用强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南宁高新区土地利用现状,明确产业定位,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新区土地的内涵式增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