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消费及其结构的影响关系到退耕还林工程改善农户生计的目标实现。文章利用8次跟踪调研获得的6省区、15市县、952个样本农户1995~2016年间的平衡面板数据,基于心理账户理论改进持久收入假说,分析了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消费及其结构的影响。经验性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工程使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持久收入、非农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分别增加了4.66%、2.05%和2.98%,而以土地为基础的暂时收入减少了14.11%;(2)退耕还林工程使样本农户的总消费、食品消费和其他消费分别增长了1.71%、1.91%和1.69%,上述影响主要作用于基本性需求消费,对非基本性需求消费的影响较小,故未显著改善样本农户的消费结构;(3)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样本农户粮食消费的商品化,自给性消费减少了35.32%,购买性消费增加了9.69%,但类似影响未见于样本农户的副食品消费;(4)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农户消费及其结构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鉴于以上结论,政府需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农户的消费及其结构变化,因地制宜地调整退耕还林工程相关政策,使其继续发挥增收效应,并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户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基于气候变化农户决策适应理论和收入相对剥夺理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数据,运用面板Tobit模型、面板Ordered-logit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收入流动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一般气候变化显著抑制了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而极端气候变化则拉大了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农户收入向上流动会显著减缓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而农户收入向下流动则显著拉大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从两者交互效应来看,一般气候变化能够强化收入向上流动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减缓效应,主要源自于一般气候变化能够减缓收入向上流动农户的工资性收入不平等,而极端气候变化则弱化了收入向上流动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减缓效应。从收入结构不平等的作用逻辑来看,一般气候变化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抑制效应主要来源于农户普遍性非农就业减轻了贫困户的低收入“锁定”效应,从而缓解工资性收入不平等状况。而极端气候变化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拉大效应主要源自于极端气候变化造成了转移性收入差距的拉大。  相似文献   

3.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既强调精准脱贫,又要避免落入"政策陷阱",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谨防农户收入不平等导致的相对贫困风险。本文利用2015年的陕南入户调查数据,建立农户收入决定模型,探索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夏普利值过程进行收入不平等的回归分解,量化了各因素在不收入不平等上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搬迁政策有效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在实现贫困户有效增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五大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及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也不尽相同,生计资本在不同收入水平上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通过政策因素得以强化。本文为后续加强精准施策和精细管理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文章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就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收入效应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存在显著正效应,但总体增收效果不明显,甚至存在负效应,而非农就业能有效提高各种类型收入进而提高其总收入。这为下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更好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农村住户调查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和bootstrap技术,分析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少数民族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显示,少数民族农户收入差距和贫困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而且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增加少数民族农户收入具有正向作用,但人力资本对不同收入组边际贡献的差异证明其确实是拉大少数民族农户收入差距的原因,其对中高收入者作用更加显著,而物质资本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则不明显。通过加入经济合作组织或者有稳定的工作将非常有效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说明由于社会网络异质性带来的社会资本能够改善少数民族收入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直接影响种粮积极性,与粮食稳定供给有着密切关系,深入分析粮食政策对主产区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影响对于评价和完善粮食政策及促进贫困户增收有着现实意义。[方法]利用粮食主产区冀鲁豫3省的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基于国家贫困标准和国际贫困标准实证分析粮食政策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人均收入的影响。[结果]粮食主产区贫困户具有多维贫困的特征,提高政策价格水平和增加补贴收入均有助于贫困户收入增长,但销售渠道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人均收入的影响均不显著; 从缩小农户收入差距来看,增加补贴收入比提高政策价格水平对于主产区贫困户脱贫的作用更为显著。[结论]因此,粮食主产区农户的扶贫政策需进一步地由收入贫困转向多维贫困,结合其他多种政策措施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充分发挥非农就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注重贫困农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素质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农业信贷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  相似文献   

7.
农户多维贫困及致贫机理研究——以甘肃省840份农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是人的可行能力在收入或消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获取信息和技术的机会等多个维度被剥削的现象,多维贫困指数反映了贫困人口或家庭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及承受的剥削强度。借鉴Alkire and Foeter开发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并以此方法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甘肃省13个村子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利用对甘肃省部分农户家庭的实地调研数据,从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社会关系5个维度对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1~5个维度的多维贫困指数分别为28.8%、21.7%、16.3%、7.6%和1.1%;甘肃省农户家庭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削的情况严重,贫困发生率高,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均高于其它省份或地区。从农户所处贫困的维度状况梳理出了甘肃省农户致贫的机理:受教育水平不足导致的"能力贫困"导致家庭普遍陷入多维贫困和低收入均衡水平,其贡献率随着贫困维度增加而递减,对绝对贫困的贡献较小;而收入和健康的贫困贡献率随着贫困维度的增加而上升,在绝对贫困家庭中,家庭成员不理想的健康状态,尤其是主要劳动力残疾或患有重大疾病使得家庭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未来政府扶贫政策制定和执行应根据致贫维度状况进行有效瞄准,更加关注农户遭受的"能力贫困"困境,提高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8.
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益贫困地区"大于"益贫困户"的特征。农村扶贫政策的实施从生产能力、市场参与和缓解脆弱性等角度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机会和能力,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如果能够参加扶贫项目,其收入增长速度是非常可观的。扶贫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农村减贫的进程,缓解了收入分配对减贫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益贫性。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瞄准偏差,是导致"益贫困地区"大于"益贫困户"的原因之一,未来的农村扶贫政策需要在加强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提高扶贫资金的瞄准效率。  相似文献   

9.
退耕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是理论研究的焦点,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实施的关键。本文利用CHIP2013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检验退耕还林的收入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并进一步剖析退耕政策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总体而言,退耕政策对农户收入产生了显著负影响,但地区间存在空间异质性;同时,农户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在退耕对收入的影响中分别起到部分抑制作用和部分中介作用。建议政府提高与优化退耕补偿标准,出台与区域发展相联系的差异化补偿政策;同时,发展退耕区服务业,增强对退耕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对西部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陕南地区291个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定量评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当地农户收入的影响,以期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评估提供重要依据。研究认为户主身体健康水平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过农技培训、农户家庭所在位置离城镇越近等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家庭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推进及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非农就业和改善农民生计都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正效应。最后提出了退耕还林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农户家庭收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对不同收入农户扶贫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脱贫作为中央提出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意味着在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生态补偿被赋予了新使命。探索贫困地区现有生态补偿政策的扶贫效果,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生态补偿的机制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贵州省3个贫困县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对调研区域内生态补偿的现金直接补偿和公益岗位间接补偿方式的扶贫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现金直接补偿项目中,退耕还林项目对中高收入群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态公益林项目对不同收入群体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公益岗位型间接补偿项目对低收入农户家庭收入有较大影响,退耕还林补偿和公益岗位型补偿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意味着只有基于农户的异质性特点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精心设计,发挥不同生态补偿项目的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保护和缓解贫困两个目标。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即将到期之际,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净效应并揭示其内在机制。研究方法:理论上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赣南、鄂北地区农户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无论是否包含退耕补贴,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有正向影响;(2)退耕林种对农户收入的作用机理不同:种植经济林的农户增加了林果业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减少了工资性收入;种植生态林的农户通过提高工资性收入,进而提高总收入水平。研究结论: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户生计转型的进程。政策实施5年后,农户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且稳定的生产方式,为补偿政策的逐步退出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作为中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减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甘肃、宁夏、云南和广西的16个县92村共756份有效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使用OLS、Tobit模型等参数方法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得出:参加退耕工程的农户较未参加该工程的农户其人均家庭纯收入提高17.7%。为了纠正了样本中的异质性偏差,本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处理效应,得出: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提高了8.2%~11.4%,人均林业纯收入提高了7.2%~11.1%,人均种植业纯收入减少了5.2%~8.9%,人均非农工作纯收入提高了4.8%~7.7%。这一结果表明基于OLS和Tobit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实际上高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处理效应,因此我们应该谨慎看待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在农户减贫和收入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测度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脆弱性,对贫困进行事前干预,不仅能增强扶贫政策的精准度和长效性,还能降低减贫政策成本。本文利用8省16县1050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基于期望贫困的脆弱性测度方法,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下,2015年、2016年农户的平均贫困脆弱率分别为54.29%、47.62%,且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与未搬迁农户脆弱率变动相比,已搬迁农户的脆弱率下降幅度更大;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户主年龄在65岁以上、未上过学、家庭抚养比在75%及以上、劳动力数量在6个及以上的家庭未来最容易陷入贫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2010年和2014年的数据,通过对贫困指标的测算和分解,研究发现:农村家庭贫困发生率在下降,但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趋于恶化;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恶化了贫困状况,对贫困的影响效应增大。基于不平等的收入结构分解,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家庭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最高,以下依次是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集中于高收入组家庭,而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集中于贫困等低收入组家庭。基于收入和不平等的回归分解,研究发现:包括自然生态条件等村庄特征变量、家庭人口结构等家庭特征变量、户主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变量,对家庭总收入、不同来源收入和收入不平等都存在有差别的影响。未来扶贫工作的难度增大,在构建公平收入分配体系的同时,要基于精准扶贫的理念,因地制宜、因户因人而异,采取有差别的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新疆1988-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组数据,运用洛伦茨曲线确定的广义二次法,估计该阶段新疆农村基尼系数和贫困发生率,采用Hendry"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方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考察新疆农村贫困变动、收入增长与不平等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长期或短期来看,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产生积极的影响,即经济增长减少贫困。但收入不平等对贫困减少产生消极的影响,即收入差距的扩大降低经济增长减缓贫困的效应。研究结果还显示,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的积极影响大于收入不平等对贫困减少的消极影响。因此,为了有效解决新疆农村贫困问题,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要注重收入差距的缩小,使贫困群体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收益。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2004年农民收入情况,我们于去年10月底对21288农户进行了收入抽样调查,情况分析如下:(一)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0.2%,预计实际增长突破5%。调查显示,调查农户2004年人均收入预计达2991.6元,比2003年增加277.2元,增幅10.2%。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4%左右的预测,实际增长将突破5%。调查数据显示,拉动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见表一。一是由于农业收入的大幅增长,家庭经营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9%。调查农户2004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1980.1元,比2003年增加188.1元,增幅10.5%,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7.9%。其中…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应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对比分析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强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精准扶贫效用提供信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林业生产经营技能、退耕补偿满意度等是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不存在显著的贫困尺度差异;第二,亲戚中是否有乡(村)干部、同村人的退耕效果、退耕风险感知、退耕预期收入等对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退耕意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规范并强化乡(村)干部的引导作用,建立退耕还林的典型经验推介机制,提升退耕农户的林业生产能力与非农就业技能,以切实增强工程区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有效凸显退耕还林工程的扶贫减贫效用。  相似文献   

19.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农户脱贫的重要措施,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帮助贫困农户实施产业扶贫和产业脱贫的主要载体。本文以2014年中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数据库中山东和贵州两省3县60村5891户农户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贫困农户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贫困农户受益更大,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益贫性"特征比较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贫困农户可获得"合作互助"与"政策扶持"的双重红利。然而,通过Probit模型分析农户入社与否的决定因素可知,相较于低收入农户,贫困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能性更小。此外,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贫困农户返贫的抑制作用在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脱贫攻坚战须精准识别贫困人口。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农户数据,从收入和多维角度对比分析了我国农村2012—2016年的贫困程度和动态转换。研究发现,2014年我国农户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的重合度仅为18%,收入贫困概念遗漏了76%的多维贫困户,多维贫困概念遗漏了64%的收入贫困户。相对而言,低教育程度户主家庭和中西部家庭更易同时陷入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从动态转换看,这两种贫困测量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偏差,2012—2014年收入脱贫户中仅16%的农户同时实现了多维脱贫,2014—2016年也仅为18%,但是,处于深度多维贫困状态的农户比例几乎没有下降。基于上述测算结果,本文主张结合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评价指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同时要高度关注深度贫困人群和新增贫困人群,使得这些贫困家庭在收入、教育、健康、卫生等多方面实现脱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